APP下载

观众视域下的电视歌曲类选秀节目发展研究

2018-09-28李元林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发展策略

李元林

摘要:电视歌曲类选秀节目是主要的展现我国民族音乐的一种交互方式,也就是给广大观众提供一场视听盛宴。由中央电视台的《青歌赛》到广西卫视《大地飞歌》,再到安徽卫视打造的《耳畔中国》,都在传播着民歌背后悠久的中国文化。为何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底蕴的电视音乐竞演节目却没有在同类自制节目中拔得头筹?本文以安徽卫视《耳畔中国》为研究对象,由观众视角分析歌曲类选秀类节目将来如何发展。

关键词:《耳畔中国》;观众视角;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094-02

一、前言

安徽卫视推出的大型中国风音乐竞唱类节目《耳畔中国》于2017年2月17日晚开播。该栏目由蔡国庆担当主持人,歌唱家阎维文、雷佳等作评委,还邀请了郦波教授现场讲解民歌相关文化知识。毫无疑问,这种豪华的配置应该会使该节目在同期节目竞争中不至于落下风。可是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它全国几十个同时段节目收视率中排名22位。为什么该节目与预期差距甚远,本文将从观众视角来分析和解读节目,为同档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二、《耳畔中国》的观众研究

(一)探析观众的心理需求

《耳畔中国》未能在短时间内达到《我是歌手》等节目一样俘获人心的效果,一部分源于对观众的需求把控不到位,另一部分源于求新心理。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横空出世,在中国电视市场掀起一股音乐选秀节目狂潮。随后各家卫视纷纷沿袭其节目模式,均采用“大众评审+专业评审”的晋级PK导师制度。随后广西卫视《一生所爱·大地飞歌》也采用此类方式在歌曲类选秀领域崭头露角。虽然《耳畔中国》在评委和主持人层面下足了功夫,却忽略了观众的求新心理,殊不知观众早已产生了审美疲劳。跨界主持已不是新奇的方式,无论是古巨基还是羽泉组合等都完美地演绎了跨界的转变,纵然蔡国庆不老男神的个人魅力能让观众眼前一亮,依然无法满足其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评委层面,在《中国好声音》之后竞相采用“盲选”的新形式,赛制设置使观众耳目一新。《耳畔中国》却回归选手与评委直接面对面的传统形式,并不会出现“盲审”模式下几位导师同时选择学员,选择权逆转的火爆场面,所以未能满足观众求新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水平的提高,电视观众的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电视观众早已不满足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希望能够参与节目,希望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展开实时互动。《耳畔中国》播放至今都未能让观众拥有媒介意识,在感受现场气氛的同时展现个性和优势。例如,在《中国新歌声》这档节目中,观众可以通过浙江卫视的官方网站对节目最新信息和学员动态等核心内容一览无遗,也能通过新浪、腾讯等平台开设的官方微博、导师微博、学员微博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目前,《我是歌手》新浪微博粉丝量有350万,相较之下《耳畔中国》只有5万粉丝,所以在与观众互动、观众参与层面《耳畔中国》是有所不及的。不可否认的是,一档节目想要如火如荼地发展,内容为王是前提,另外还要有话题意识。因此,必须经过多方的宣传渠道增强《耳畔中国》的影响力,充分调动广大观众的参与意识。

(二)探析观众的情感需求

电视音乐节目已经成为观众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剂品,作为观众的审美活動,带动具有审美情感的观众参与其中,如果没有审美情感作为中介,审美活动是不完整的。所以,观众在各类电视音乐节目中得到娱乐享受,很大程度来自电视活动中的情感满足。这种情感需求主要呈现在情感共鸣、舒缓情绪层面。正如前文所提美国社会学家卡茨,他在“媒介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到在社会条件中,观众根据自身需求对大众媒介产生期望值,在接触活动中达到情感满足。在观赏《耳畔中国》的过程中,因为赛制问题和歌曲问题,观众无法通过电视画面加入情感因素,在无法欣赏好音乐、好声音的同时,不能使观众的情感得到满足。由于民族音乐的传唱度在流行歌曲盛行的情况下并没有受到年轻观众的青睐,传唱度并不高,所以在观赏《耳畔中国》的过程中观众无法第一时间产生情感共鸣。作为一次民族音乐的狂欢,《耳畔中国》似乎并未能捕获观众的情感分,正如节目所说“中国最好的音乐人和最好的青年歌手共同挖掘、创作、传承和演绎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音乐。”那么,作为一种民族艺术,在如何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带给观众审美愉悦、情绪舒缓的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思考和改善。

三、发展策略探析

民歌,人民之歌。从各民族的歌曲里我们能听到不同民族文化的声音,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气息。它不仅表达了各族人民的思想、情感、生活和意志,同时展现的是中华大地每个角落的文化缩影。从《青歌赛》到《一生所爱·大地飞歌》再到《耳畔中国》,都希望通过乐心、匠心、中国之心做一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音乐节目。在此希望能为电视歌曲类选秀节目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以期向广大观众展现更为波澜壮阔的民族艺术瑰宝。

(一)创新节目形式

随着信息的井喷式呈现,观众早已从封闭的传播空间中解放出来,从总结式走向了进行式,对节目的创新要求也是与日俱增。这里的节目形式创新主要突出表现为两点。一方面是节目内容的创新。诚然《耳畔中国》的民歌有特殊的演唱方式和独特优美的韵调,但在多数年轻观众心里这些歌曲的传唱度并不高,如何把专业水准和格调高雅的民歌进行“老歌新唱”的转变,值得节目制作者深思。例如,像《中国好声音》中出现了很多的改编歌曲,通过不同的方式和节奏让观众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同样,《耳畔中国》汇集了如此多的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才生和民间的民歌专家,也可以通过不同的、易于年轻观众接收的演绎方式去诠释中国民歌。另一方面是节目形态的创新。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想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形态的创新至关重要。《一生所爱·大地飞歌》和《中国好声音》等节目都通过新颖的节目形态,刺激观众的视觉神经和感官。

例如,“盲听”的方式就能让观众从一个“局外人”变成一个热心的“帮衬人”,在各个环节都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因此,《耳畔中国》节目组也可以暂时摒弃这种传统的评议机制,换一种新奇的环节设置迎合观众的口味,让节目焕然一新。

(二)提升观众的情感需求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耳畔中国》不仅传唱着各民族的悠久文化,同时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华。如何做到雅俗共赏,加强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互动也是当务之急。同样作为中国文化的端口,《朗读者》《见字如面》能够大获成功,源于这些节目传递的“中国能量”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情感需求,节目展现了广大观众情感最柔软的一面,可以看到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均对这些节目赞不绝口。同理,《耳畔中国》可以提升节目内容的情感价值,民歌可以是高雅的、大气的,同样也可以是接地气的、立根于土壤中的。让歌声如春风般送入观众的耳朵,让民歌背后的文化扎根于观众的心田。各民族的语言或许是有距离的,但是直通灵魂的情感是互通的。增加自身特色,增进观众的情感交流也是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有关观众的研究早已不是一个崭新的课题,选秀节目也不是一种全新的形式。但是安徽卫视《耳畔中国》作为一档宣扬民族文化的音乐选秀类节目它具有的意义早已超越了节目本身。一档好的节目只有在满足观众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背后更大的价值。希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电视节目不要沉寂,只有不断地改变、尝试、努力和创新才能让节目和民族文化源远流长。

猜你喜欢

发展策略
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下的景区发展策略可行性分析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体育旅游产业的特征及发展策略探讨
在线视频用户付费的商业模式研究
形成合作意识,促进学生体育竞技能力发展
浅谈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广发银行信用卡发展策略研究
试论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
校园电子商务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