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体验需从激活学生思维入手

2018-09-28李丹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激活体验式教学数学思维

李丹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减少了讲解,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数学体验活动。通过活动体验引导学生的行为、认知和情感的共同参与,让学生获得对数学本质的理性认识和数学經验的有效积累,从而对抽象的概念展开有效思考,提高思维能力。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激活;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3-0094-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倡教师要多给学生体验数学的机会。那么,如何提供丰富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有效的课堂体验呢?为此,通过苏教版教材三年级内容“千米的认识”的教学,结合我的探索和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同讨论。

一、双重课堂体验活动设计

“千米”这个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或看到有关“千米”的信息。但当学生具体应用时,“千米”只是一个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和可视性体验有着很远的距离。为此,我设计了以下两种体验活动来拉近“千米”与学生的认知距离。

[活动1]由情境图引发体验

出示情境图,图中的1圈是400米,2圈半是1000米,让学生观察之后,想象1千米到底有多长,然后再向学生揭示1千米就是1000米,最后引导学生在教室里走10米,向学生揭示要走1000米就需要走100个10米。

[活动2]由100米展开体验

我先让学生到操场上测量100米的长度,并让学生走一走,再向学生揭示10个100米就是1000米。

这两种教学活动设计,都试图让学生经历体验过程,但我发现教学效果并不好。在活动1的设计中,很多学生对运动场的跑道没有亲身感受,虽然都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但是1千米究竟有多长,学生根本没有办法感受到。即使让学生体验“走一走10米有多长”的活动,但由于受到场地限制,可操作性也大打折扣,因而体验就变成了一种形式。活动2的设计中,虽然学生对100米有了体验,但1000米究竟有多长,还是没法建立直观感受。另外,从100米感知1000米的环节,若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结果,让学生缺少了自主思考的过程,同样也没能建立直观感受和数学思维之间的联系。

可见,在教学中,仅仅是通过设计丰富的体验活动,并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而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渡,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二、激活学生思维的体验式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活动的据点,我重新设计了第三种体验活动,活动包含三个不同的层次来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真正理解1千米的实际长度。

[层次1]直观感知,从形象到抽象

我由10米的长度概念展开体验活动,让10个学生站成一排手拉手伸直,长度大约是10米,由此感知10米的长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猜想:全班学生手拉手,能不能有100米那么长?多少名学生手拉手能组成100米?如果是1千米,又需要多少名学生呢?

学生通过直观感知和推理想象,能真切感受到1千米的实际长度。而学生的数学思维恰好能够在此时的形象和抽象转换之间形成,并将活动体验升华,激活数学思维。

[层次2]多种体验,从独立走向整合

我通过层次1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对1千米有了初步的感知。但是这种感受仍比较单一,对此,我再增加体验活动:走10米,要走多少步?100米要走多少步?猜想1千米又要走多少步?学生通过层次2的体验活动,对1千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在前面两个层次体验中紧紧围绕1千米建立起了三个材料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了一个由浅入深的活动顺序:直接体验(感知10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感知100米的长度)→直观体验(感知1千米的长度)。将体验活动按照一定的层次进行教学,使数学素材由独立走向整合,且在多种体验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关联。学生在经过以上不同的体验之后,思考和推理也会变得有序、合理,数学思维也能得到激活。

[层次3]灵活运用,从基础走向拓展

要让学生的思维往纵向发展,除了要有直观体验、合情推理之外,还要通过大量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间接体验,如此才能将数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从基础走向拓展。对此,我又设计了课后体验活动:让学生从家走到学校,记下步数,并分享对1千米长度的感受。

在层次3中,我如果只设计与1千米有关的练习题,学生不一定能够将1千米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而学生直观感知的逐步积累,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经获得的体验和感受,灵活运用学习的方法,从基础走向拓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体验活动不仅是让学生经历操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体验整个思考的过程,从而激活数学思维,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能真正有效地发生。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激活体验式教学数学思维
分析体验式教学在中职会计课中的应用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