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自由·自我

2018-09-27卢梦洁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文质脉络革命

卢梦洁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7-0246-01

我自认为自己是个伪文艺青年,因为在闲暇之余曾经读过几本“杂书”,也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但今天面对《张文质说(1)教师的“微革命”》,我的十八般武艺全部被禁锢了,就像孙悟空在如来佛祖旁边,只能是卑躬屈膝的份儿。我曾经跟任教授说过:我读不懂这本书。不是不认识文字,而是要深入地了解这本书的含义,必须下功夫。这是我读得最慢的一本书,慢到必须逐字逐句地去读,因为如果稍一走神,就会一知半解;这也是最让我费神的一本书,每句话都需要我去思索、去领悟;这也是一本需要我重新再去阅读的书,一本好书必会暗藏玄机,这就需要你反复地寻找,想必每遍都会有不同的发现。

读完一遍,心中涌现了许多的词汇,其中几个词是最清晰的。先说一说第一个词“自然”。这是的“自然”是指生命的自然,是要求教育要顺应孩子成长的规律。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读了张文质的“奶 蜜 盐”,一个作家的作品都是相通的,更何况张文质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他的每本书都渗透着生命化的脉络,而这种脉络正是顺承自然的脉络,张文质在文中提到:人的成长都是慢的艺术。树木的成长,哪怕长得再快,其实也是慢的艺术,都要靠时间的累积,都有它自身的规律,。你就别太急功近利了,别太追求立竿见影了。这程缓慢的成长过程,正是自然的折射。张文质在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教育的命脉就是考虑给予孩子什么样的文化童年,而丰富的,健康的,多样的一种文化,这就是给人一生最好的启迪。我们一直在提倡“一视同仁”,但今天看来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是不一样的,于是便涌现出个人性、个体性、个别性。如果我们用同样的目光去审视不同的孩子,就会有悖于自然的发展,也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停滞不前。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总用一种固有的、保守的观点,去须应自然的发展。我们班有一个思同学,他的前任班主任向我介绍他时,说他老爱找事,还不论理。但在我与他交往的日子里,却发现这个孩子的很多优点,包括他很细心,有耐力,而至于他的爱找事只不过是想寻求生活中的关注,这与思的家庭教育是有关的。一个人的成长是分不同的时间段的,每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汲取不同的养分,这就要求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发展,用不同的领悟去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提倡“人性化”,而真正的人性化是无所不至的,它是一种浸润的过程。这种浸润,就是随顺人的自然发展,让人美好的潜在特质尽可能地发挥出来,把人从自然状态引导到应然状态。这种变化应该是灵动的,因人而异的,顺应自然的。

再说一说“自由”。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很好理解,但真正放到课堂中去的时候,却显得弥足珍贵。它包含老师不受外力地影响,自由地疏展自己的才能;也影射出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可当所有一切都为“应试”而服务时,这种“自由”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一方面是老师为追求某種显而易见的效果,而采取的一种“快速行进”的课堂。在这种课堂里,学生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跟随着,只能一路吃力的跟着,跟不上就掉队,在课堂上,教师是不可能关注到学生的这种状态,一切都以分数为衡量标准。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老师,他们往往是盲目而慌乱的,他们很难体会自由的输出会带给孩子们不同的感觉,他们在“应试”的牢笼中日复一日重复着同样的教学生活,他们的课堂缺乏即时的笑容、放光的眼神、会心的情感碰撞等等的滋润,教师成了唯一的输出者,没有挑战,甚至也不需要“临场的智慧”。他们成了带着隐形枷锁的人,他们已经习惯了牢笼中的生活,已经忘记了自由的模样。我们的孩子也在这种缺乏自由气息的环境中,慢慢地丧失了主动性。我们一直都说:现在孩子缺乏灵性,不会自主学习,而且坏毛病一大堆。但从没考虑过这些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应试教育的重压,已使他们逐渐丧失了自主能力,他们缺乏灵动性,没有自主表达情感的能力。我们在课堂上,会感叹越来越多的孩子逐渐走向性格的极端,我们忧心忡忡的同时,也感觉自己的力量甚小,自由的气息离我们远去。

最后一个词语是“自我”,他包含着:自我约束、自我感悟、自我审视、自我成长……张文质在文中提到:我们谈到的“微革命”,它一定是面向我们自我的革命,面向我们内心,面向我们思想,面对我们精神,面向我们行动的革命。他还提出:这里所说的“微革命”,不是把我们自己的火种播在别人的心田,而是守住我们内心的火种,播在我们的心田,让这种信念,这样的生活方式,这样的追求,这样的彼此心灵的呼应,变成一种活水,变成一种流动的状态,变成一种活动性的状态——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跟别人分享教育的。所有的变革都要从“自我”做起。首先是意识。你必须在根源出发,抛弃那些根深蒂固的老思想,使自己真正地改观,从而达到质的转变。其次是行为。一个老师的专业成长,要涵盖方方面面,这就要求教师在各个方面,都要付出不懈的努力。而这种努力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心中的坚守会为这条艰辛的道路增色不少。当我们心中有所期许,就会努力地做一些有意义的“小事”,就会身体力行,就会一点一滴地沉淀,自身的提升也会在努力之渐渐显露。

在看不懂的情况下,还说了这么多,心中着实吃了一惊。想必再读一遍之后,会有更深地感悟。也希望能从各位同仁那里,获得不一样的感悟!

猜你喜欢

文质脉络革命
描写生动 文质俱佳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论王充的公文批评思想
“赋迹赋心说”探源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文质相合 淡泊自守——張世刚书品小议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