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年随之而去》浅析

2018-09-26贺冬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11期
关键词:童年木心禅意

贺冬黎

【内容摘要】本文拟从文本的故事发展脉络以及丰富的细节描写出发,体会作者木心童年时微妙的心理状态,欣赏作者童年生活的意趣,同时探析暮年之人回忆过往之时透露出的浓浓的禅意。

【关键词】木心 夗 禅意 童年

《童年随之而去》表面上看全都是惬意的轻描淡写,其中却埋藏着浓浓的禅意,这确是一个阅尽沧桑后的老者所言。只不过大道至简,大言若轻,越是富含深意的言语,看上去越是漫不经心。整篇文章在浅浅地述事,同时深深地叙理,除此之外,文字底下竟然还有些许对童年的自己的调侃——当然,这种调侃是不乏认真的。

题目中的“之”指的是那只夗,这只夗虽说在母亲话中是只为高僧所持有,但是有心人也知是母亲恭维(含尊重意味的)大师之语。说是名物,其实根本不算贵重。

作者珍视夗,是因为这只夗中蕴涵着老法师的重视和母亲对我吟诗诵词的赞许,相对于作者之前一肚子的冤屈,这种赞许给予作者莫大的幸福感。他的冤屈来自于私塾先生的否定,否定了他的吟风弄月,否定了他的天真叛逆,否定了他的自由烂漫,终归也否定了他的玩心。

现在,在外面,没有了古板的认读和训斥,他可以玩了。所以,玩心大起,曾经的心理缺憾导致自己无比重视这只夗。忘带这只夗,因为玩心,就必须重新拥有,可也因为玩心,拿夗舀水,然后夗沉入了湖底。

事情叙述到此,一种禅意就已经出现了:夗由玩而得,由玩而若失,又由玩而确失,原来“得”“失”的源头,本为一体。作者不过是想借着童年的这件事,讨论“得”与“失”的认知。

木心在文中调侃自己是“顽石”,也是把自己当半个贾宝玉了。虽然玩心大,但是他却有他惯有的质疑,即使在得夗时,他便忘了“为何庵中住的是男子”的疑问,而夗究竟是越窑还是柴窑也已不重要了。

他的质疑就是那一句“什么意思?”这是他生命中没有碰触过的事情。在此之前,他无非也就是在小事上用点心思,一句诗要不要被肯定,一只夗要不要揣在怀里,一片沙滩要不要去玩,一阵暖凉的风要不要让母亲和自己在一起,这些事情每个都比天大,但每个都以极快的速度被遗忘。

孩子,终究是没有常性的。

如果真喜欢,怎么会把夗落在庵里?如果真想要,怎么会被沙滩上的新玩意吸引了注意?如果真在意,又怎么会在湖中舀水随意泼去?还可以问一句:既然这个夗这么重要,又为何连等待的耐心也没有,从而生出懊悔之意?

母亲的话,如若细究,要按照“失”—“得”—“失”来洞明:第一次“失”,只是不在自己手中,但东西实实在在地躺在庵里;东西“得”来时,又是上山下山,百般不易;再一次“失”,却是随手扔去。由此可知:没在自己手中的(没被自己占有的)未必是真的失去的;好不容易得来的却是容易失去的;自己失去的(如果没碎)或许是别人得到的;(如果碎了)就是永远的失去了,但这种事情却是常见的。

所以说,“得”的反面便是“失”么?不尽然。所“得”所“失”并非黑白对立,你以为的“得”其实未必是真的“得”,或许你的“得”便是别人的“失”,或许你“得”的一面便是你“失”的另一面,或许对自己“得”而沾沾自喜时,“失”其实要伺机而出了:这些便是文中所透露的另一种禅意了。

更何况,你是要“得”到一个东西,还是只需要“得”这种感觉。

一个十岁的孩子,说一句“雨过天清,者般颜色”,母亲回应了一句“对的”,他便将一种幸福感移就到了物上。那个夗的存在骗了作者,诓了读者,唯独母亲是清醒着的。只有她知道作者只是需要“得”的感觉,而那个夗,恰好在那里,“得”的感觉便附着在了那里。所以,要想忘掉“得”的感觉,就得让那个东西“得”回作者的手里。母亲是懂禅的,她掐住了作者的命门,明白自己的孩子正在“我执”里挣扎。

不消说,木心的母亲应是个大家闺秀,她的素养足以让她能在短时间内一眼洞穿作者的心思,或者说,一直也知道他的心思。

作者遗传到了母亲的聪慧,虽然玩心大,也有顽心,并且,孩童无常性,但毕竟他是简单的。

这种简单在后来汇集在了他的很多文字中,讲完这篇文章,四班学生拿他的《从前慢》一诗来读,说其中满是苍凉和压抑。我对他说,这是对的。因为他是冷的。而他的冷就在于把复杂的温热变成了简单的苍凉。简单的话,简单的豆浆,简单的日光,简单的爱情,就像那锁与钥匙一样,一开一合,事情就这么完成了——是的,这就足够了,难道还需要更多的别的什么吗?

但是,这首诗的简单是模仿的,是成年的木心对孩童的木心的模仿。孩童时那透彻的冷冷的简单,才让他注意新意,讨厌陈旧,才让他直面心曲,蘸水写“逃”,才让他的心绪自由,恋与忘在一刹那间置换;才让他得以对自己发问,在十岁时思考母亲轻喟之下的用意。

母亲的话理解了,他的简单就变成复杂了,他一生的悲欢离合便融到文章去了。只不过这么一融,文末便坠坠起来,压得人喘不过气,短短几句话,将一切碎掉的失去的永不回头的事物、岁月、时光在读者面前轻掠而过,貌似云淡风轻,却让人清楚地看到了作者心上的烙痕——在夗浮氽后听懂母亲的话时,他便失去了兒童的心绪和印记,他迅速地长大、成熟,缺了蒙昧,失了混沌,知了是非,明了界限,童年就此远远离去。

往事历历,如是我闻。

【参考书目】

[1] 木心. 哥伦比亚的倒影[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许荣哲. 小说课(壹)[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 陈丹青. 我们这个时代的怕与爱[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天津市新华中学)

猜你喜欢

童年木心禅意
木心《从前慢》
张岪与木心
张岪与木心
禅意人生
尺八的禅意
禅意(外一首)
品一杯充满禅意的茶
为孩子再造个“童年”,父子联手打造“少年师爷”
再议回归快乐童年
美育——让孩子的童年更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