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2018-09-26高学明

赢未来 2018年10期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小学有效性

高学明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课程,是通过具体的社会现象与社会事实对青少年开展素质教育与教养,从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品质的课程。该门课程对青少年自身素质与社会习惯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更关乎我国人口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问题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有效性;措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与深化,对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标准、新教材的普遍应用,使得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发生了的深刻变化,也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使其焕发出勃勃生机。作为一门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为目的的综合性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培养青少年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道德品质成为关键。下文笔者针对制约和影响学生课堂有效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一、制约和影响学生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根据最新编制的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其内容与形式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非常贴切,能够为课程教学提供科学的指导。但是,从目前小学与品德课程教学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和影响学生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其一,教师的教学观念亟待转变,教学过程中没有将新课程理念进行很好地贯彻。缺乏对新教材的全新认识,研究不够,教学实施阶段数学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有效的动手实践,不仅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且也阻碍着学生能力的发展。

其二,老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照本宣科的形式开展教学,也或有老师仅让学生看看电影、视频就结束课程。而小学生正是其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上述教学方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益的提升也产生很大影响,更不利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应当让课堂成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其三,教学内容太过陈旧,缺乏新意。现代社会发展很快,所以课程教学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很多老师未能将当下社会事例结合应用于教学中,只是将一些过于陈旧的故事反复进行讲解,虽然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不利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并且在分目标中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强调了德育的功能。因而,再也不能将小学品德与社会作为“副科”来对待了,并且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人们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以往,很多老师在上这门课程时,总是将其时间占用,用来上语文或是数学课,要不然就让学生进行自习。说到底就是认为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无关紧要课程,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觉得上不上都不重要。如今,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与深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开展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社会教学课程的设置,更加反映了加强和改革德育课程的时代要求,也顺应了课程综合化的时代潮流。

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新课标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观,转变旧的教学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为此,教师首先要为人师表。“我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停留在对于教科书的讲解上,而是努力创造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投入学习。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学生喜欢的活动,指导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发展,身心健康地成长。

2教好品德与社会要联系生活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因为,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因而,要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要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要知道小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经过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而学生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一张合家欢的照片,可以回忆起浓浓的亲情;解读自己的名字,可以体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3注重实践,发展学生能力

“活动性、开放性和生活性”是新课程的三个特点。“教”是为了“学”。所以,这次课程改革从转变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谈教学的改革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也不能依靠知识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来实现,因为,教师再精彩的讲授,也不能直接转化为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结果,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在学生与各种社会因素(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他们丰富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获得了新知,提高了能力,在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少说空话,将品德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回归学生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组织真正有效的教学活动,让品德教学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參考文献

[1]吴盛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探究[J].考试周刊,2015,(11):130-131.

猜你喜欢

品德与社会小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