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评价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18-09-25彭自然李娟英邵留凌云沈路遥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33期

彭自然 李娟英 邵留 凌云 沈路遥

摘要:课程思政教育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将大学生思政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变革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环境评价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目的、教学原则和教学内容,为生态环境类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环境评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33-0248-0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民族复兴离不开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青年道德素质、文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缺失、茫然、责任感弱、价值观偏离、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现象,引起了人们对大学教育的反思。中国的大学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也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当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德乃人之本,最根本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是形成三观的黄金时期,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伟大任务,应坚持把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阵地,是实现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主渠道,必然承担着思政教育的主任务。这种思政教育既要体现在暴风骤雨的思政课堂上,又要体现在春风细雨的专业课程教学中。生态环境教育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思想意识保障,要消除生态环境危机、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就需要通过生态环境思政教育纠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培养国民的生态环保意识,建设生态文明。因此,通过挖掘生态环境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和实现手段,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思政教育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环境评价课程思政教学目的

课程思政是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和自身精神系统的有机构成和素质能力,成为个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和方法[1],本质上是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教育效果[2]。课程思政教育有助于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升全员育人思想意识;有助于挖掘课程德育资源,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有助于用好课堂德育主渠道,明确教师立德树人新使命;有助于实现思政教育由阶段育人向全程育人的提升[3]。环境科学是引导人们认识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调整人类社会和自然关系的学科。以希腊神话中巧匠代达罗斯命名的著名学术刊物《Daedalus》中有一篇环境伦理学论文指出:环境科学是要构建一些概念和自然法则,使人们懂得自己在自然中的位置,这样的认识必须作为每一代人在驾驶地球之船时依据的道德价值的基础之一。从一定程度上说,环境问题的出现是人类长期依赖把自己看成万物之灵,无节制地掠夺、奴驭自然而形成的。人类为所欲为的行为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屡遭自然的反噬报复。环境评价要求人们在行动之前认真识别、预测和评估环境影响,为环境决策提供依据,从而避免因人类活动造成严重的环境后果,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评价课程除了教会学生环境评价的原理和技术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和自然和谐的环保意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环境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原则

1.思政教育理念与专业教学自然融合。思政课程教育有其独特的教学规律和方法,讲究理论性、系统性。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一方面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树立立德树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另一方面要求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相整合,体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潜移默化效果。因此,环境评价课程思政应将思政教育理念与专业教学自然融合,将教书过程和育人过程有机统一,通过教师的示范、引导和点拨,让学生自行体验和感悟,达到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的升华。

2.重视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运用系统论方法,从全局视角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有效保证。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提倡潜移默化的教育手段,并不是意味着不需要课程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顶层设计首先要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内涵和元素,使教学目标清晰明确。梳理与课程思政内容相联系、能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专业知识点,认真组织教学材料,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形成系统化、具体化的课程思政教案,是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关键。

3.发挥学科优势,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在后工业文明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正作为生态文明这一新型文明的主要承载者,推动着当代人生存方式的变革,生态环境教育日益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维度。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赛萨洛尼基宣言》中将环境教育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教育[4]。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將生态环境教育内涵的广度和深度拓展到社会人文层面,引导人们更加关注自然的内在价值、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共生。这些思想都能在环境评价课程教学内容中得到充分体现,成为课程思政教育的天然素材。

4.教学手段多样化,保证教学效果。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课程思政教育要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按教学规律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情感共鸣,给人以启发和思考。教学方法为教学内容服务,方法优劣体现在教学效果上。课堂教学可以采用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等模式,注意与信息化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增加社会实践的比例,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我国生态环境现状,培养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主观愿望,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信。

三、环境评价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环境评价课程思政教育应挖掘环境评价专业知识中的育人价值,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形成特色的教学内容体系,发挥专业课程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环境评价课不仅讲授和训练环境评价技术方法,更要注重学生对世间万物存在价值的思考,对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的审视,既要让学生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产生感念物力维艰、对自然资源索取有度、对一草一木感恩回馈的思想共鸣,又要培养学生改善环境、恢复生态的专业认同感和职业道德。

环境评价课程辨析环境质量概念的实质,寻求环境质量变异规律,探讨环境价值与环境评价的关系,归纳总结环境评价原理;发展环境影响识别、预测和评估方法技术,构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环境评价中。这些知识体系都蕴含着人们对自然观、价值观的认识智慧和科学实践精神,使得环境评价课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教育的绝佳舞台。可用于课程思政教育的素材有:①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谈认识论;②分析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③辨析环境质量的内在价值,回归生态价值本位;④环境质量的公共物品属性及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视角;⑤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科学发展观;⑥环境标准蕴含的伦理学理念;⑦环境权的法学意义;⑧环境保护的人类主体责任;⑨提高环境影响识别分析能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建设生态文明本领。

专业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环境教育承载着生态文明的文化宣传功能。高校生态环境类专业课程应积极依照党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要求,发挥专业优势,在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中起到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参考文献:

[1]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10-14.

[2]高德毅,宗爱东.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31-34.

[3]焦连志,黄一玲.构建“同向同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意义[J].现代教育科学,2017,(10):115-119.

[4]苗建青,叶寅.生态环境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4):7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