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股估值再认识

2018-09-25方斐

证券市场周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不良率息差股份制

方斐

银行股0.7倍PB隐含14%的不良率,而行业资本充足率只有13.68%,当前银行股估值已反映最悲观的市场预期,加上宏观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的逐渐改善,及银行业绩和资产质量的企稳,银行股估值大概率会重新获得市场的认可,并逐步回升。

随着各家银行中报的陆续公布,行业上半年整体经营情况浮出水面。根据中报,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长6.5%,与一季度5.6%的增速相比环比回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3%,相对一季度2.8%的增速同样环比回升。这表明2018年以来银行业盈利能力呈现持续改善的趋势,而且,业绩增长归因分析显示,规模和NIM的回升是业绩增长最主要的贡献因素,分别贡献3.8%和2.6%,其中,银行业净息差为2.08%,较年初回升3BP。而拨备和中间业务收入则是负贡献因素,表明银行在业绩上行通道中处于审慎的考虑加大拨备计提力度以预防未来可能滋生的不良;另一方面,尽管中间业务收入实现同比正增长,但仍是拖累整体盈利增长的因素。

从资产负债结构来看,贷款占比回升带动资产端收益率提升。贷款占比回升1%达到52%,而其他类资产占比较年初下降;各类资产收益率回升,贷款收益率回升17BP达到5.13%,投资类资产收益率回升16BP达到4.18%,资产端综合收益率回升24BP达到4.44%。而在负债端,存款占比回升2%提高到74%,存款利率回升9BP达到1.82%,而债券成本率回升50BP达4.52%,带动负债综合成本率回升18BP达到2.46%。

从行业来看,不良率出现下降达到1.55%,较年初降4BP,关注类贷款占比大幅下降22BP达到2.87%;不良率加关注类占比合计4.42%,较年初下降26BP;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下降1BP达到85%,表明行业不良确认在加快。在不良加速暴露的同时,各家银行也加大了不良核销的力度,上半年合计核销3280亿元,比2017年同期提高40%;行业不良生成率提高8BP达到0.95%。尽管上市银行加大了拨备计提力度,拨备覆盖率提高18%达到195%,但是行业信用成本率较年初下降2BP达到1.13%。

在理财业务上,行业出现了显著的头部集中效应,大行的理财余额在提高,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规模在下降,其中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工商银行理财余额同比增速最高,分别达到20%、16%、12%,理财业务收入占营收的比重大幅下降。银行业加快向零售转型,26家上市银行上半年零售贷款合计31.21万亿元,占比37.8%,同比增长18%,其中,农商行、城商行、股份制银行零售贷款转型速度更快,占比分别为25%、28%、41%,同比增速分别为31%、21%、21%,股份制银行零售贷款占比最高。

在上市银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多家银行表示将在下半年增加信贷投放力度,工商银行董事长表示全年的新增人民币贷款将从9000亿元提高到1万亿元,增幅在11%。以此类推,下半年信贷扩容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左右,预计全年新增人民幣贷款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0%。下半年,银行业资产规模大概率将“量价齐升”,预计全年净利润同比增长8%,将对估值修复有所贡献。

从国际比较来看,国内银行股估值目前已处于历史低位,随着行业景气度的回升,银行业ROE稳步回升,PB将逐步提高。根据中信建投的测算,2018年,银行业ROE合理中枢为14.5%,对应的PB合理中枢为0.9倍。目前,老16家上市银行2018年PB只有0.75倍,估值优势非常显著。

上半年整体盈利逐渐改善

从归母净利润增速来看,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增速稳定,城商行、农商行增势强劲。五大国有行二季度净利润增速虽有所回升,但略低于行业整体水平;股份制银行的表现稍好于五大国有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增速最为显著,均保持了15%以上的平均增速,远超上市银行的水平。

从营业收入增速来看,二季度单季整体显著提升。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营收增速为6.29%,二季度单季增速为10.08%,环比一季度提高了7.27个百分点,单季度的营收增速明显加速。营收和净利润增速的提高使得上半年整体ROE比2017年提升0.8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提升最为明显。

从业绩增长归因分析来看,息差贡献由负转正,拨备负贡献逐渐扩大。最重要的贡献来源于规模的扩张,这部分因素贡献了3.77个百分点;其次是息差(暂不考虑所得税的贡献);再次是管理费用的下降带来的成本节约的因素。而拉低归母净利润增长的因素主要是拨备和中间业务收入,前者负贡献3.64个百分点,后者负贡献0.13个百分点。

从ROE的分析来看,生息资产占比上升使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ROE改善最为显著。从影响ROE的各项因子变化来看,上半年,净息差小幅上升了3BP,生息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上升了0.6个百分点,非息收入占比上升了2.87个百分点,成本收入比下降了3.89个百分点,以及新增拨备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小幅下降了0.05个百分点,这些因素是导致上半年26家上市银行整体ROE上升的原因。与此同时,上半年权益倍数下降了0.43,是拉低ROE的唯一因素。

从利润表核心要素来看,行业整体利息净收入增速上升、占比下降,股份制银行承压。国有大行、城商行和股份制银行上半年利息收入同比增速高位增长,其中,城商行的提速最快,而股份制银行上半年利息收入呈现负增长,但降幅收窄;上半年行业整体的利息收入占比比2017年年末下降了2.87%,其中,股份制银行、农商行的降幅较大。

上半年行业整体NIM略有回升,国有大行、农商行息差改善显著。国有大行负债端优势开始显露,息差比2017年年末提高了3BP。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上半年年化息差虽然低于一季度,但仍高于2017年全年实际水平;农商行的平均息差保持上升趋势,半年达到 2.65%,领先同业。

在非息增长方面,中小银行受监管的影响更大。一方面表现在中间业务收入增速上,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占比贡献上。相对而言,国有大行受监管的影响较小,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和占比均要高于2017年。

随着金融监管政策的边际宽松,银行业存贷款占比逐渐提升,资产负债结构有所改善,尤其是中小银行资产、存贷款增速企稳回升。股份制银行资产增速提升最快,比2017年年末提升1.43个百分点;城商行、农商行贷款增速较2017年提高2.30个百分点和3.38个百分点。

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贷款占比较2017年年末提升1.24个百分点,股份制银行贷款占比提升幅度最大。此外,同业资产占比基本维持稳定,投资类资产占比收窄较为明显。在负债端,上市银行整体存款占比较2017年年末提升1.65个百分点,以国有大行存款占比提升最大。此外,应付债券占比有所提升,而同业负债占比逐渐下降。

在资产负债结构改善的同时,由于收益率提升幅度高于成本的上升幅度,银行业息差得以改善,尤其是贷款收益率回升明顯,加之各家银行纷纷提升了贷款在资产中的占比,带来息差的回升。

上半年,银行业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主要表现在不良暴露充分和信用成本明显下降两个方面。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率为1.55%,比2107年年末下降4BP;不良贷款余额为1.28万亿元,同比增长3.54%,增速较2017年年末下降0.48个百分点。

除了不良率下降外,行业前瞻性指标改善,不良确认压力减轻。上市银行整体关注类贷款占比为2.87%,较年初下降22BP;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占比为4.42%,较年初下降26BP;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比1.31%,较年初下降5BP。在不良认定方面,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不良贷款为84.92%,较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表明行业不良认定严格,不良确认压力减轻,资产质量真实向好。

核销处置继续增强,不良生成率略有上升。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核销3280.43亿元,是2017年全年核销量的58.16%,比2017年同期2402.84亿元的核销量提高36. 52%。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不良生成率为0.98%,比2017年的 0.87%上升了11BP。

拨备计提加速,股份制银行信用成本率明显改善。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为194.80%,比2017年年末提高了17.8个百分点,各家银行拨备计提基本均有所提高。信用成本率为1.08%,比2017年年末下降7BP,主要受股份制银行信用成本率大幅下降34BP所致。

上半年,上市银行整体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均值分别比2017年年末下降0.07个百分点和0.11个百分点;但资本充足率较2017年年末提升 0.05个百分点。相对而言,银行业核心一级资本压力更大。

资管新规实施后,银行理财业务规模缩减,但“头部集中”效应凸显。从存续产品余额来看,国有大行中除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之外,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二季度末的存续规模环比均高于2017年年末。与此相反,中小银行的理财业务规模大都明显下降,只有少部分中小银行理财产品存量规模不减反增,如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

随着银行理财业务规模的缩减,与理财业务相关的收入的下降成为必然趋势。不过,大型银行和部分中小银行的理财收入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这些中小银行包括浦发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等。

上半年,26家上市银行零售贷款增速略低于2017年,主要是受到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增速放缓的影响,但是零售贷款的占比仍在继续上升,其中以城商行的提升幅度最快。在对营收的贡献上,上半年,中小银行零售对营收的贡献提升最快。作为零售转型的主力军,股份制银行零售营收占比较2017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而在利润贡献上,行业整体零售维持40%左右的水平,其中,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的表现比较突出。

值得关注的是,与房地产行业相关贷款方面,国有大行在加大投入,股份制银行则是稳中有降。截至二季度末,26家上市银行对房地产业开发贷款的占比较2017年年末有0.16个百分点的提升,对居民住房按揭贷款占比也有0.27个百分点的提升。股份制银行对房地产业开发贷款的占比较2017年年末下降了0.16个百分点,而城商行对房地产业开发贷款的占比提升最快;在按揭贷款方面,国有大行上半年投入力度明显有加大的迹象,占比提升了0.64个百分点,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反而出现下降。

资产质量最坏时期已过

从中期业绩增长和资产质量情况来看,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银行二季度息差仍呈现持续回升的态势,总体好于市场预期,也与年初市场预期银行板块的改善方向一致。

二季度问题贷款的占比继续下行,反映未来资产质量变化趋势的重要指标关注类贷款的占比,总体较年初有所下降。从各家银行对公贷款和零售贷款公布的不良数据看,对公贷款中,除制造业外,一些较低风险的行业如交运、水利等不良率出现波动;零售贷款中,部分银行的信用卡贷款和消费贷款的不良率有所上升。目前,宏观经济走势仍在下行周期,市场对地方政府类贷款的质量、P2P业务风险暴露是否会影响到零售贷款的资产质量,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对出口依存度较高企业的影响等较为关注。

从目前政策的导向看,短期内资产质量出现大幅恶化的可能性不大。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情况来看,严格控制终身追责,新增的部分已经对投向进行了严格的穿透,因此,在新增不良可以有效控制、存量加大核销处理的前提下,不良率上升的概率较小,目前资产质量稳健趋势至少会持续到年底。而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带来的宏观经济增长回落引发的资产质量的波动,中信建投认为,经济增长下滑幅度在合理范围内,不良率变化不大;经济超预期下滑时,不良率随着经济的超预期下滑而上升;经济增长进入平台期后,不良率会有所回落。

目前,国内经济进入了宏观经济增长的平台阶段,在经济没有超预期增长的前提下,贷款定价的上升幅度和持续时间大概率不会超预期,二季度部分银行贷款利率已经开始走平。因此,净息差的改善大概率来自于负债端付息率的下降。从中期上市银行的存款成本率对比数据看,国有大行、招商银行和部分城商行的存款成本率相对较低,并呈现出以下特点:工商银、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三大行的存款付息率仅上升1BP,贷款增速较高的交通银行,存款付息率上升40BP;零售业务为代表的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在存贷款增速基本相当的情况下,存款付息成本上升16BP和37BP;同业业务占比较高的兴业银行和南京银行,存款付息成本分别上升19BP和22BP。

在目前的监管环境下,上半年生息资产和付息负债中贷款的占比和存款的占比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因此,如果仅从存贷利差的角度考虑,在贷款定价大幅走高的可能性不大的前提下,存款端成本的控制能力仍是当前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从中期业绩的数据看,手续费收入实现正增长的银行,主要驱动因素是银行卡业务收入以及电子银行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而负面因素主要是和理财、表外业务以及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按照目前的监管政策、市场环境、宏观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下,下半年手续费收入仍将呈现上半年的特点。

此外,从基数上看,由于2017年下半年的基数并不低,因此,整体出现增长的可能性不大。从其他非息收入的数据看,上半年增长的主要驱动来自于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的变动收益,部分原因是新准则因素的影响。而下半年这部分因素仍然存在。负面因素主要来自于汇兑损益,特别是国有大行的汇兑损失增加较多。由于下半年汇率波动幅度大概率将下降,使得整体汇兑损失进一步大幅扩大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其他非息收入仍将保持正增长。

上半年,26家上市银行总体资产增速的中位数为3.4%,而2017年下半年的资产增速中位数为3.65%。如果从贷款的角度看,上半年贷款增速的中位数为8.82%,而2017年下半年为3.7%。即贷款增速明显快于资产增速,这是由2018年的整体监管环境和市场环境决定的。截至7月末,社会融资总额中贷款占社融总规模的比例持续保持在95%以上,而2017年同期仅为66%。不过,综合考虑资产规模的增速、贷款增速以及资本充足率的变动情况,银行业整体规模收缩大概率处于底部,但是这个底部或将持续一段时间。

2018年,影响银行基本面和投资的最重要变量是金融监管政策。在各项资产端监管新规不断落地、融资收紧、违约事件频发、存款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银行將面临表外资产回表压力、资产质量恶化以及负债端成本持续上升等问题,银行板块估值在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估值也不断下移。

目前,银行板块整体估值处于较低的水平,由于中期业绩好于预期,因此,板块存在相对优势。长期来看,短期经济周期的演进和宏观政策的相机调整,利率下行预期将得到强化,具有明显债性特点的银行股的投资机会将会显现。

中报数据显示,银行业总体资产质量保持稳定,基于宏观经济持续向好的预期,市场一致预期银行业资产质量会持续改善。不过,上半年受违约事件高发等因素的影响,市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再次升温,银行板块整体估值又回到了0.85倍PB的历史较低水平。根据估算,当前银行股股价隐含的不良率预期在13%左右。

从上市银行公布的数据判断,不良余额和不良率基本保持平稳。虽然绝大部分银行二季度单季不良净生成率年化值出现不同幅度的上升,但在目前的监管要求下,随着不良认定的趋严,不良率和不良净生成率指标的可比性降低。因此,综合考虑逾期与不良的剪刀差数据,包括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逾期90天以上净生成率以及核销力度等数据,我们可以对银行业资产质量进行再评价。

从数据上看,银行业整体的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的剪刀差略有扩大,幅度为4.7个百分点,而逾期90天以上贷款的剪刀差除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外已经基本消灭。其中,国有大行由于对不良的认定相对严格,逾期90天以上贷款已经全部纳入不良。再来看逾期90 天以上净生成率指标,国有大行仍然表现最好,而股份制银行的净生成率最高。

银行股估值底基本确立

上半年,银行业整体的净息差基本保持上升势头,仅有部分公司在二季度开始走弱。这个结果和此前年初的市场预期基本保持一致。从影响净息差变动的驱动因素来看,二季度,息差保持上升的银行的基本驱动因素都是生息资产特别是贷款收益率的走高。

而二季度息差走弱的银行,回落的主要因素则是生息资产的走平,而生息资产出现走平的银行主要集中在国有大行及部分城商行。另外,二季度,受益于资金市场利率的持续下行,部分股份制银行的付息成本压力也随之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利息收入的增长。

对于未来息差的走势,中信建投预判下半年付息成本呈下降趋势,但是幅度有限。目前国内经济进入了宏观经济增长的平台阶段,在经济没有超预期增长的前提下,贷款定价的上升幅度和持续时间大概率不会超预期,二季度部分银行贷款利率已经开始走平。因此,净息差的改善大概率来自于负债端付息率的下降。

对于负债端付息成本问题的看法,短期市场一致预期是向上,但什么时候是拐点,市场仍有分歧,对于拐点的判断也确实很难做出。不过,鉴于目前相关政策,比如定向降准替换MLF担保品的扩容、存款偏离度指标的放松均只是出现了微调,以及美国尚处于加息通道,因此,国内利率在年内尚难以出现明显的趋势性下行。

二季度以来,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非常宽松,近期地方债的发行加速,短期内供给增加对市场利率造成一定的影响。从地方债整个的发行情况来看,上半年发行速度相对缓慢,7月、8月要求完成80%,但是并没有增加,还是年初的预算。因此,中期来看,在监管以及政策导向的驱动下,整个资金市场仍能保持下行的趋势。

不过,在去杠杆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市场资金的需求将有所下降。但是受制于存款增速的下滑,整体利率中枢下移的空间不大。从中期上市银行的存款成本率对比数据来看,国有大行的存款成本率相对较低,部分城商行的表现也较好。

中长期来看,短期经济周期下行趋势难见改善,随着宏观政策和金融监管的相机调整,利率下行预期将得到强化并会折射到资本市场上,使得市场形成对负债端成本的下降预期,中信建投预判这个时间点或在四季度。从各家银行的角度来看,有存款优势的银行以及零售业务占比高的银行仍将是在当前监管和市场环境下的相对受益者。

上半年,在银行业息差收入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非息收入也实现同比正增长。上半年,银行板块整体非息收入实现同比正增长,主要贡献因素则是净其他非息收入的增长,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受新准则因素的影响。而净手续费收入则同比保持平稳,没有出现市场预期的大幅下滑,主要贡献来自于银行卡业务收入的增加,对冲了理财等业务收入的下滑。分板块来看,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净手续费收入增长较为平稳,城商行和农商行由于手续费来源的单一,受监管政策和宏观环境的影响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下半年,银行非息收入持平或者略低于市场预期,非息收入下半年改善的空间不大。

如上所述,上半年,手续费收入实现正增长的银行都是受去杠杆监管政策影响较小的银行,即理财、表外业务以及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占比较小的银行有所受益,主要受益于银行卡业务收入以及电子银行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这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受到监管政策的负面影响较小。按照目前的监管趋势分析,虽然监管政策有所微调,但总体从严的趋势未见改变,下半年,银行手续费收入所处的监管环境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加上2017年下半年的基数不低,因此,银行手续费收入出现高增长的可能性较小。

从其他非息收入来看,上半年正增长更多是因为新会计准则因素的影响,虽然下半年这部分因素仍然存在,但它并不具有持续性,也不代表银行非息收入能力的提高。加上下半年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虽然整体汇兑损失进一步大幅扩大的可能性不大,但其他非息收入要保持较高正增长仍有一定的难度。

银行中期业绩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整体规模已逐渐收缩筑底,总资产增速明显低于贷款增速,而且社会融资总额中贷款占社融总规模的比例持续保持在高位,明显高于2017年同期的水平,预计这种情形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分子板块来看,上半年,城商行资产规模增速仍处于银行业第一梯队,贷款增速的中位数为11.3%,高于银行板块整体2.5个百分点。从银行业角度来看,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规模较大相比,城商行规模增长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未来银行业规模扩张主要看城商行。

由于新增信贷的快速增长,风险加权资产同步扩张,使得大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从二季度公布的数据来看,除南京银行、宁波银行、成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外,其他各家银行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其中,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上海银行、杭州银行、吴江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幅度较大。

从存款增速的角度来看,除了国有大行的先天优势外,城商行的存款优势增速仍居银行业各子板块的首位。在城商行中,宁波银行、杭州银行、成都银行和北京银行的存款增速较快,但是从付息率的角度来看,宁波银行和成都银行的存款增长更为健康。

数据显示,上市银行上半年整体资产质量基本保持稳定,部分银行二季度息差仍保持持续回升的态势。受理财新规等因素的影响,银行理财业务收入下滑明显,但是,部分银行的银行卡业务收入的大幅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财业务收入下滑的影响。净其他非息收入的大幅增长也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净手续费收入的下滑,使得整体净非息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长。

根据中信建投的测算,假设2018年银行业资产规模增速在8%-9%;净息差小幅回升2-3BP,信用成本下降7-8BP至1.1%,在上述基本假设情况下对银行进行测算,得出银行板块2018年归母净利润的同比增速为7%,高于2017年4.6%的增速。

随着银行行业监管从“去杠杆”逐步过渡到“稳杠杆”阶段,未来银行股右侧的投资机会将继续获得巩固。综合银行中期业绩增长、资产质量情况、监管政策环境以及与此相匹配的市场环境和估值情况来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银行股处于底部位置的观点可以基本确立。最直接的理由的是,根据测算,银行股0.7倍PB隐含14%的不良率,而行业资本充足率只有13.68%,当前的银行股估值已反映市场最悲观的预期,底部确立基本无疑。与此同时,随着監管政策的逐渐转向,虽然这种转向的幅度不大,但至少使得银行面对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监管环境有逐渐改善的趋势,加上银行业绩和资产质量的企稳,与此相对应的是,银行股估值大概率会重新获得市场的认可,并逐步回升。

猜你喜欢

不良率息差股份制
我国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
银行辞职潮中苦不堪言的小微企业信贷部
员工持股计划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高职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建立财务治理机制 推进地方中小型国企股份制改革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