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美育为导向的儿童艺术欣赏课程目标的预设及实施

2018-09-22云,关

美育学刊 2018年5期
关键词:社会性儿童内容

关 云,关 蕊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前教育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一、美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美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家和社会近年来重视素质教育,儿童的审美教育正逐步受到学校的重视。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中,尤其是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美育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体、劳共同构成了人们基本素质的基础,蔡元培早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主张,而现如今又重提美育的教育政策,也证明了美育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重要程度。

美育不是一种传授技能的教育,不是会画几张画、掌握熟练的绘画技巧就实现了美育的目的,它应该是“触人的情感心灵的教育。它更多的不是指向外在的知识学习,而是指向学生内在的涵养和默会,使学生在对诸多美的体验、感悟和创造中,更好地理解自我,理解生命的意义,实现感性和理性的整体发展。这是美育的独特价值所在”[1]。

所以在学校实施美育(这里指的是狭义概念,即:审美教育)不仅能激发儿童对美的兴趣和欣赏美的能力,又能潜移默化地陶冶儿童幼小心灵,为其以后构建积极、乐观、勇于创新和自我完善精神世界提供和谐发展的基础。

过去的学校教育只关注了儿童智力的提高,忽视了审美教育的实施,这是有失偏颇的。在早期儿童发展阶段,我们重视美育的实施并不是让他们对美的感知和体验变得多么敏感强烈,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它们美的“眼睛”和心灵的“真”“善”“美”,能发现周围世界的自然美和简单的社会美。如尊敬长辈,团结同伴,对人有礼貌,富有爱心等。

在学校实施美育素养的教育途径主要是通过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等方式进行的。本文主要以美术教育中的儿童美术欣赏教学为例进行论述,一般情况下,教师为了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会对所要欣赏的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提前预设。作为一个完整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目标的预设是统领教学活动的方向,使之有一个总体方向的把握。当然,对教学内容目标的预设也是一种假设,它只是对教学内容大体的一种把握,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未知和无法预料的“意外”发生。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灵活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实施也有主次之分,而不是面面俱到,对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和培养是美术欣赏课程以及教学目标实施的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两节美术课就能达到的。

二、艺术欣赏课程采用的教学方法

艺术欣赏课程中采用单纯的“欣赏”和“欣赏—表达”等教学方法。随着国家和社会对美育课程的重视,从目前情况来看,教师多采用“欣赏—表达”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也是现阶段儿童所喜欢的一种方法。

这是因为采用“欣赏—表达”教学方式的欣赏活动使课型结构由静态转变为动态发展。在这个动态发展状态中,儿童“欣赏”活动积累的经验会成为“表达”活动的发展基础和先机条件,将使儿童经验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儿童积累的这个“经验”既包括了解和把握欣赏内容自身具有的文化知识点,如事物的特性、区别和联系等,又包括了解和把握的艺术知识点,如点、线、面、色等的“美感”视觉直观感受以及情感表达途径等。另外在“欣赏—表达”的欣赏活动中,作为欣赏主体的儿童不仅是“欣赏者”还是“表达者”,通过“表达”的艺术教育,儿童能较深刻地体会到“有意味的形式”带给他们“美”的感悟,而且这种感悟又促进了他们自我表达的成就感。同时在动态的欣赏活动中,他们的语言、肢体、肌肉、感觉、情感、思维、交流等都得到了社会性的发展。儿童全方位的参与才能保证他们真正完成对欣赏内容的体验与表达、审美与构建、活动与发展的有效性目的的生成,从而激发起他们的艺术兴趣或在幼小心灵种下“美”的素养“种子”,使儿童真正通过有意义的欣赏活动获得各种良好“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进而提升全社会的美育素养,形成一个和谐良好的社会整体风貌。这也是艺术欣赏目的所在。正如童年社会学的研究者们提出“儿童作为社会的能动成员,完全能够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获得成长,并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

同时我们在选择优秀的经典艺术作品开展欣赏活动时所获得的“经验”,当这种活动中生成的“经验”不断刷新儿童的认识功能,产生新的审美意识时,这个活动是有意义的,那么这种在活动中生成的“经验”就具有“工具性”特点。正如杜威所认为的:“当活动能够产生一个足以激起不断刷新的愉快心情的对象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这种情况要求这个对象及其后继的结果要具有无限的工具作用以产生新的使人满意的事情。”[3]267所以有些儿童成年后有的将美术作为业余爱好或成为专业的、职业的艺术工作者,大多都是因为在儿童时期接受了这种具有“工具性”“活动”的刷新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艺术审美教育在儿童早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艺术欣赏教学内容选取

(一)选取依据

早在19世纪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杜威在《民主主义教育》中提出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的著名论点,我国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同样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4]2012年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同样指出“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5]

上述要求从国家教育意志角度看,都要求教育要以儿童为出发点,以利于儿童长远发展为目标。那么,我们选择欣赏内容时就要注意要选取那些和儿童的生活、成长及经验相关的内容。

(二)选取内容

1.文本内容选择:可以是大自然的风景、动植物、飞禽鸟兽、花草树木、建筑、民间工艺,也可以是传统文化节日(劳动节、六一节、国庆节、中秋节、新年等);可以是优秀的中外美术名作,也可以是与儿童活动、成长方面相关的摄影作品等。

2.教学呈现方式: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动画的;可以是平面作品类型的,也可以是实物展示、观察类型的;可在室内进行,也可在室外进行。

总之,只要是有益于儿童情感表达需要的,有益于儿童健康成长方面的内容,都可以纳入儿童欣赏活动的内容范围。这是因为“它的具体形象性、它的情感渗透性、它的形式多变性,与早期儿童本身特有的天真无私、追求生命、自由创造的个性相吻合,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接受”。[6]

这里还需明确两个问题。首先,明确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目的。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不是让儿童成为画家,而是通过欣赏活动,培养他们“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具有审美的思维,并用“美”的“眼光”和“童心”感受欣赏自身周围的世界。其次,选择艺术作品时要筛选真正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启迪儿童,教育儿童。杜威曾说:“衡量艺术作品的尺度就看它们能否吸引和抓住人们对它们的观察而使他们无论在什么条件下接触它们时都会感到满意,而质量差一些的东西就失去了抓住人们注意力的能力,而在以后的接触中就变成漠不相干或冷淡无味了……伟大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这种‘永垂不朽’的性质就是它所具有的这种不断刷新的工具作用,以便进一步产生圆满终结的经验。”[3]267

四、艺术欣赏目标的预设及实施

(一)艺术欣赏目标预设的依据

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启蒙性,幼儿园教育应当“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7]作为社会存在的儿童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未来成长发展的“可能性”,但是也不是说无论什么样的“可能性”都值得发展。一般来说,儿童早期的教育是以“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学习与活动展开的。为有效实现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这些活动开展之前,就需要对教学内容提前预设一定的目标,用以“指导儿童在活动中试探和摸索,随而在实际行动中取得经验和获得结论”[8],“为儿童的‘可能’提供适性的方向,选择‘最好的可能’,助长‘最好的可能’的发展”[9],同时“要求所问的问题要和教学目标挂钩,这才是有效提问,是最有意义的”[10]。

(二)艺术欣赏目标预设及实施

1.预设欣赏内容的文化知识点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4]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他们体会到“满足”“成功”,笔者经过多次的实践教学发现,所谓“满足”“成功”就是指他们通过那些浅显直观的内容体验到的是和他们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生活环境与世界,而且伴随着教师引导,又能对内容思考并自由回答,并获得教师的鼓励和认可。这一过程儿童和教师建立起了愉快、轻松、安全和有成就感的心理环境。

所以儿童的欣赏内容应选取具体直观、浅显的内容并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所选择的内容不能过于模糊或晦涩难懂,要接近儿童的认知和经验水平。因为熟悉的内容更容易让他们主动欣赏,主动寻找与自己有“契合点”的那些部分知识,从而在欣赏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探索。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择的内容应该依据儿童现有的认知状况和实际接受能力为准则,让儿童从欣赏活动中体会到被认可、被鼓励、被尊重、被理解,从而建立起一种安全、自信的心理环境。

我们知道一个物象首先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印象,如果它有趣,激起了我们想进一步了解、探索它的兴趣,那么我们就会对其内部所具有的特质(这里指文化方面)作深入的了解和探讨,对于儿童也不例外。

比如以“鸟”为主题的欣赏活动为例,教师选择北宋时期著名画家崔白的作品《秋浦蓉宾》(图1)为例,引导儿童观看画面上大雁的形象、颜色、姿态等。儿童观察后,教师再出示另一幅图片,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儿童对相似事物的区分辨别能力较弱,所以教师要选择与此形象有明显区别的图片——以《麻雀》(宋代佚名)(图2)为例,儿童观察后,教师将两种鸟的图片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首先让儿童从外形上对它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区别,其次教师带领儿童从它们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迁徙规律、身体结构、声音特质等知识性的内容上有所了解和分辨,让儿童更加明确两种鸟所具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较深层次的文化知识点的引导也不能过于复杂化,应该以他们应有的接受水平为前提。

图1

图2

除了这些知识点的引导外,还可以让儿童在室内模仿鸟的形象,自由做出各种鸟的姿态,也可以用手模仿鸟的翅膀翩翩起舞,模仿一群鸟在一起的情景等,通过他们的“本体感觉”让儿童体验鸟的姿态和神情,加深对欣赏对象的审美感知。这是因为“人是需要以整个身体面对世界的,这个身体不仅是一个认识的、理性的身体,更是一个肉体的、感性的身体。正是有了后者的存在,我们才得以通过丰富的感官、活生生的生命去感知和把握外在世界,同时构建内在的精神世界”。[11]

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此过程中有意渗透情感关怀教育。比如,当看到《麻雀》中“麻雀”低垂着头蹲在竹子上时,有的孩子说“这是小鸟想鸟妈妈了”,有的说“这是小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感觉很伤心”,还有的说:“这是小鸟瞌睡了,想睡觉啦!”教师可作进一步引导:“那怎么办?”接着有的说“快给鸟妈妈打电话”,“我去给小鸟带路”,“我想给它一床被子,小心睡着后感冒”等。从孩子们这些话语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小鸟的状态和神情进行了充分的“移情”与“联想”,并体现出对麻雀的关爱和担忧。

教师在这个环节要运用与儿童对话的方式,“对话既是一种具体操作策略,更是一种指导思想。对话的核心是一种开放、平等的态度,这种开放的、多元化的态度中含有一种‘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的后现代倾向”[12]。

教师在对话中要善于引导、追问、总结儿童所表达的具体感受,给儿童一个清晰明确的问题态度。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学机智,灵活应变处理先前的目标预设,而不能不顾儿童情况的变化生搬硬套实施已预设的教学目标,因为儿童的思维有时比教师思维还要“灵活”。所以在儿童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教学机智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具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善于发现那些具有“闪光点”的话语,并将它作为开启孩子心灵窗户的“钥匙”,循循善诱,激发儿童对文化知识点的学习及培养儿童品德中“善”和“爱”的一面。

2.预设欣赏内容的艺术知识点教学目标

教师在引导儿童欣赏对象时,除了引导儿童学习与对象有关的文化知识点,还要引导儿童学习某些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知识点。这是培养儿童对“美”认识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他们艺术感觉和对艺术模仿表现的奠基阶段,教师要有意识选择那些艺术特点明确的作品对儿童进行审美感知与表达的教育,也就是说教师要将预设的艺术知识点目标和所选择的图片结合起来进行艺术欣赏活动。

同样以“鸟”为主题的欣赏活动为例,由于具象思维比起抽象思维,儿童更倾向于前者。面对工笔画中麻雀形象的逼真,儿童都显示出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抓住这一契机,教师主要从艺术知识点角度将两者的区别与联系传达给儿童。比如“大小”(构图)、色彩组成(搭配)、用什么材料表现(媒材)、表现方法及画家想表现的思想是什么。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将这些专业话语用简单口语化的语言传递给儿童,儿童易于理解,也便于他们按照教师引导的话语进行观察、思考并做出相应回答。

如:“你们希望把鸟画在什么地方”“这些地方是什么样子的”“你们画的鸟在干什么”“有几只鸟”“你们用什么工具画出它的样子”“你们想表现鸟什么样的表情和姿势”等,教师应利用这些问题激发他们的艺术探索与表现欲望。当然要尽量使儿童模仿表现的欲望和思路与欣赏内容保持一致,以便儿童在表现时有一个具体的参照或模仿的图式,当然也允许儿童完全的自行创造——这是值得赞扬的行为。同时在儿童模仿表现时,可将所欣赏的内容伴随着轻柔的背景音乐循环播放,让儿童在艺术表现的时候有一个明确的、可供参考的内容和方向感。轻柔的背景音乐也有助于儿童放松心情,全身心投入到艺术活动中。

为什么要提供可供参考的内容呢?这是为了让儿童的艺术表现行为尽可能地和课堂讲解内容有关。如果儿童脱离具体欣赏内容的对象,看似是“自由”的表现,实则是漫无目的且与我们艺术知识点的目标相脱节,没有起到对艺术美的感知、强化和内省的作用——毕竟无论哪一种模式的教学,还是应该让孩子们学些知识性的东西,这也是与课后儿童自由艺术表现方式所不同的地方。

这里提倡欣赏过后的艺术模仿表现并不是过于重视艺术技能技巧学习,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将欣赏与艺术表现相结合,其目的是为了让儿童体验艺术表现的快乐和探究艺术表现“发生”的“可能性”。因为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能从熟悉的场景中发现新奇特别的东西,有可能发现欣赏内容作品的某些色彩、形式、造型和表现方法不同于其他艺术作品的地方,并将此作为艺术表现的“切入点”,这也是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有效方式。

因此教师不应简单地用成人的思维衡量其作品“好与不好”“像与不像”“正确与否”,教师需理解儿童的表达行为和方式。正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所说:“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5]

3.预设欣赏主体的社会性发展目标

主体社会性发展主要指儿童的合作、互助、爱和情感的培养以及良好道德的启迪等方面。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社会性发展目标的预设不是直白的直接的表述,而是融入欣赏内容中,通过欣赏内容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它需要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不能靠一两节欣赏课教学就能提高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个体形成和发展这些社会心理特性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过程。社会性强调人的社会特性发展和演变的结果,而社会化强调人的社会特性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社会性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3]

校内的艺术欣赏活动是培养儿童良好社会性发展的途径之一,主要体现在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过程及评价环节中。教师对教师角色的把握可以使欣赏课显得生动有趣,也可以使欣赏课变得沉闷枯燥。前者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后者则是我们应该避免和抵制的。

那么我们如何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实现儿童审美发展的目标?首先,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方面。心理与教育研究表明,幼儿期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与其将来社会性交往、行为、情绪情感、人格、个性、社会适应性以及学业成就、智力发展等有密切的相关。作为幼儿在家庭之外的主要成人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产生着直接、重大的影响,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源,其中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起着直接、重大的影响”[14]。所以教师要以《教师教育标准》为理念导向,要以儿童为主体,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提供合适的欣赏教学内容,要关爱儿童,信任儿童,尊重儿童人格及个体差异,要有爱心、责任心、细心与耐心,积极创造条件,让儿童拥有快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为人师表,自尊自律,会给儿童做好表率和榜样,让儿童拥有一个快乐的学习环境。教师还应在了解多学科知识的同时,掌握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并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儿童对欣赏内容的了解和运用,以多元评价方式给予儿童恰当的评价与指导。所以在选择欣赏内容时就要考虑那些积极的,正能量的、充满爱和情感的内容,同时教师将提问用语和内容的导向联系起来,进行有效的,有意义的提问,其目的是激发儿童审美兴趣建构其初步的审美心理基础。其次,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安全的环境”。“安全的环境”包括“安全”的心理环境和语言表达环境。所谓“心理环境”主要是指“教师通过自身与他人、与幼儿的交往行为、交往态度以及对幼儿交往的引导等所营造的心理氛围。心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幼儿的情绪情感、态度倾向、行为方式等反应特征而对其社会性发展发挥作用”。[14]比如,课堂上有的孩子比较胆小,害怕因出错而被教师批评或被同伴嘲笑,所以有些儿童显得紧张或是胆小。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调节课堂气氛,让气氛变得轻松,友好,充满欢声笑语,让那些孩子尽可能融入这种气氛中,以此忘记内心的紧张。

所以说,心理环境的安全与轻松,使儿童乐于表达对欣赏内容的直观感受,而且也愿意用积极的行动付诸艺术表现的活动中,“教师在教育事业中的任务在于提供刺激学生的反应和指导学生学习过程的环境,归根到底,教师所能做的一切在于改变刺激,以便反应尽可能使学生确实形成良好的智力的和情绪的倾向”[15]。

所谓语言表达环境就是说,让孩子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尽情交流对欣赏对象的看法或感受,培养他们交流、沟通的能力,通过儿童自评、儿童互评及教师“口齿清晰、语言简练,用儿童最容易理解,掌握的观察和思维方法进行评价”[16],彼此增进了情感“厚度”也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敢于在大众面前开口说话的自信心,同时也挖掘了他们的智能潜力,为以后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初步的基础。杜威说要以儿童为“中心”,只有充分尊重儿童、尊重表达的行为,才能“使得儿童能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能够激发起自我行动的力量。同时这种态度也会唤起儿童同样的态度,通过体验和理解来接纳和认同成人的观念和经验。这样,儿童与成人的世界达到了‘视域融合’”[17]。

五、结 语

儿童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标预设与实施使整个欣赏教学有了目标性和方向性,能有的放矢,而且对早期儿童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建构其和谐健康的心理结构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师生共同实践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儿童现有的审美平衡被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新的审美能力打破,由此,又建立起一个新的审美能力,如此循环反复,逐步培养并发展了儿童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为它们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社会性儿童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the Walking Dead
主要内容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