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学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9-21王珅琢吴洵

文教资料 2018年13期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模式外语

王珅琢 吴洵

摘 要: 本文以外语人才培养现状为切入点,阐述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中展现出来的问题,以此为基础,结合外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新形势下“外语+”人才培养的意义,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的培训意义。同时结合相关问卷调查结果,探索独立学院培养“外语+”人才正确可行的方案。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外语+” 人才 培养模式

创办于1998年的独立学院,以《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为原则,不断发展,勇于拓展,实现从过渡期向发展期的转型。国内改革开放工程建设不断推进,外语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日益增加,就业前景良好。然而,對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独立院校而言,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一直存在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调查,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探索了适合独立学院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必然性

1.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各大高校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纯外语语言技能为重心,侧重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在于专业口译笔译人员的训练及外语教师队伍的增员。过于强调外语与文学文化之间的联系,将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完全分割开来。这样的培养模式过于单一,忽视外语类毕业生以语言为媒介在其他领域发挥作用的潜在价值,限制他们的发展方向。

2.新形势下社会对外语人才的新要求。

目前越来越高的市场需求量,令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应用缺陷逐渐展现,以传统培养方式为依托的外语人才培养,很难迎合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培养出来的外语从业者适应性较低。以2000年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调研结果为例可以发现,目前对于外语种类单一的外语从业者的市场需求量直线下降,包括国企、外贸公司在内的企业在招聘时不会选择单一外语类人员。同时根据《大纲》要求,可以感知到国家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鼓励,要求外语人员不仅需要基本功扎实,还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储备,不断拓宽个人知识面,达到较高的素质水平[1]。由此可见,外语教学的目标不应该仅停留在培养语言技能型人才的层面上,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重在培养既掌握外语技能又具备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将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化转向复合型,对外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是必须思考的课题。

3.国内外就业市场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给国内的市场带来了挑战,这些外向型经济思想影响着国内的经济结构,带来了国际化的市场需求,就业市场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随着外商投资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本国企业选择走出国门,这时候就需要大量不止懂外语的员工推动企业经营活动,考虑到企业需求,这些外语人员需要了解金融、法律、企业管理、市场等领域的知识。

二、独立学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问卷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1.调查目的及调查形式。

为了解独立学院外语专业学生在学业、就业方面的需求,以及独立学院在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课程设置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线上和线下问卷调查。首先,我们在线向独立学院大一至大四外语专业的在读大学生(以江苏地区的独立院校为主)发放了400份问卷,回收问卷逾300份,回收率约75%。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在学院外语课程设置的看法,采取线下随机采访的形式,收集部分视频资料。

2.调查数据统计及结果分析。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填写问卷的大部分学生(超过95%)所学的都是英语、日语、法语等热门外语专业。独立学院因在资金、师资力量方面的不足,导致其所能开设的语言类课程种类有限。

此外,我们还注意到,只有极少数学生对所在院校及其开设的外语专业课程表示完全满意(少于10%)。近一半学生表示其所在的学院侧重于培养“单一的语言技能型”人才,课程专业性较强,实用性较差,与学生的需求产生矛盾。尽管学院有意培养“外语+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但其所开设的选修课程种类局限,教学内容陈旧,落后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更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被问及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对其就业是否有帮助时,绝大多数学生(约80%)持积极态度,而采访发现,有相关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不到五分之一。由此可见,一些独立学院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不够密切,导致无法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实践信息和对口的实习岗位。

在受访学生中,对个人职业规划模糊的人数占比超过3/4。主动性缺失已成为独立学院学生的共性特征。此外,由于对国家政策关注少,他们在获取与专业相关的信息方面滞后,难以准确及时地了解外语专业就业市场的需求,容易错失良机。

三、独立学院“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案探索

1.合理定位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独立学院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根据教学资源和生源情况,因材施教,不能照搬母体学校的教学模式。《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强调,在确立人才培养规划时,独立学院要确保规划内容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在制定方案时需要明确目标,即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然而,由于国内缺乏语言环境,“哑巴口语”现象严重,难以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因此,以实用性为特色的独立学院更应该重视口语和听说教学,教材方面最好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原汁原味的教材能让学生更贴近国外的生活环境。鼓励学生多交流,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注重外语的实用性,培养出既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又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外语人才。

2.优化课程设置,实行“外语+”模式。

调查发现,“外语+其他专业知识”的培养模式很受学生欢迎,70%的学生认为应当在大三增开其他专业选修课程。即学生在入学前两年,以学习外语专业知识为主,第三年学院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对学生实行“分流”教学,增开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如商务、金融、旅游……(问卷中这几类专业受到学生的青睐)。因此,独立学院的外语教学应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理念,正确认识外语的工具属性和载体作用,“实现从基础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专业延伸”[2],从而培养出在理论、实践、管理方面都具有优秀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3.加强校企合作,引导学生把握就业机遇。

学院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学生除了外语技能,还需要哪些其他技能。对此,学校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以便根据他们对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本科阶段选择开设一些相应的专业课程。此外,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也可以多形式、多渠道地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强化学生的外语实际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当然,学院应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着眼世界。就目前形势看,“外语+互联网”行业前途可观,为外语专业学生创造非常多且优质的就业机会,如跨境电商。学院应鼓励学生时刻关注社会大环境,利用外语专业的优势,发现和把握就业机遇。

4.加强对外交流,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独立学院应充分发挥其教学模式的灵活性,与国外院校展开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并根据市场需求,与国外某专业领域有一定能力的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如定期进行师资互换和学生交流学习,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等,使“语言交流”提升为“语言+专业”的“跨专业融合多元交流”[3]。

此外,独立学院除了教授外语技能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习外国文化、历史、哲学等,通过开展“外语文化节”、“外语角”、“外国文化知识竞答”等活动,帮助他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可能碰到的问题。

四、结语

基于本文所述不难看出,传统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被时代淘汰,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对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这对于独立学院的外语教学来说,无疑是改良现有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独立学院应该从自身办学条件出发,积极探索和完善培养外語人才的方案探案,以提高独立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春燕.复合型外语人才的教育目标框架[J].外语界,2012(1).

[2]高文艳.试论独立学院外语课程设置的合理模式[J].北京理工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3]梁洁.抓住转型机遇创新特色发展——关于独立院校外语专业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研究,2017(4).

项目:本论文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2017年度创新训练一般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性探究”的阶段性成果201713906013Y。

指导老师:王秋艳

猜你喜欢

独立学院培养模式外语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学科特色及其发展研究
以微课教学促进独立学院国际经济学应用性教学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