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阳明心学中的为我关系意蕴

2018-09-21李楠

文教资料 2018年13期
关键词:心学王阳明价值

李楠

摘 要: 为我关系体现着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价值关系,揭示了万物之意义的展开源于人类的实践。没有与人类发生为我关系的纯粹自然界是毫无意义的。阳明心学中“心外无物”的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种为我关系,其旨在阐释宇宙万物只有通过主体之“心”的显现和发用才具有意义。虽然在为我关系下人类和万物具有价值关系上的高低,但这种为我关系是扬弃和超越了人类中心论隶属于万物一体说之下的。

关键词: 王阳明 心学 为我关系 价值

为我关系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明确提出为我关系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绝对处于关系之中,动物根本没有“关系”指的是动物与外界中的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为我关系。动物的关系是由其本能所驱动的天性,动物的关系隶属于自然界之中的关系,它们之间没有主客的区分,只有人类才能形成为我关系。为我关系是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本标志,是人的类本质。

人“作用于他自身之外的自然,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为我关系中的“关系”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关系,体现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赖于自然界,但自然界不会自发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人必须制造和使用工具,并通过实践活动构建为我关系实现主体目标、满足主体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主体总是根据自身需要、从自身出发改造客体。在这个过程中,人总是趋利避害的,“利”和“害”都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价值判断。因而为我关系在本质上就是价值关系。

为我关系决定了人类只能从“为我”的角度理解和改造自然界,自然界有且只有在与人发生为我关系时才会展现其意义,意义总是与人类形成的为我关系联系在一起的。为我关系是沟通主体“我”与客体自然界之间的中介与桥梁,纯粹的自然界因为与人类之间没有发生“关系”而毫无意义,是虽“有”而若“无”的。在人类认知活动中,主体总是根据自身需要、从自身出发认识客体,例如在绘制地铁线路图时,绘制出的线路图与地铁实际运行路线并不一致,这就是基于人类为我关系上的认知。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知都是基于人类所特有的为我关系这一坐标系的,都是经过为我关系的“折射”。

明代王阳明主张的心学,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外界事物只有在与人发生关系时才会展现其价值和意义的为我关系。其核心内容是“心即理”说,王阳明更把“心即理”稱为他的“立言宗旨”。其中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物”主要论述主体之“心”与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为我关系的意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王阳明所讲的“心”指的既是一般的知觉之心、主体意识,又是人的道德“本心”——先验的纯粹道德主体。而“物”具有客观事物与“事”两种含义,这个“物”既可以是现实的活动,又可以仅仅是意念的活动;既是如山川草木一类的客观物体,又是“事亲”、“事君”之类的道德实践。

“心外无物”并非指在主体之心之外没有任何客观事物独立存在,而是指客观之“物”不过是人的主体意识“心”之所发,离开“心”则“物”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王阳明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而“意之所在便是物”,即物不过是人的本体之心的显现。只有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与“物”产生了人类特有的为我关系,该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得以呈现。

“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这段论述特别阐明了“我”与“天地鬼神”之间的为我关系,“我的灵明”指的是认识主体,“我的灵明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即是说人是一切外物存在的参照,有了人的认识主体,外物的存在才能具有价值、发生意义。天地万物鬼神,无不是因为与人发生了关系才显现其价值与意义。“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反过来说,天地万物离开了人的主体意识,其意义与价值随之消失,不与人发生“关系”的天地万物只是失去了意义的纯粹物理世界。

《传习录》:“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对于这段话的理解,通常被认为是等同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实际上是感觉主义,他说:“在任何一个考察过人类知识对象的人看来,这些对象或者是实实在在由感官引入的观念,或者是由于人心的各种情感作用而感知的观念,或者是借助记忆和想象而形成的观念。”这是指人只能认识观念而不能认识观念之外的事物,但是从“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中可以发现,王阳明并非认为我们只能认识观念而不能认识客观事物。在王阳明那里,“心”与“物”是“体”与“用”的关系,万物不过是“心”体的发用及显现。因此在他看来,客观事物在未进入到主体之我之前、在未与人发生“关系”之前,对于人来说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只有当它与人发生“关系”,在主体之我中呈现出来时,才因获得了自身的价值与意义而“存在”。“体”与“用”是不可分离的,王阳明说:“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万化根缘总在心”,实际上就是在说,我们在认识万物的时候要基于人类特有的为我关系这一坐标系展开。

值得注意的是,王阳明所讲的“物”着重点在于“事”的这一个层面,即意向之物是呈现在意识中的东西。其次,为我关系学说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特点。虽然王阳明在工夫论中提出了“知行合一”,讲“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但是这个“行”只是在一念发动之处的行,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践。他举了“好好色”、“恶恶臭”的例子说明“知”与“行”是同时发生的,不能分先后;对一个人来说,一有感知产生,就可以视之为行为上的反应。由此可见,阳明心学中的为我关系意蕴主要是认知活动上的为我关系,并非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为我关系。

既然我们对万物的认识是基于这一人类独有的为我关系的坐标系,自然界的价值与意义是依为我关系而展现的,那么在人與万物之间就会产生价值的高低之分(人的价值要高于万物的价值),人与其他生物的价值高低及对其他生物的轻重厚薄的标准就在于人类形成的为我关系。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人与万物之间的为我关系,如过于强调人类是万物之灵、夸大人的作用,那么为我关系也会发生异化,其异化的表现主要是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的理论基础是主客二分式的主体性哲学。但这并不是说完全舍弃人类中心的观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在万物之中具有绝对的价值优势,如果过分批判人类中心思想而强调人物之间的价值具有一致性,那么为我关系又会向另一个极端异化,即非人类中心主义。

不同于主体性哲学,阳明心学是建立在“万物一体”的基础之上的。例如“一体之仁”就是一种典型的以“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为基础的思想。王阳明认为,人与自然物之间的轻重厚薄乃“良知上自然的条理”,“惟是道理,自有厚薄。此如身是一体,把手足捍头目,岂是偏要薄手足,其道理合如此。禽兽与草木同是爱的,把草木去养禽兽,又忍得。人与禽兽同是爱的,宰禽兽以养亲,与供祭祀,燕宾客,心又忍得”。在王阳明看来,“万物一体”与“物与”之“爱”,同人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而“宰禽兽”的人类中心思想并不是绝对对立的。我们必须承认万物的意义是通过为我关系展现的,人之于万物来说具有绝对的高的价值,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总是以为我关系为基础而趋利避害。但这归根到底并不与“万物一体”的视角相矛盾,因为人有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在这个条件之下人为了自己的生存而不得不牺牲其他生命就具有一定的正当性。如王阳明所述,其观点的实质是将人类中心的思想纳入万物一体的思想之内,人与万物间的“轻重厚薄”只是在“万物一体”之下的内部区分。因此,我们需要在人类的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之下审视人与自然间的为我关系,用人文精神批判为我关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陈新汉.为我关系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4).

[4]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5]西方哲学原著选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猜你喜欢

心学王阳明价值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
一粒米的价值
见心见行 知行合一 “中国蓝”新员工培训中的心学实践
“给”的价值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杨简心学的形成及其浙学精神的展现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