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历史语境释读“宏兹九德”

2018-09-21李学工

文教资料 2018年13期
关键词:语境历史

李学工

摘 要: 《谏太宗十思疏》“宏兹九德”意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从“九德”一词的语境意义和早期性,从《群书治要》序文“宏兹九德”所指,从魏征和唐太宗对《尚书》的熟悉和引用,从当时大臣的谏言和文章,从出土的贞观时期的墓志等方面论证,“宏兹九德”中“九德”即指皋陶向大禹所陈之九德。

关键词: 历史 语境 释读 九德

《谏太宗十思疏》“总此十思,宏兹九德”中的“宏兹九德”应该怎么理解,各种教辅资料莫衷一是,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困惑。

《言文对照古文观止》译为“总和上面的十种思想,实行起来,十有九得”[1],如此解释,虽然文意可以贯通,但属于改字释文,不符训诂条例。

王健秋《〈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宏兹九德”句解》[2]、孟治荣《“宏兹九德”试释》[3]和鞠党生《“宏兹九德”注释商兑》[4]都认为“九德”,即上句的“十思”,九是虚数,泛指许多。宏兹九德,即扩大(或发扬)这许多美德。这样理解不符合“九德”确有所指的实际,它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专有名词。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材则注释为《逸周书·常训》中“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这九种品德,即指忠实、诚信、恭敬、刚烈、柔和、和睦、坚定、忠贞、温顺九种美德。这是从老百姓的习惯和品行来说的,其中有几点跟《尚书·皋陶谟》所说的相似,指行政能力,有同源关系;但更多的是偏重内心修养,属于伦理和道德的范畴。并且《逸周书》有一些属于阴阳、兵法、谋略思想的文字,历史上是不太被重视的一部书,不在五经之列,唐朝时没有立为官学。

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语文教材认为“九德”是指皋陶所陈“九德”,即《尚书·皋陶谟》所载:“亦行有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从“九德”一词的语境意义和早期性,从《群书治要》序文“宏兹九德”所指,从魏征和唐太宗对《尚书》的熟悉和引用,从当时大臣的谏言和文章、从出土的贞观时期的墓志等方面来看,这个判断无疑是正确的。

一、从“九德”在文中的具体意义来看,它是选拔和考察官员的标准。

“十思”在文中实有所指,这十条建议涉及与帝王冶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个人欲望到品德修养。“十思”是魏征从当时实际政治生态总结出来的。从下文“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看,“九德”则是魏征希望唐太宗学习古代的圣贤君主的美德并弘扬光大,选贤任能。“九德”是“知人”(即考察、选拔和任用官员)的原则、标准和方法,注重的是政治意义上的才能和表现。“十思”与“九德”构成骈对,互为补充。

二、从“九德”出现的历史时期来看,它应该不会晚于孔子生活时期。

金景芳、吕绍纲先生讨论“九德”后的三点想法,即“第一,《皋陶谟》所谓九德,如宽,如柔,如愿……无非人之性格、心理及行为能力方面的特点,尚不具有后世如仁义礼智信忠孝等道德范畴的意义。第二,宽而栗、强而义的句式,反映出一种过犹不及的思想,与后来孔子表述的中庸之道一致。第三,此经之九德与《尧典》之‘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似有渊源关系,而《洪范》三德正是此经九德之概括……《吕刑》亦有三德之说。这说明《尚书》各篇内容是贯通的”[5]。这证明了《皋陶谟》“九德”的早期性和真实性,它侧重的是执政者治国牧民的才能与修为。

三、从《群书治要》序文“宏兹九德”所指来看,“九德”指王者治国之德。

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的《群书治要》是帝王治国的读本指南,第二卷就是撮取《尚书》经文而成,并收录了《皋陶谟》。该书序文提到:“庶宏兹九德,简而易从;观彼百王,不疾而速。崇巍巍之盛业,开荡荡之王道;可久可大之功,并天地之贞观,日用日新之德,将金镜以常悬矣。”[6]“宏兹九德”与“观彼百王”相对,可以看出魏征把“九德”看作王者治国之德,正是《尚书·皋陶谟》所说的“九德”的内涵。序文中的“崇巍巍之盛业,开荡荡之王道”两句,是《论语》中所记对尧、舜功业的赞词,《论语·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7]可见这个“九德”是与尧、舜、禹古代贤君相关的“九德”,即皋陶所说的“九德”。

四、《谏太宗十思疏》有将近二十个语词来自《尚书》一书。

元代学者戈直已经指出有多个词句出自《尚书》。如“凡百元首”,出自《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由《虞书·大禹谟》“董之用威”演化而来。“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出自《夏书·五子之歌》“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出自《夏书》“不敢盘于游田”。“宏兹九德”出自《皋陶谟》。台湾学者蔡根祥先生又指出“垂拱”“必积其德义”“怨不在大”等十多处词句来自《尚书》[8]。如“不念居安思危”是从《左传·襄公十一年》所引用的“《書》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而来的。“怨不在大”引自《尚书·康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则思知止以安人”出自《尚书·皋陶谟》曰“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出自《尚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则思慎始而敬终”改易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卫大叔文子“《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五、唐太宗对《尚书》很熟悉,并多有称引。

唐太宗读魏征此疏后的《答魏征手诏》,多次引用《尚书》,如“盖股肱罄帷幄之谋”,化自《尚书·夏书》“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予欲左右忧民,汝翼”;“垂拱无为”语出《尚书·武成》“垂拱而天下治”;“万几多旷”,化自《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四聪不达”化自《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不亦康哉”化自《尚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帝范序》中的“皇天眷命”出自《尚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元圭赐夏禹之功”出自《尚书·禹贡》“禹赐元圭,告厥成功”。特别是李世民撰写的歌颂父皇李渊丰功伟业的《皇德诵》中有句“翕受敷施,明徵定保。允迪厥德,惟清帝道”[9]。“翕受敷施”语出《尚书·虞书·皋陶谟》“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祗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德咸事”。“明征定保”出自《尚书·夏书》“胤后承王命徂征。告于众曰:‘嗟予有众,圣有谟训,明徵定保”,“允迪厥德”语出《尚书·皋陶谟》“允迪厥德,谟明弼谐”。这说明唐太宗是非常熟悉《尚书·皋陶谟》的,当然就知道“九德”所指,所以这里的“兹”就不像有的论者所说,指代不明了。更何况皋陶担任过大理,一直被视为李姓的始祖,天宝二年还被追封为“德明皇帝”呢?

猜你喜欢

语境历史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新历史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