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宗教建筑文化对比—以岱庙与巴黎圣母院为例

2018-09-19董华琳

建筑 2018年17期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教堂建筑

文 / 董华琳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岱庙是山东泰安最完整也是最大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汉代,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多次整修、扩建,现今基本保留了宋朝的规模和风格(2018年4月笔者到山东泰安岱庙考察)。以宋朝为时间点,对应西方12世纪,在法国出现“哥特式艺术”。当时的哥特式教堂结构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欲念带向“天国”,成功地体现了宗教观念,人们的视觉和情绪随着向上升华的尖塔,有一种接近上帝和天堂的感觉。巴黎圣母院作为当时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建筑群里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教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诉求。尽管岱庙为建筑群体,巴黎圣母院为建筑单体,但他们同为宗教建筑,通过在建筑用途、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上的比较分析,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和理解中外建筑思想、哲学文化。

1 中西方宗教建筑用途对比

1.1 中国泰安岱庙

岱庙虽称作庙,又不同于一般的庙宇。它坐落于山东省泰安市区北,泰山的南麓,又称“东岳庙”“泰庙”(如图1)。它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为道教神府,在古代岱庙主要用途是为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同时岱庙、东岳庙历史上又曾是地方官府祭祀场所,且明清时期东岳庙祭祀乃是国家小祀之群祀,封建制度解体以后,国家礼制转化为民间礼俗,东岳庙祭祀也随之转为民间礼。岱庙始建于秦汉,至唐时已殿阁辉煌。在宋真宗大举封禅时,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贶殿等,更见规模。岱庙庙貌巍峨,宫阙重叠,气象万千,其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按照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规格营造,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

图1 岱庙(来源:作者拍摄)

1.2 西方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城中,建在塞纳河下游的西岱岛上。岛很小,面积仅0.25平方公里,但它确是巴黎的摇篮,从建筑造型上来看,它是鬼斧神工之作。2000多年前,这里还是树林密布,沼泽纵横,荒无人烟。公元初,罗马帝国的军团进入这里,在岛上建宫殿,盖教堂,塞纳河畔便逐渐地繁荣起来。公元4世纪左右,基督教成为国教,又建立起圣特埃努教堂,这个教堂就是巴黎圣母院最早的前身。巴黎圣母院这幢教堂始建于1163年,如图2。随后,经过一百年陆续加建,完成于1250年。它是法兰西早期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事例。教堂平面院内进深130米,宽48米,高35米,可容纳近万人,这里曾经是一座罗马时代的丘比特神殿,在古代这座建筑主要作用是罗马人祭祀诸神的祭坛(如图2)。巴黎圣母院是一座著名的天主教堂,圣母院的院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成为法国宗教建筑的标杆,并对整个欧洲产生极大的建筑影响。

图2 巴黎圣母院内部(来源:网络)

2 中西方宗教建筑空间布局对比

2.1 中国泰安岱庙的和谐之美

中国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和谐”之美为基调。尽管我国先秦时期的建筑也曾有过高台榭、美宫室,气势磅礴、壮丽辉煌的阳刚之美,但随着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汉以后,中国传统建筑这种展现对抗力度的阳刚之美逐步走向“和谐”与含蓄之美。在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个体服从于整体,追求和谐。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的,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连接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多个建筑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

选址上,岱庙建筑选址于泰山脚下,坐落在泰山之阳、汶水之阴,与整个泰山有机融合,其中轴线直指泰山顶峰的南天门(如图3)。这种掩映于山水自然中,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紧密融合的建筑布局形式,实际反映了三种传统文化思想:其一,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宗教作为现实生活的附属物而存在,人们往往在对尘世不满或抵触之时才会寻求佛祖仙人的帮助;再者,岱庙作为古代皇帝祭祀泰山所住行宫,坐北朝南,是皇室“向明而治”传统思想的体现;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以“和”为本,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造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在这种传统文化思想影响下,岱庙建筑也展现出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的“和谐”之美。

图3 岱庙鸟瞰(来源:网络)

总体布局上,岱庙按照唐宋以来祠祀建筑中最高标准修建,采用了以三条纵轴线为主,两条横轴线为辅,均衡对称,向纵横双方扩展的组群布局形式(如图4)。众多的主要建筑依次排列在南北方向的中轴线上,其它建筑对称于左右两侧。从岱庙南门外的门户建筑遥参亭起,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由南向北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在轴线两侧,东线有汉柏院、东御座、鼓楼、东寝宫、东花园;西线有唐槐院、雨花道院、钟楼、西寝宫、西花园,两侧呈对称分布,岱庙的主体建筑—宋天贶殿建于庙正中偏后的高大台基之上,同北京的太和殿、曲阜大成殿并称为中国三大宫殿式建筑。岱庙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以来的重建和增建物,保持了宋代以来的建筑风格,整座建筑群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犹如一座帝王的宫阙。

图4 岱庙鸟瞰平面图(来源:作者自绘)

2.2 西方巴黎圣母院的高冷之美

西方古典建筑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和征服,建筑选材上多使用泥土、砖、瓦、石材、木材等建筑材料,是按照西方人的构成理念建筑成的一种供西方人居住和使用的空间,如住宅、教堂等等。西哲有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是一部石头史书。古罗马建筑家维特鲁耶的经典名作《建筑十书》提出了建筑的三个标准:坚固、实用、美观。这三个标准一直影响着后世西方建筑学的发展。这些石头、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质感生硬、冷峻,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

与岱庙有所不同的是,选址上巴黎圣母院矗立在塞纳河畔,位于整个巴黎城的中心地位,承担着组织城市片区的街道系统的角色(如图5)。同时,教堂前留有宽阔的、供人们聚集的广场,承担着宗教与公民生活的纽带角色。在巴黎圣母院教堂的外观造型上可以看到那精密的几何比例,充满张力的穹窿与尖拱傲然屹立,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从而引发人们惊异、恐怖等审美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巴黎圣母院的选址受所谓“一神信仰”唯一性的影响,强调对人们精神领域的统领,重视民众对神明的虔诚膜拜。巴黎圣母院作为一个宗教建筑单体,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开展,平面基本形制沿袭了过去巴西利卡式平面,呈拉丁十字式,东西长130m。中堂平面为双侧廊形式,巧妙地利用两侧支柱,既将交通空间分割至两侧,形成合理的信徒、游客人流分区,又将空间焦点集中至圣坛,形成由入口导向圣坛的强烈动势。其平面布局上属于“圣坛至上的集中式”,凸显神的地位(如图6)。垂直方向上,巴黎圣母院在平面的十字交叉点处,空间被极度拔高,以超人的宏伟尺度塑造纪念性的空间效果,把信徒或游客的意识和感受推向极致,强调人们对上帝至高无上的膜拜。

图5 教堂鸟瞰图 (来 源:网络)

图6 巴黎圣母院平面图 (来源:网络)

3 中西方宗教建筑结构特点对比

3.1 中国泰安岱庙

岱庙建筑群体主要在平面上铺展,布局强调均衡,建筑单体亦讲究对称。遥参亭大殿、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正寝宫、厚载门等主要建筑,依次排列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之上,各个院落前后相互串接。其他次要单体建筑物有序铺排在中轴线两侧,各单体之间以连廊等形式连结,进一步组织成为具有完整秩序的建筑群体(如图4)。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殿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大殿建于长方形石台之上,三面雕栏围护,长48.7米,宽19.73米,高22.3米。彩绘斗拱,画瓦盖顶,檐下8根大红明柱,规模宏大,辉煌壮丽,与北京的故宫,曲阜的大成殿,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如图7)。这座建筑面阔九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属于抬梁式木结构。抬梁式木构架至迟在春秋时已经有了,到唐代时它已发展成熟,并出现了以山西五台佛光寺大殿和山西平顺天台庵正殿为代表的殿堂型和厅堂型两种类型,目前所见最早的图像是四川成都出土东汉庭院画像砖(如图8)。

图7 天贶殿 (来 源:作者拍摄)

图8 东汉庭院画像砖(来源:网络)

3.2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作为一个宗教建筑单体,其最主要的作用是服务于宗教活动的开展,它是全欧洲最大的供奉圣母玛利亚的天主教堂,也是哥特式建筑经典的代表之作。令人感叹的是,这样一座宏大且雕刻细腻的建筑完全是用产自法国的一种石灰石建造,属于西方古典砖石结构体系,结构上采用拱顶和飞券结构,从教堂的侧面,我们可以看见框架式骨架券作拱顶承重构件,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使拱顶减轻,清晰地看到中心尖塔和围绕中厅的众多飞扶壁和柱墩(如图9~图10)。在这里的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耸、峻峭。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

图9 巴黎圣母院侧面 (来 源:网络)

图10 巴黎圣母院空间结构 (来源:网络)

4 中外宗教建筑文化的比较

经过上面对于两个建筑在选址、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总结来看,岱庙建筑注重建筑群的空间营造,平面布局十分严谨,等级规范森严有序的空间尺度较为亲切,空间感受舒缓灵动有韵律;而巴黎圣母院则更加注重单体建筑的结构造型美、比例和谐美、庄重的静态感,注重对仪式感和纪念性的塑造,因而其空间多从神的角度出发,空间尺度较为宏大,空间感受神圣而庄严。

4.1 对各自宗教哲学的反映

中国的宗教是与儒学、道教相交叉从而产生的类似偶像崇拜的现象,“天人合一”的宗旨更为明显,因而其建筑并没有站在神之主宰的地位上,反而重视人的感知和体验,强调与人的和谐统一。岱庙建筑空间上面的流动气韵所带给人们的精神享受又在另一个层面上印证了这种宗教哲学。

与中国不同,西方宗教无论是早期对上帝的赞美和感恩,还是后来对教会权威的肯定,都反映着“一神信仰”的至高无上。因此教堂建筑多张扬、巍峨、庄重,占据精神统治地位,希望让民众以匍匐的姿态在教堂的底座前表达对神明虔诚的膜拜,一方面凸显神的地位,暗示民众对神的崇拜,另一方面方便巩固教会的政治地位。巴黎圣母院在城市中的地位以及其内部空间的营造,正是在诠释着这种思想。

4.2 完全对立的选址观

中国早期的宗教建筑还只是佛、僧的所在地,并未发展成为世俗民众的聚会场所。而后宗教思想在一定时期内演化成为禅宗思想,讲究出世,追求脱离喧嚣的世俗和令人困惑的现实,因而宗教建筑往往远离民众聚居的地方,选择在曲径通幽的深山之中,意在营造一种“深山藏古寺”“禅房花木深”的世外环境。而在西方,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而教堂是上帝的代表,亦是城市的庇护者,人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将上帝供奉在城市的核心,以求得其对信众的眷顾。

4.3 对“和”的不同诠释

不难发现,中国和西方的宗教建筑都是追求“和”的,只是诠释的方式和角度有所差别。中国追求的“和”是基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影响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共生,强调人造建筑景观与原有自然景观的相互协调。而在建筑群体的内部同样体现着对称、和谐之美,反映着稳定、中庸、和谐的气质,这在文化上是与我国传统文化相对应和关联的。可以说,中国的“和”是感性的。而在西方,他们更多的是追求建筑单体和谐之美,这种和谐之美主要体现在比例、均衡上的和谐,是一种基于理性思考下的和谐。

猜你喜欢

巴黎圣母院教堂建筑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教堂之夜》
建筑的“芯”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