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孟子王道主义与其人性论内在联系

2018-09-14王渤菡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人性论联系

王渤菡

摘要:孟子人性论对于王道主义构建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孟子通过论证人性论论证了社会秩序的起源,源自人天然存在的内心的善端,从而为其在乱世之时重建社会秩序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另一方面,孟子人性本善的假说为人们在千差万别中找寻到了一个共同的立足点,王道主义的政治模式正是在这种共同的道德基础上构建出的。而同样地,只有在王道主义之下的人性论才能获得长久的活力,王道政治理论促使人性本善由一种人性假说向实践层面过度。

关键词:人性论;王道主义;联系

一、社会秩序的人性本源

对于人性的探讨,是先秦百家学派的一个共同点。在社会动荡,秩序混乱之时,各家学派纷纷寻求能够恢复社会安定的方法,通过对于人性本源问题的探求,孟子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孟子从一件具体的事情出发,讲无论任何人看到一个小孩要跌进井里,都会感到惊恐和怜悯的心情,这是在那一瞬间自然而然产生的感觉。由这样的一件事,孟子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人人皆有“四端”,四端是善产生的基础,是一种萌芽状态的善。它们是人先天所具有的,而不是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产生的,但是同时它们是处于一种萌芽状态的,它们是人所内含的一种“潜力”,需要在一定的情形下触发,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正如上面所说看到小孩子掉进井里的一瞬间,人内心的恻隐之情会自然而然的激发出来,化为外在的情感认知。虽然这四者只是一种萌芽状态,但它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被展现和激发,是人内在的心性根据,所以它们仍是人区别于禽兽的重要原因。

具体来说,四端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分别代表着社会生活中仁、义、礼、智这四种美好的品性。孟子论述:“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1][P328]就是说仁、义、礼、智不是由外物赋予人的,而是人本心所固有的。仁义礼智根治于君子的心中,这是他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君子的神色、四肢、动作、行为表现无一不反映了这个本性,所以说这四种品性揭示了人行为的内在心性根源。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四者构成了社会潜在的一种行为规范,正如人人亲爱父母,这是仁,尊敬兄长这便成了义,當这种内在的仁与义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成为了一种普遍必然的现象,那么仁和义便成了一种普世的社会准则。而当人们将这种仁义从家庭内部成员身上延展到了外部社会之中,其更成为了社会所倡导的一种秩序。

所以孟子通过人性论论证了社会秩序源自人天然存在的内心的善端,从而为其在乱世之时重建社会秩序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在人性之善的基础上,孟子将其向政治领域扩展,提出了王道政治的目标。

二、王道政治下共同的道德基础

孟子的人性论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千差万别之中寻求到了一种人们共同地更好地一起生活的人性基础。孟子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P237]显然这个共同生活的方式即“不忍人之政”就是王道政治。

尽管个体千差万别,但人们所具有的本性皆是善的,而且这个本性由天所赋予,是先天便存在的,人人皆有,因此这个本性便具有了普遍性和平等性。这就为人们在千差万别中找寻到了一个共同的立足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出人们共同生活的政治模式。

在孟子所构建的王道社会中国家由圣贤来统治,圣贤便是一个国家的君主,而因为人具有共同地道德基础,因此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即“人皆可以为尧、舜”[3][P339],这就创造了一种机会上的相对平等。当然成为圣贤也是需要个人通过后天的努力才可以实现。孟子讲:“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1][P335]这也就是说人虽有性善的共同的基础,但如果不思考,不求诸己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但由于个人努力程度的不一致,孟子所构建的王道社会仍是一种有等级秩序的社会。但是这种等级秩序更多的是依据道德而不是依据血缘或者武力,正如孟子所说:“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道,小役大,弱役强。”[4][P279],并且这种社会等级因人们道德修养的变化而流动,并非如传统的等级秩序一样是一种流动性较小的社会等级制度。

同时孟子的王道思想将人民置于主体地位,是一种理想的道德社区,打破了以血缘为纽带和贵族世袭的传统政治观,而构建了以道德为依据的流动性的等级制度。

总而言之,孟子的人性论与王道主义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人性论为王道主义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而只有在王道主义之下的人性论才能获得长久的活力,它促使人性本善由一种人性假说向实践层面过度,人性论是孟子整个思想逻辑的起点,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政治学说和人性论相互支撑和配合使其论证趋于圆满。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告子章句上[M].中华书局,1983.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公孙丑章句上[M].中华书局,1983.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告子章句下[M].中华书局,1983.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离娄章句上[M].中华书局,1983.

猜你喜欢

人性论联系
“自然之性”与“性命之常”——王弼人性论的二重向度
荀子法哲学的人性论基础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平面图与立体图的思维培养
奥古斯丁和尼布尔的人性论比较
浅论王充人性论非“性三品”
先秦诸子的人性论与德教的阐证
“人性论”视角下的人格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