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盛京地区的学校教育

2018-09-14陈宁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儒学书院

陈宁

摘要:清代是中国东北地区学校教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朝统治者在东北地区创建府州县儒学、开展八旗官学、创办书院以及兴办私塾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可用人才,为东北地区的文化事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东北地区教育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学校教育;儒学;书院;八旗官学

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统治者的“龍兴之地”,因此,清朝统治者对学校教育也尤其重视。“清朝前期,辽宁地区由地方政府直接控制或主办的学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主要为汉族地主阶级子弟设立的学校,其形式有儒学、社学、义学、书院。二是专门为满族贵族和八旗子弟设立的学校,其形式有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八旗义学。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不尽相同”[1]。本文通过对方志、档案文书等史料的搜集和整理,对东北地区学校教育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建立府州县学

清代的府州县学,是为汉族子弟设立的地方官办学校,清入关前,还没有为八旗子弟专设学校。因此在清初,八旗子弟一直与汉族子弟同校学习。“有清学校,向沿明制”[2]。所以明代盛京地区的学校教育,在清初一直被沿用。“将辽东等处十五学改附永平府,设教官三员分司教导,择辽地经明行修之士充其任”[3]。到了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在盛京地区设置辽阳府,决定在永平府设立辽阳府学,但因吴三桂事件等政治因素,辽阳府学一直到顺治十三年才正式确立起来。“顺治十四年(1657年)罢辽阳府,设奉天府,辽阳府学随之改为奉天府学”[4]。

根据《奉天通志》所记载,盛京地区府州县儒学共计十四所。根据盛京地区的地方志及其相关资料,以下对盛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府州县儒学进行介绍:

奉天府儒学,前身为明朝沈阳中卫学,清朝天聪三年,改建于沈阳东南方向。先后建有圣殿、戟门、棂星门、启圣祠、明伦堂、大成门、斋门等,并且设乐舞生,并且购置乐器供生员使用。奉天府儒学,从天聪三年到乾隆四十四年,经过了20余次的增建,奉天府学,成为盛京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之一,成为盛京地区汉族子弟儒学学习的最高学府。

辽阳儒学,始建于元代,到了明嘉靖后期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而颓弃。康熙十二年,经过辽阳州的知州吴承基、知县富中琰等人的捐资修建,辽阳州学又一次的发展起来。辽阳府州学共圣殿五楹,圣祠三楹,文昌祠三楹,戟门三楹,棂星门一座,明伦堂三楹。

铁岭县儒学,建于明正统元年,明后期因战乱而废弃。清康熙三十七年,经过铁岭县知县焦献猷等人的捐资修建,铁岭县儒学才得以发展起来。铁岭儒学共建三楹圣殿、三楹棂星门、三楹明伦堂、三楹圣祠、一楹魁星阁。

二、创办八旗官学

八旗官学,又被称为满官学。是清朝统治者专门为八旗子弟设置的学校。八旗官学于康熙二十五年在北京设立。康熙三十年(1691年),礼科给事中博尔济向康熙皇帝上书,呈请康熙皇帝在盛京地区建立八旗官学。康熙帝认为盛京是满族的发祥地,学校教育应与北京的学校教育一致,所以同意了博尔济的奏请,决定在盛京地区设立八旗官学。“康熙三十年,设立盛京官学。于左右两翼,各设官学二所。各旗选取幼童十名,每翼四十名。满学内各二十名,教读满书。汉学内各二十名,教读满、汉书。并习马射箭。”[5]最初的八旗官学没有分馆学习。乾隆三年,管理大臣孙嘉淦奏准:“嗣后八旗子弟入学者,三年内令诵经书。三年后国子监堂上官考验,择才智聪颖、有志力学者归汉文班,令专心课诵。年长者愿学翻译者归满文班,令专心翻译”[6]从此,学生入学三年后才分馆学习。官学对八旗子弟上学时间有严格的规定,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画到。并且对于旷课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创办社学和义学

社学和义学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奉朝廷之命在地方乡村设立的学校。清顺治九年,命令各省设立社学,并且选聘通晓文学艺术的社师,来教习生员。对于社师也给予奖赏。不仅免除社师的差役赋税,而且给予一定的薪资报酬。根据《奉天通志》所记载,盛京地区社学仅一所,即建于雍正三年的宁远州社学。义学,是由官府组织民间出资而建立的学校,多见于乡村。清初设义学,本用“以代书院,自后书院兴而义学仍复存在,但多设于乡,所以补城邑书院之不足,规模较为简省”[7]。根据《奉天通志》等文献所记载,清代盛京地区共建立了五所义学,即辽阳州义学、盖平县义学、开原县义学、锦州府义学、广宁县义学和铁岭育英义塾。这些义学,多创建于雍正年间,为盛京地区乡村教育做出了贡献。

四、创办书院

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有别于官办学校。清入关之初,担心明末遗民因聚众讲学形成反清势力,从而抵制书院的发展。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其影响深入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清朝统治者严加抵制创办书院,却没有限制书院的发展。康熙初年,由于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康熙皇帝一改前朝书院的政策,开始支持书院的发展。康熙十三年,创建了清代盛京地区的第一所书院——萃升书院。

清代是盛京地区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盛京地区书院共计17所。清代书院类型繁多,清代盛京地区书院主要以考课式书院为主。考课式书院学生以学习八股文为主,办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清代盛京地区的书院主要创建于乾隆和光绪时期,大部分书院都由当地知县连同当地绅士创建,并且由官府拨给学田和办学经费来维系书院的发展。虽然书院作为独立于官学之外的私学讲学机构,但是清代盛京地区的书院,它已经不再具备讲学、藏书、祭祀等书院的原始功能,而丧失了书院原有的特点。生员们为了功名而读书,山长们为了膏火而讲学。盛京地区书院到了清后期沦为官学和科举的附庸。

五、创办宗学和觉罗学

清代满族皇室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伯叔兄弟之支为觉罗”[8]。宗学和觉罗学都是清代统治者为皇族子弟设置的学校。天聪五年,皇太极就曾下令让各贝勒大臣子弟读书。顺治九年在北京设立宗学,雍正七年设立觉罗学。由于盛京地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清朝统治者对盛京地区的皇族子弟的教育尤其重视。乾隆三年,在盛京地区设立了宗室觉罗官学。盛京地区的宗学和觉罗学是设立在一起的。“宗室觉罗学共为一学”7。宗室觉罗学的皇族子弟主要有“清书”、“骑射”、“汉书”三种课程。并且对在盛京的宗室觉罗学模仿北京的宗室觉罗学,对肄业的学生给予优待,向学生提供银米、纸笔、冰炭等生活物品,并且给予一定的津贴用来激励学习和改善生活。

随着清王朝日益腐朽没落,文化教育的发展也呈现了衰败趋势。但是,学校教育,都为清代盛京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盛京地区的学校教育不仅培养了大批可用的优秀人才,促进了当地文学艺术的发展,普化了民风,促使方志纂修初具规模,而且还促进了清代东北边疆建设。

参考文献:

[1]赵德祥.清朝前期辽宁学校教育史论[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5).

[2]赵尔巽.清史稿 中华书局校版卷106[M].第3099页.

[3]清官修.清世祖实录卷7[M].顺治元年八月乙未.

[4]佟冬.中国东北史:第四卷[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843.

[5]王树楠.奉天通志:卷一百五十:教育二[M].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1983.

[6]钦定国子监志 卷一二[M].《考校》.

[7]商衍鎏:清代科学考试述录[M].上海:三联书店,1958:225.

[8]清会典事例卷一[M].《宗人府》.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儒学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儒学交流在路上
白鹿洞书院记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书院讲习一例
向书院学习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