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凸显文本核心价值

2018-09-14黄静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

黄静

摘要:“教是为了不教。”为切实达成这一愿景,语文教学研究需要在教学内容方面进一步探索,发掘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以引导学生从单纯掌握知识的层面向探寻规律性方法的层面过渡,帮助他们“知其然”而后“知其所以然”。名课,是名师的智慧结晶,读名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当不断前行,研习名课,提升自我。

关键词:语文核心教学价值;《想北平》;实录研习;教学策略

“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基本途径是将语文学习文本——课文所隐含的语文核心价值凸现出来,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表达力,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而适当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1)郑桂华老师的这种理念,在她的《想北平》教学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本文将以语文核心教学价值为出发点,对该课进行研习,探究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如何凸显文本的核心价值。

一、关于语文核心价值的思考

当我们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时会发现,语文课程标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它并不像其他学科明确地规定具体教学内容、指导教师教学,而主要强调的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应达到何种目标。由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一内容的模糊性,导致语文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时,只能根据自身的学识、经验、考卷以及教参等因素进行教学。实际上,这对于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等十分不利。因此,为语文教学内容以及核心价值的选择确定一项统一的标准迫在眉睫。

郑桂华认为,语文教材选文虽有诸多教学内容,均可作为语文教学的抓手,但教师更应当将关注点放在语文核心教学价值。文本中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无疑就是这篇文章作为语文教材的核心价值。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当“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重视文本形式上来,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2)。

二、《想北平》教学实录研习

《想北平》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教材选文,以其独具个性化的特征成为老舍名篇,在现代散文领域占一席之地。郑桂华老师的《想北平》教学,以北平印象作为贯穿课堂教学的线索,以文章里最具个性化的景象展现作者的北平为核心教学价值,帮助学生掌握表达形式与文章内容的关系,生动地体现了其语文核心价值要旨归语文表达、语文形式的观点。下面,我们将研读郑桂华老师的《想北平》一课,从中探求凸显语文核心价值的方法。根据教学实录,该课可分为三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导入环节、课文研习环节以及课堂收束环节。

首先,导入环节。郑老师以“说说你眼中的北平,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带动了课堂氛围。同样,该问题也很好地将课堂流程指向该课的学习内容——北平,自然流畅地过渡至课堂研习环节,且与第二环节的第二问题有着很好的呼应关系。

其次,课堂研习环节。该环节是本次教学的主要环节,郑桂华老师在这一部分设计了三个层层递进、具有统领性的主问题,分别是1.老舍先生想北平,究竟想了什么景、什么物?2.思考老舍的北平和我们的北平、梁实秋的北平有什么区别?3.老舍对北平持有何种情感?郑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强调学生要找出景、事具体化的特征,对作家所描写的事物有形象化的感受。这其实是在为了解老舍个性化的景象、个性化的情感作铺垫,将课堂上学生的关注点直接引向所设计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如以下教学片断:

生:我画的是“雨后什刹海的蜻蜓”。

师:在什刹海,对吗?什么样的蜻蜓啊?

生:雨后。

师:雨后的蜻蜓,什刹海的蜻蜓,还要加什么修饰词吗?

又如:

生:雨后的韭菜、青菜、白菜、扁豆。

师:这种青菜呀、白菜呀、韭菜呀是带着什么的?——泥点的韭菜。(板书:泥点、韭菜)这些大家注意到没有?要画哦!我觉得只有当你进入非常具体的层面,比如具体的景和物的层面,你的感触才会明晰起来。比如,单单说“水果”,与说“带着白霜的柿子”感觉是不一样的,我们眼前一下子就出现实际一种东西。

最后,收束环节,同样也是能力迁移环节。郑老师在该环节让学生对所在学校进行描述,说说自己对学校景物、事物有何印象。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进行点评时,不断地提醒学生要注意将事物具化、细节化,切实地帮助学生掌握课上所学内容,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我们通过实录研习可以发现,郑老师每一个问题的背后,每一次“不动声色”引导背后,都是对文本的深刻理解,都是对该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有着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对优秀教学案例地研读,从中都是挖掘一定的教学策略,上出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从而提升自己教学能力。

三、语文核心教学内容实施的策略选择

(一)精心设计主问题,旨归于核心教学价值

钱梦龙曾言:“所谓教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提问的艺术。”(3)通过对现在语文课提问活动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虽有意识用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但却不能很好地掌握提问技巧,导致课堂被提问肢解,被变型的灌输式所绑架。为尽可能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经过精心考虑,设计出具有统领性、线索性、启发性的主问题。主问题并不意味着只能有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而形成的“问题链”、“问题群”,众多问题集其合力,帮助教师实现课文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

(二)注重学法指导,上升为规律性方法

《想北平》一文,最大的特点是文本本身所具有的那种具体化、形象化的美。这种美,主要是通过作者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学生学习这篇文章,重要的是能感受所蘊含的价值。反复地引导学生体味和感悟是郑桂华老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吸收、内化该方法,并在脑海中形成图式,但以后再次遇到同一类型文章时,能够自觉地采用该学习方法。

教师在探寻每一篇课文的语文核心教学价值时,应当考虑到:总结的核心教学价值应有一定的规律性,能够上升为概念,便于学生直接运用。正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课的教学就需要达到这样的效果,使学生远离机械记忆的教学,真正地在课堂中掌握语文运用的能力。

(三)注重文本细读,探究时回归文本

文本细读是使语文阅读教学更具“语文味”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文本细读需要聚焦散文关键词句,围绕语文核心教学价值进行深入探究。

郑桂华老师在《想北平》一课的教学中,强调学生的答案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细化答案。例如,当学生用“爱”字概括老舍对北平情感时,郑桂华老师针对“爱”进行一系列追问,提出“什么样的爱?从哪里看出来的?他又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身份、什么样的视角来看北平的?他的爱是怎么传达出来的?”这一系列追问将学生注意力引导至文本,帮助学生形成良性的思维习惯,养成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文本是语文核心教学价值的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文本的重视,实际上也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教学价值,挖掘文本深刻内涵。

名课如同孕育着丰富生命的海洋,郑桂华老师的课就是这样的课,是值得多次研读的优课。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名课读得多、观得多,心中对于语文教学的想法自然就多,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就会心中有数,灵活处理。

注释:

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3.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3.

参考文献:

[1]郑桂华.听郑桂华老师讲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钱梦龙与导读艺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