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初探

2018-09-14高倩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农耕习俗藏族

高倩

摘要: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快速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格局。每个民族都有十分独特和民族习俗和文化特色。以藏族为例,藏族人民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拥有独特的生活方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自然崇拜和畏惧以及感恩等思想理念以及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民族风俗和禁忌以及习惯。并且藏族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态伦理思想受到藏族宗教因素的影响因素较多。在藏族宗教的影响下,民族图腾和信仰以及部落法规都严格遵守长期形成的生态伦理原则,并逐渐形成该民族较强民族特色的自然生态伦理。

关键词:藏族;生态伦理

西方知名人士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民族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多,并且民族的特色与自然和地理环境拥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地理环境能够对民族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形成独特的民族习俗。依据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阐述能够看出,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是最先发展起来的民族,汉族最早起源于黄河流域以及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彝族起源于沿海地区,而苗族其原意长江流域,藏族起源于青藏高原地区。黎族起源于海南岛地区,而高山族则起源于台湾地区,众多民族在历史漫长发展进程中逐渐发展并形成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无论哪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都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生态伦理文化并受此指引长期发展,每个民族历经漫长的历史发展都逐渐形成较为独特的民族习俗和文化,并且与其他民族形成较大的差距。每个民族的生态伦理文化都是本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大自然和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经验积累,通过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得本民族的文化和习俗得以延续和传承,并逐渐形成本民族的道德观念和约束,逐渐成为本民族的精神支柱或精神象征。因此生态伦理可视为民族习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经验积累和与自然和地理的和谐相处而逐渐形成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以及民族行为,生态伦理中蕴含畏惧和感恩以及敬畏和崇拜等心理因素,在日常的民族习俗和禁忌中都能有所体现。

藏族古时也称为“蕃”,通过对藏族的历史文化研究以及考古发现能够看出,远古时期藏族祖先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中,随着历史的缓慢发展,藏族文化得以快速发展并使得本民族得以有效延续。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时,藏族文化和习俗也得到较好的统一并逐渐形成拥有完善道德传统和民族习俗的优秀民族,并且这一民族习俗生态伦理在藏族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较好指导藏族人们和谐生活并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藏族伦理道德经过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代又一代人不断改进和完善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逐渐形成十分丰富且具有特色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藏区与自然环境相适宜的生态和谐发展的农耕文化

藏族人们生活在高原地区,由于生活条件较为恶劣,因此藏族人们在农耕时期就开始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特点并对青藏高原进行深入研究和开发。藏族人民在努力适应高原气候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进行大幅改造,将许多草原改造成生产粮食的农田,获取基本的温饱保障,在对自然和地理环境的改造过程中逐步形成有别于其他游牧民族的农耕文化。

藏族农业主要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的中游区域以及河谷地带,该区域往西延伸到拉孜地区,向东扩展至桑日地区,拥有东西长500公里,南北宽50-200公里的气候适宜的农业生产地区,该地区将拉萨和山南以及日喀则等地区涵盖其中,受到高原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中的适合开展农耕的面积相对较少。

藏族农耕文化拥有十分独特的特点,即农业与畜牧业相互结合。藏族地区的农业并不单纯指纯粹的农耕种植业,而是以农耕种植业为主的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牧产业。青藏高原主要分布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藏北和藏南以及藏西高寒地区,直到上世纪60年代以前,广阔的青藏高原很少能够拥有气候适宜的农业种植区域,因此畜牧业成为藏族主要的农业产业。海拔4000米以下的地区主要从事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和少量以青稞和燕麦等耐寒植物为主的农耕产业。

由于藏族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因此藏族地区主要以农牧相结合的方式抵御高寒地区的恶劣自然环境。农牧业能够较好满足藏族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气候适宜地区的青稞与燕麦等农作物能够提供面粉和蔬菜等食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为藏族人民提供丰富的肉类和奶制品,从而有效满足人们的最低生活水平。并且农业和畜牧业还能相互补充,家畜能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农耕劳力以及肥沃的肥料,而农耕业的发展也能为家畜提供丰富的饲料。农牧业相互结合能够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恶劣条件,藏族地区主要以山区为主,较高的山脉使得藏族地区常年处于寒冷气候中,只适合生长家畜饲料的牧草而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只有河谷等气候温暖的地区才能开展小范围农作物种植。农牧业相互结合能使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自然环境能够较好和谐发展。并且农业与畜牧业共同发展也是藏族文化和民族习俗的得以延续的重要基础,藏族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手抓羊肉和糌粑以及奶茶等饮食习惯,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学以及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因此农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对于藏族文化和习俗的快速发展和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藏族地区的海拔较高因而呈现出较为独特的生物特性和气候特性,并且依据这种特性逐渐形成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农业耕种与生产方式,并逐渐构成垂直和立体化的多样性经济结构,这也正是高原地区人民适应地理环境的最佳方式,充分运用农业和牧业相互依存和互补的关系,使得民族文化得以有效延续。

二、藏族生态伦理文化传承与藏区生态和谐发展相辅相成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只有学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才能使得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延续,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并在适应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得以有效延续和发展。因此每个民族的思想观念和民族习俗以及伦理文化受到生活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因素较多。青藏高原常年处于严寒地区,并且拥有众多山脉,被地质专家学者称为“世界第三季”和“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于海拔较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也被专家学者称为“生命的禁区”。但正是在这片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恶劣的地区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悠久和伟大的藏族文化。十分恶劣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对藏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和生态伦理提出更高的要求,每个藏族人民都需要将自己的命运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学会以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才能使得藏族文化得以世代相传。因此藏族生态伦理不仅对藏族人民的思想文化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而且对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民族习俗都有严格的约束和要求。

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可视为生活环境较为艰苦地区的人们与自然环境长期相处并和谐发展而逐漸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藏族文化中不论宗教民族信仰或者消费观念以及农牧生产方式中都能体现出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发展趋势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和理念。藏族文化中还较多的体现出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意识以及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重要性,这也是藏族生态伦理文化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应对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加以足够的重视并深入研究民族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观念和精神价值。因此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可视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是一种对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尊重和敬畏的文化体现,也是一种较高境界的精神文化追求和向往。

参考文献:

[1]落加才让.藏族生态伦理文化初探[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5).

[2]南文渊.藏族牧民游牧生活考察[J].青海民族研究,1999(1).

[3]熊坤新,颜顺新.藏族生态伦理思想概论[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4]贾秀兰.藏族生态伦理道德思想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4).

[5]南文渊.藏族生态伦理[M],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农耕习俗藏族
农耕旧事十二韵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讨
拾趣安吉,快乐“农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