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喜福会》的中国文化意象

2018-09-14蒙丽芳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喜福会

蒙丽芳

摘要:《喜福会》以母女冲突为主题,蕴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象,呈现了强烈的中西文化碰撞与冲击。在文化夹缝视域下,小说勾勒的中西文化夹缝背景及中国文化意象既是作者“夹缝人”身份的反映,也是其“多元文化人”在文化夹缝中的探索。

关键词:《喜福会》;中国文化意象;文化夹缝

《喜福会》以母女冲突为主题,充斥着丰富的中国元素,向读者传递了东方色彩的中国文化意象。一些学者认为《喜福会》迎合了美国主流文化,再生了东方主义的、被曲解了的中国文化;另一些学者认为它是华裔作家对抗和消解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霸权的文字书写。本文认为多元文化的美国社会易构成文化夹缝,结合作者的华裔身份,从文化夹缝视角,分析中国文化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传递和异域再生尤为必要。

一、华裔夹缝人

朱其训认为:“文化夹缝是指两个以上的人的意识或利用文化事务对第三方形成具有文化内容的挤压态势。”[1]他认为文化夹缝多在人们的互动中自然形成,人既是构成夹缝的主体,也是夹缝中的被夹者。文化夹缝不等同于文化冲突,不能用矛盾来简单的解释文化夹缝现象。文化夹缝必须用文化来解释,了解夹缝人在文化夹缝中的受压状态则是关键。“民族是因文化而进行区分,也因文化而构成夹缝。”[2]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文化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融合,同时也迅速构成了各种文化夹缝。作为多元文化社会的美国,其文化易对他国文化构成文化夹缝,身处美国主流社会中的美国华裔易成为中西文化夹缝中的夹缝人。

从文化夹缝学来看,《喜福会》中的华裔女儿都是夹缝人:“他者”边缘人。她们摆脱不了夹缝人的困境:“移民的第二代既不被祖先文化也不为主流文化所接受,他们的黑头发黄皮肤注定他们无法在美国社会中轻易混入大众人流。因此,尽管他们生在美国,受美式教育,想做美国人,但却由于他们的‘他者身份和昭示与主流迥异的外表而被排斥在边缘。”[3]美国主流文化和中国文化构成的文化夹缝对她们形成了挤压态势,文化夹缝人谭恩美利用“二手”资料书写了一个神秘的“双重想象的故国”。[4]《喜福会》以母女情感冲突为主题隐喻了华裔在中美文化夹缝中的境遇。小说充斥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意象,这些徘徊在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虚构性之间的中国文化意象反映了美国华裔在夹缝里挣扎、扭曲、甚至迷失自我的心路历程。

二、中美文化价值观夹缝中的中国文化意象

谢天振认为:“文化意象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他们,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5]文化意象以文化为载体,通过语言、艺术、物体及其代表的寓意展现出某个民族或国家独特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民族意识形态、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意象;而不同民族对具体文化意象的不同理解则形成了文化夹缝。

谭恩美虽受美国主流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却摆脱不了家庭的中国文化灌输,在中美文化夹缝中,她只能以夹缝人的视角审视中国文化。2006年3月被《新京报》采访时,她说:“我是一个美国作家,我了解的中国文化是‘二手信息。我写作是从美国人的角度,着笔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家庭。我不可能有中国人的视角,我并非在中国成长。”学者们也认同作者,“这种以历史真实性为铺垫带有极强文学虚构性特征的中国意象书写体现了谭恩美作品的创作本质:美国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意象书写。”[6]谭恩美《喜福会》中的中国文化意象书写是其文化夹缝视角下的书写,既折射出作者的文化身份,也是作者在文化夹缝中探索“多元文化人”身份的过程。

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夹缝态势对美国华裔的挤压已成事实,正如小说中龚琳达所说,“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完美地结合起来:美国的环境,中国的性格。我真没有想到这两样东西是难以糅合在一起的。”[7]谭恩美书写的中国文化意象必然是文化价值观夹缝中异域再生的中国文化意象。从物质文化上看,小说通过民俗风情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许多中国场景:建筑、服饰、四人轿、被子、国画、麻将、家庭装饰等。这些“二手资料”无疑带有作者的想象和文学虚构性,只能反映中国物质文化的一些点或面。从行为文化上看,书中有大量蕴涵中国文化意象的行为文化具体事例。书名“喜福会”本身具有中国文化意象特征,即“喜”、“福”是中国人追求的美好生活愿景:喜乐、幸福。文中“麻将”这一意象启发了读者对中美交际风格差异的思考:中国人是否更含蓄、中庸、灵活和变通?美国人是否更直率、热情和高效?从精神文化上看,小说描述了大量的华人信仰文化:神灵崇拜、祖宗信仰、民间巫术、阴阳五行、儒家思想、道家学说、佛家修养等。传统的中国信仰文化与美国宗教文化对第二代美国华裔的精神文化价值取向产生了文化夹缝。谭恩美就是在这种文化夹缝中,向西方读者传递了富有东方色彩但又变异的中国文化意象。如文中“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及祖宗信仰,存在概念混淆与描述夸张等问题。作者积极接受了美国主流文化的审美标准和价值标准,但仍在中美文化夹缝中挣扎和奋斗。

三、中美意识形态夹缝中的中国文化意象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中美意识形态的差异易构成文化夹缝,主要表现为集体与个体的认识夹缝、自由与纪律构成的夹缝、民主与集中的夹缝三个方面。首先,集体与个体的认识易构成夹缝。Hofstede的研究表明,美国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文化模式,而中国则属于典型的集体主义文化模式。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容易互相构成夹缝。其次,自由与纪律易构成夹缝。美国的自由主义容易對中国人构成文化夹缝,反之,中国的纪律也容易对美国人构成文化夹缝。此外,民主与集中易构成夹缝。从文化视角,美国的民主容易对中国文化构成夹缝,而中国的“集中”也容易对美国“民主人”构成文化夹缝。

《喜福会》渲染了中国的家庭观、婚姻观,同时传递了“仁、忠、孝、义、中庸”等儒家文化。这些都是作者意识形态夹缝视角下的中国文化意象。小说中母亲们用中国传统观念强加干涉女儿们的教育、婚姻和家庭,“喜福会”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活动,都反映了中国文化的集体意识。中国人强调血缘、伦理,要求子女孝顺、服从家长。华人家长权利不容女儿们反抗,当吴精美比赛出丑不愿再弹钢琴时,吴夙愿说:“女儿只有两种,服从母命和随心所欲的,但这房子只容得下服从的。”[8]因为对于第一代美国移民而言,子女的能力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价值,也代表着家庭的价值。但第二代美国华裔女儿们接受了美国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宣扬个性至上、民主自由,当然反抗一切只为家庭及所属集体献身而违背个人意志的做法。所以当薇弗莉获得象棋比赛冠军后,母亲逢人就卖弄,立刻引发了母女当街争吵。《喜福会》通过母女情感冲突引申出母女的婚姻价值观及她们之间的意识形态冲突。

四、中美思维及生活方式夹缝中的中国文化意象

各民族由于文化差异,存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夹缝。中美两国人民由于思维方式差异,对同一事物易形成认知夹缝,对彼此文化易构成思维方式的夹缝;同时,中美两国人民在生活习俗、生存方式和生活审美上存在明显差异,易构成生活方式夹缝,甚至造成文化冲突。《喜福会》描述了丰富的中国民俗风情,包括婚俗、节日、禁忌、食物、称谓等,成功吸引了西方讀者。宴席是所有中国节日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颇具中国文化意象,在中国餐桌上,更要注重各种礼仪和禁忌。未婚夫理查第一次到薇弗莉父母家拜访就多次冒犯准岳母。他先是非常随意的打招呼,然后是敬酒和夹菜上不合时宜,最糟糕的是他批评准岳母的厨艺。只有夹缝人薇弗莉看清了一切问题的源头。首先,对比汉英称谓文化,汉文化独特的历史传统、民族心理和风俗习惯促使中国的称谓文化意象相对复杂。其次,美国人喜欢直接给予恭维和赞美,或是欣然接受别人的恭维与赞美;但中国人更喜欢“求恭维”。准岳母说自己的鱼做得最不好吃时,其实是希望别人夸奖她的鱼做得最好。中国人的婉约、含蓄对上美国人的率真、直白,华裔只能在文化夹缝中寻求出口。

五、结语

《喜福会》以异域再生的中国文化意象为出口,为文化夹缝人在中美文化夹缝中的探索和文化归属找到了方向。中美文化夹缝视域下,中美民族在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促成了中国文化意象的异域再生。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中国文化要发展必须抓住民族特质,重视异质文化语境下中国文化传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2]朱其训.文化夹缝谈[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10,62.

[3]E.D.Huntley.Amy Tan:A Critical Companion[M].Greenwood Press,1998:71.

[4]单德兴.铭刻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C].台北麦田出版社,2000:182.

[5]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佘军.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文学张力——论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意象书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1(5),101-105.

[7][8]Amy Tan.The Joy Luck Club[M].New York:Ivy Books,1989.

猜你喜欢

喜福会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观
浅析小说《喜福会》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