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8-09-14王芳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麦田里的守望者颠覆

王芳

摘要:本文围绕新历史主义之父格林布拉特提出的文学的两大功能——“颠覆”与“抑制”,对作品主人公霍尔顿进行了深刻的人物形象剖析,从而使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霍尔顿和《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作品。

关键词:《麦田里的守望者》;新历史主义;“颠覆”;“抑制”

J.D.塞林格,美国杰出作家,1951年首次出版了他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小说被视为美国文学中“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之一。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大多追求物质享乐的生活方式,实利主义的社会风气弥漫全国,加之国外局势动荡不安,国内实行反共高压政策,致使许多人丧失了精神追求,在现实世界中浑浑噩噩地生活着。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虽然年仅16岁,却比同龄孩子们的心智更成熟。在潘西中学,霍尔顿成绩不合格第四次被学校开除,因学校的开除信还未送到他父母手中,他不想在信送达之前回家,只好游荡在繁华的纽约城来消磨时间。在纽约的三天经历使他更加厌恶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那一切假模假式的东西,因此产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想要逃离这个虚假的世界,但最终仍不免向现实社会妥协,回归现实。

一、霍尔顿的“颠覆”与“抑制”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与文学作品之间具有积极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颠覆”与“抑制”是新历史主义之父格林布拉特在《看不见的子弹》中提出的关于权力运作的两个重要概念。“颠覆”是指对代表统治秩序的主流社會的意识形态提出质疑或挑战,而“抑制”就是对这种颠覆力量进行抑制,进而使得人性在“颠覆”与“抑制”中凸显。基于以上理论,本篇论文将分析作品主人公霍尔顿的“颠覆”与“抑制”。

在小说中,霍尔顿作为一个边缘人物,对主流社会的种种人物或现象都嗤之以鼻,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对这个主流社会不断地进行着颠覆。他把潘西中学描述成一个糟糕透顶的地方,他不喜欢学校里虚伪、搞小团体的同学们,不喜欢无聊枯燥的校长和老师们,更不喜欢他们学校内所学的无用课程。他鄙视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的传统思想观念,以自己的方式不断地进行着反抗,最终因课程不合格被开除出校。在被开除后,他只身游荡在美国最繁华的街区,出入各种酒吧和夜总会,甚至误打误撞地招来小姐,引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无休止地做一些不符合他这个年龄段所做的事。然而,他一方面痛恨这虚伪、丑恶的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深陷于其中,不能自拔。他痛恨虚情假意的电影,但在无聊时他也会去看电影;他讨厌无脑、虚伪的女友,但他还是想与萨丽搞暧昧关系;他鄙夷没有爱情的感情生活,却在酒店招来妓女。他嘲笑这个虚伪丑陋的成人世界,但他还是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希望与寄托,就像他在火车站遇到两名修女,这两名修女身上美好的品质深深地吸引了他,他与她们愉快地聊着天,并在临走前慷慨地捐给她们十块钱。霍尔顿讨厌学校里虚伪的一切,在学校他一分钟都待不下去,但是当他妹妹菲苾决定和他一起离家出走的时候,他反而极力说服妹妹菲苾回到学校中去,显然,这种态度与他对学校的颠覆行为背道而驰。在小说末尾,霍尔顿终止自己离家出走的念想,住进医院、接受治疗,最终回到了主流社会当中去,这样的结尾显然是主流意识形态对其颠覆力量抑制的必然结果。

二、霍尔顿的“理想”

霍尔顿有着自己独特的理想,他想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并且他把这个理想述说给妹妹菲苾听: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以外。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已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1997)

显然,这一大块麦田指的就是孩子们的世界,孩子们在麦田里无忧无虑地快乐玩耍着;而悬崖的另一边就是成人世界,成人世界中虚伪狡诈,毫无乐趣可言,一旦坠入便深陷其中。从霍尔顿的这个“伟大”的理想工作中,我们不难看出,他虽然对这个虚假的世界充满不满,极力地想要逃离出去,但同时又对这个世界留有希望,希望把孩子们的那份纯真保留下来拯救这个无情冷酷的现实世界。因此,无论从哪方面分析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他都处于“颠覆”与“抑制”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中,在这种动态关系中,他所有的心理活动得到凸显。

三、结语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一部关于J.D.塞林格的半自传性小说。正如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一样,作者塞林格也曾默默反抗着当时的主流社会,但不幸地是,他深知自己势单力薄,对抗主流社会犹如螳臂挡车,所以最后选择隐居遁世,这也恰恰符合了新历史主义关于“颠覆”与“抑制”观点——在社会中,经常会有一些颠覆力量的出现,但最终都会被主流社会所抑制。但如果换个角度看,颠覆最终虽然会被主流社会所抑制,但是主流社会在抑制颠覆力量的过程中,也会有所反思,也会开始关注到那些社会中的边缘人物。就像《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后,一些家长和老师开始关注到那些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再被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所忽视。

参考文献:

[1]J.D.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施咸荣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7.

[2]刘萍.反叛的悖论——新历史主义文学功能论与《麦田里的守望者》[J].当代外国文学,2002(04).

[3]赖婧,姜璇.《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新历史主义解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7).

[4]郭浩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协调:新历史主义视角下的《麦田里的守望者》[D].北京交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新历史主义麦田里的守望者颠覆
从意识形态角度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两译本的研究
直面历史
电视辩论数次“颠覆”美国大选
新历史主义批判视角下小说《灿烂千阳》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