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诗刊:一本诗文杂志》的审美现代性

2018-09-14刘红丽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门罗诗刊

刘红丽

摘要:哈丽特·门罗于1912年创办了《诗刊》,毋庸置疑,《诗刊》为现代主义诗歌开启了新篇章,使现代主义诗歌美有了新的标准。因此,哈丽特·门罗推动了现代主义的发展并且其所创办的《诗刊》也成了审美现代性的寄居地,用现代派的创新抵御传统,用现代派的先锋精神抵御资产阶级,以此揭示出哈丽特·门罗以及她所创办的《诗刊》体现出的审美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哈丽特·门罗;《诗刊》;审美现代性

作为《诗刊:一本诗文杂志》(以下简称《诗刊》)创始人的哈丽特·门罗在美国诗歌复兴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诗刊》作为现代主义诗歌的阵地,作为“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生发摇篮”(董洪川,74)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的发展打开了一扇门。从1912年创办《诗刊》伊始直至她去世,门罗发掘了诸多现代派诗人,包括 T.S.艾略特、华莱士·史蒂文斯、威廉·巴特勒·叶芝、D.H.劳伦斯等等。在此过程中,《诗刊》无不体现出审美现代性的特征,恰如卡林內斯库所说,“美学现代性应该被理解成为一个包含三重辩证对立的危机观念——对立于传统;对立于资产阶级文明(及其理性、功利、进步理想)的现代性;对立于它自身,因为它把自己设想为一种新的传统”(卡林内斯库17)。因此,本文试论《诗刊》的反传统与反资产阶级文明特征,亦即《诗刊》的美学现代性特征。

一、反抗传统,立志求新

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初成为了艺术领域发展趋向,与此同时美学现代性也呈现出它与传统的决裂以及其奋勇向前的先锋精神。“先锋”这个明显的军事化用语恰如其分地指明了先锋派“强烈的战斗意识、对不遵从主义的颂扬,勇往直前的探索,以及在更一般的层面上对于时间与内在性必然战胜传统的确信不疑”(卡林内斯库 103)。事实上,文学现代主义急切想要打破传统的欲望,与先锋派的精神不谋而合。卡林内斯库在其《现代性五副面孔》中引用罗德里格斯对艺术家的看法,“将充任你们先锋的是我们,艺术家;艺术的力量试最直接、最敏捷的”(111)。艺术家用自己的武器,传播他们新的理念,用音乐、诗歌、小说、喜剧、绘画等方式,发乎他们无穷的想象力,作为一种驱动力促进艺术的发展。而对哈丽特·门罗来时,《诗刊》就是她的武器,她在这样的情况下,摆脱传统的束缚,创办一个属于诗人独有的《诗刊》,五十多个来自英美的诗人都收到了门罗的宣传册,在它的封面上,门罗陈述了她的创刊理念、收稿要求。其中的创刊原则,与传统理念的对立清晰可见。《诗刊》明确规定,投稿者可以自由发挥,不受任何现有期刊的约束,不受任何风格、长度亦或是人物的局限,跳出当下诗歌创作的束缚,《诗刊》认为任何好的诗歌都可以被发表,门罗甚至还引用了惠特曼的一句话,“但凡大的诗人都得有出色的读者”,。正因如此,《诗刊》才得以呈现出诸多伟大的诗作。

《诗刊》创办之初,最早的回应来自于庞德,当时还居住在伦敦的他,与在欧洲的诸多诗人都有联系,因此,庞德便成了门罗与海外诗人交往的中间者,门罗与庞德长达三年的信件往来,为《诗刊》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当然,其中也不乏庞德自己的诗作,“在地铁站”就是其中之一,该诗作为意象派的典型佳作,高度符合庞德所制定的意象派三原则,“在地铁站”打破传统诗歌创作中华美的辞藻,从日常生活中择取意象,简单明了地刻画出地铁站的景象,并且还用一种新奇的比喻,将地铁站里拥挤的人群与黑色枝丫上的花苞作对比,给人一种新奇、明了的视觉享受。

门罗在收到大量的诗作之后,采取的“开门”式选取政策,她认为现代派诗歌不应该从属于任何一个门派或者群体,最好的诗歌应该是写于当下,不拘泥于地点、人物,不刻意遵从某种原则或艺术形式。

二、与资产阶级现代性博弈,挣脱理性的牢笼

卡林内斯库认为在社会现代化,机器化,过度理性化的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与审美现代性的博弈。也就是说,“作为西方文明史一个阶段的现代性同作为美学概念的现代性之间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卡林内斯库,48),资产阶级现代性崇尚进步的观念,对科学的力量深信不疑,并且将理性和实用主义视作革命得以胜利的必要条件。而审美现代性,作为“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带来的全民经济化的产物”(卡林内斯库,48),意欲通过多样化手段以及与众不同的文化形式,表达出它对资产阶级的否定和厌恶。《诗刊》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它的创世地——芝加哥,不就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新兴都市,门罗的诗歌《康塔塔》和随笔《芝加哥》都表现出她对芝加哥以及改造它的现代商业力量的着迷。在门罗看来,正是这样变革的环境给《诗刊》提供了出路,使得《诗刊》敢于挣脱理性的牢笼,释放现代主义诗歌的可能性。

门罗一直在找寻诗歌在现代的经济文化中地位,《诗刊》的创办在某种程度上说,可以说是门罗发起的一场运动,运动的起因是美国诗歌始终在欧洲文学的阴影下以及现代社会中物质、理性的蔓延,运动的目的就是打开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大门,让美国有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不仅能够在诗歌文学中有立足之地,而且能给现代主义诗歌注入新的力量。《诗刊》有两个重要的方针政策,一是所有的作者都会收到相应的报酬,一是保证《诗刊》有绝对的版权。这样一来,《诗刊》在这场诗歌革命中就不仅仅是一个慈善宣传的公共刊物,而且更是20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阵地,参与着并影响着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卡林内斯库认为“现代性是一种精神冒险,诗人动身去探索邪恶的禁域,他理当发现并采摘危险的美丽的花”(卡林内斯库,61)。《诗刊》的包罗万象恰如一个冒险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探索发现现代主义诗歌的真谛。《诗刊》参与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各种运动,它囊括了自由诗体的探索,意象主义运动,艺术精英主义,读者角色探讨,美国文学身份问题以及地域写作等等话题,Jayne E.Marek认为《诗刊》是最具影响力的小刊物之一,它引导着英语文学汇聚现代主义的力量(Marek,23)。从最初的创立诗歌刊物,给诗人一个可以自有发声的媒介,到后来《诗刊》呈现出的审美现代性并与资产阶级所代表的现代性分庭抗礼,自此现代主义诗歌开启了新的篇章。

文学现代性一般被看作是对工具理性权威的抗议,以及在资产阶级世界中,驱使文明为个人主义,创造性和美学价值营造一个专属及空间。《诗刊》就是这样一个空间,在这里,诗人可以作为诗人发出个人的声音。门罗在这里公布了《诗刊》的“open-door”政策,庞德在这里写出了他“一刹那思想和感情复合体”,用精准的语言和干练的意象向世人传递出他深邃的思想,理查德·奥尔丁顿在这里展示了他作为最年轻的意象派成员的才华,威廉姆·卡罗斯·威廉姆斯则希望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创作出纯粹美国化的诗歌,威廉·巴特勒·叶芝给他的创作注入了新鲜血液,由此造就了叶芝文学作品中,浪漫又具神秘色彩,唯美又具象征主义的独特风格,艾略特让荒原之火在这里燃烧,给世人一记警钟。

三、结语

本文通过卡林内斯库的审美现代性学说,分析了《诗刊》在现代主义诗歌形成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诗刊》的反传统和反资产阶级现代性,实现了现代主义诗歌的复兴,为美国诗歌找到了出路,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诗刊》也成为了实现审美救赎的一种途径,在这个一切处在变化中的时代里,诗人有了一席之地,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和净化人的心灵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董洪川,王庆.“20世纪初的美国诗歌:美学追求与商业市场间的博弈与协调——从芝加哥草创时期办刊策略说起”[J].外国文学研究,2017:(6),74.

[2]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五副面孔[M].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出版社,2002.

[3]Jayne E.Marek.Women Editing Modernism:“Little”Magazine&Literary; History.Lexington: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1995.

猜你喜欢

门罗诗刊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星星》诗刊,快来订阅吧!
作家的闲谈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艾丽丝·门罗小说《忘情》中的图书馆意象
门罗,一个家庭主妇的完美逆袭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