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孝对比与孝道观

2018-09-14吴晓婷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中举吴敬梓孝子

吴晓婷

摘要:《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深受孝文化影响,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典型的孝子形象。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传达深刻的孝道观念,使得孝道文化在许久之后的今天仍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意蕴。

关键词:《儒林外史》;孝;对比

一、对比手法的不同运用

吴敬梓善于用对比的手法来凸显孝的重要性,使得不同的孝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匡超人未中举与中举后的对比,匡超人与其哥哥匡大的对比,孝与伪孝、不孝的对比,逝者的亲朋好友与其子的对比,大致有四。

匡超人在未中举前是十足的孝子,中秀才之后却性情大变,全然不讲伦理与孝道。

在未中举前,他在外面听闻父亲生病时伤心落泪“为人子的不能回去奉侍,禽兽也不如。”[1](第十五回)“我只要到父亲眼前,死也瞑目。”[1](第十五回)夜里,匡超人细心伺候吐痰、吃茶、出恭等,毫无怨言。后来,屋子着火,“匡超人想,别的都不打紧,忙进房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1](第十五回)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足以使匡超人忠厚仁孝的孝子形象隽永流传。

后来,匡迥中秀才后,開始展示出他在这个污浊社会的真面目——暴露出他那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的嘴脸,如逼妻子回大柳庄乡下,导致其妻郁闷忧虑而死等,为非作歹,全然忘记孝悌之义,与先前体贴入微、孝事父母的形象沾不上边。

作者通过匡超人中举前后的变化,讽刺抨击了匡超人在功成名就后忘记孝义的可悲之行。《儒林外史》中作者并没有刻意强调匡超人哥哥匡大的不孝,只有寥寥几句“你哥看见不是事,同你嫂子商量,而今和我分了另吃。”在父亲重病之时,害怕被父亲拖累,与父母亲分开,各管各的伙食。匡大漠视孝道,无孝无义的行为恰反衬出匡超人对父亲朴实无华、真挚感人的孝义。

在《儒林外史》一书中,作者运用了双重对比的方式,使得匡超人在前期完美地诠释了孝道,也使得匡超人在后期刻薄地展示了不孝。

范进本无孝道观念。在他去参加科举考试时,母亲在家“已是饿了两三天”,家里没有米可耻,范进也不思养家糊口。他母亲逝世后,他看似妥善安排后事,可事实上,七七之期刚过,他便和张静斋一同外出打秋风,只犹豫了片刻“只不知大礼上可行得?”[1](第四回)。无独有偶,热孝在身的权勿用,才过百日就应邀来到娄府,他口口声声地说“居丧不饮酒”,却大用肴馔,还强词夺理道“古人所谓五荤者,葱、韭、芫荽之类,怎么不戒?”[1](第十二回)

同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也常常用逝者的亲朋好友与其子女的对比,真情悲伤的亲朋好友出与逝者子女的漠然对比,更直接更鲜明地指出了时代的弊病:孝心的丧失。

牛浦的父亲牛相逝世时,丧礼等事宜大大小小都是由他的好友卜老爹操持的,书中对牛浦对待父亲逝世的态度描写甚少,仅是“牛浦夫妻两口放声大哭起来。”[1](第二十一回)相比之下,卜老爹的感情更真切、更淳朴。卜老爹则“你同我出去料理固棺衾!(对牛浦说)……卜老又还替他请了阴阳徐先生,看着亲家入土,又哭了一场。……卜老也到他房里坐了一会,只是想着死的亲家,就要哽哽咽咽地哭。”[1](第二十一回)后来,卜老生病而死,临死前仍惦记着他的好友牛相“他已是去得远了,我要赶上他去。”[1](第二十二回)便死了。牛浦却对他父亲的死亡十分茫然与麻木,葬丧等事宜皆是卜老爹叮嘱着办,如此,甚是令人心酸。

四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儒林外史》中孝道观念跃然于纸上,孝与不孝、伪孝的界限向来分明,但凡有半点作假,半点敷衍,都不能称之为孝。此外,读者不难看出作者吴敬梓对孝文化的推崇与珍视。

二、作者深刻的孝道观念

《儒林外史》中,作者提及一些深刻的孝道观念。在若干年后的今天回望,这些孝道观念恰是最本真与朴实的。

相比其他葬礼,作者在小说中花了最多笔墨去集中表现范进母亲的丧礼。“次日,请将阴阳徐先生来写了七单,老太太是犯头七,到期请该僧人追荐。……大门上挂了白布球,新贴的厅联都用白纸糊了。……请平日相与的和尚做揽头,请大寺八众僧人来念经,拜“梁皇忏”,放焰口,追荐老太太生天。”[1](第四回)作者在书里详述这种奢侈繁琐的葬礼习俗,带有几分讽刺的意味,言意之下,表达出自己追求简约又不失孝道的殡葬观。

吴敬梓在书中借迟衡山之口提出自己的殡葬观:“先生,只要地下干暖无风无蚁,得安先人,足矣。那些发富贵的话,都听不得”[1](第四十四回)此外,作者更是抨击了落后迂腐的殡葬观“五河风俗,说灵柩抬出门,再要抬进来,就要穷人家”[1](第四十四回)

在古代,忠与孝是不可分割的,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目的。当时社会上认可度较高的忠孝观为舍孝尽忠,但吴敬梓认为孝比忠更加重要。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正统儒家的忠孝观,但如若要选择,作者还是认为舍忠而取孝,方可谓颇尽孝道。

萧云仙欲在家侍奉父亲,他的父亲却让他投军报效朝廷,结果他立功却反受罚,耗尽了家产才算了结官司。萧云仙放弃了孝而去追逐遥远的忠,最终并没有获得好下场。郭孝子一生没有替朝廷出力,二十年来走遍天下,寻找对朝廷不忠的父亲,他的做法还得到了杜少卿等人的理解和支持。相反,作者在文中对郭孝子等人的做法赞许有加,他们都是遵循儒家孝悌之道的君子。

在清朝,吴敬梓的理想孝文化最终沦为了他失落的臆想。而在当代中国,孝义等道德观念颇受挑战与无视之时,我们更应该传承《儒林外史》中美好而深刻的孝文化,发散永恒的孝道思想。

参考文献:

[1]吴敬梓.儒林外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4~135.

猜你喜欢

中举吴敬梓孝子
TOUGH LOVE
久病为何无“孝子”?
吴敬梓暖足
20世纪以来吴敬梓诗文研究的现状与思考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单宝塔诗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