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念刘和珍君》的写作特点研究

2018-09-14鲁丹

北方文学 2018年18期

鲁丹

摘要:本文针对鲁迅先生的名篇《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风格、哲学思考及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进行研究后发现,作品中尖刻的讽刺、自由创造的语言特点以及对反语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不仅表达着作者对刘和珍的悼念与尊敬、对反动政府的愤怒、对麻木庸人的失望与痛恨,也包含着作者主观化的情感体验与深沉的哲思。

关键词:语言的自由创造性;情感表达的主观性;思考的深刻哲理性

一、语言的自由创造性

瞿秋白先生曾评价鲁迅的语言时说:“鲁迅的语言,往往使人在寥寥数语中,体察到他的政治立场,他的深刻的对于社会的观察,他的热烈的对于民众的同情。”的确,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简约凝练、自由无拘、富有创造力。《记念刘和珍君》中,“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洋溢”、“艰于”,“我已经出离愤怒了。”的“出离”,“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的“已”、“尤”,用词简约凝练而又强有力地表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是对青年的鲜血的哀痛与敬意、对反动政府和所谓学者文人的极度愤怒、对无恶意的闲人的无奈失望。文中五次出现“悲哀”一词,多次出现“悲凉”“哀痛”“苦痛”等词,五次出现“微笑”一词,其中四次以“微笑着”对刘和珍进行形象刻画,三次出现“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两次出现“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的句子。词语的反复使用加强了作者的情感;排比、重复句式的交叉运用增强了语势,混合了散文的质朴与骈文的华美与气势,可谓是“声情并茂”。可以说,鲁迅先生的杂文把汉语的表意、抒情功能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文中运用了通感和反语的修辞。如“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悲凉”本是作者的内心感受,但作者却用“浓黑的”一词来形容,似乎亲眼看到了这非人间的浓黑的颜色,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又表达出作者对于自己处于非人间而感受到的内心的无奈与悲哀。“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句话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既是对无恶意的闲人的讽刺,又是对有恶意的闲人的鞭挞、揭露,也给当时愚昧麻木的民众敲了一记警钟。又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中对“伟大”“伟绩”“武功”等词的使用也属于反语的修辞。这些自由创造的语言表达了先生的情感,烘托出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特点,如投枪、匕首般给当时黑暗的社会和麻木的民众沉重的一击。

二、情感表达的主观性

《记念刘和珍君》首先表达的一定是作者对刘和珍的悼念与敬意。作者通过对刘和珍的肖像描写,描摹出刘和珍沉着、勇敢、和蔼的形象,如文中多次出现的“微笑着的”“和蔼的”等词都是作者对刘和珍形象的描写与刻画。作者还通过对刘和珍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莽原》全年、女师大风潮中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女师大复校中虑及母校前途黯然泣下、为声援外交欣然前往执政府请愿的事迹的描写,刻画出刘和珍追求真理、不畏强权、爱校爱国的形象,字里行间表达着作者对刘和珍和中国女性的赞美。正如文中说“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相互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证明了”。

鲁迅先生的文章表达着对执政府和愚昧民众的失望、愤恨,但往往在文章的最后对绝望和失望提出质疑,并寓示了希望,这内蕴着“反抗绝望”的鲁迅哲学和他独特的生命体验。在《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一部分先生写道“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面对刘和珍为追求真理而惨死,先生自叹只能写一篇祭文悼念她而已,他感到无奈,面对惨象、面对流言先生“说不出话”,文中也数次写到了先生在“说”与“不说”之间犹豫徘徊。然而,在文章最后,先生依然写道“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即使语言再苍白无力也终将会给麻木的民众和社会敲一记警钟,“我们”依然看得见未来社会的希望,未来也会有更多像刘和珍一样的猛士为了革命、为了真理“奋然前行”。

三、思考的深刻哲理性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议论、记叙、抒情相交织,其中,一、三、五节重记叙,描写了“我”与刘和珍的交往、刘和珍死难的经过,二、四、六、七节重议论,抒情穿插在记叙与议论之中,表达出鲁迅先生悲愤的情感和深沉的哲思。那就是对徒手请愿的意义的思考及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的寻求。

文章也包含着先生深深的自我反省之情,从刘和珍等伟大女性身上窥见了自己的渺小。刘和珍等人面对段祺瑞政府的残害义无反顾、英勇就义,这是为先生极度敬佩的,文章也不乏对她们的溢美之词。“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证明了”。但是由此,先生也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反省。作为革命的先驱者和启蒙者,鲁迅先生深深地了解中国社会缺的是什么,了解国民的性格与弱点。只有国民不断地自省,社会才会进步。就像先生曾经说过:“不满是向上的车轮”,“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这种反省,亦是先生对中国社会深沉的思考。

《记念刘和珍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重点篇目,也是比较难教的一篇,对于文中讽刺的艺术手法、坚韧冷峻的语言、作者激烈爆发的情感,需要知识储备较高的老师和学生才能把握和接受。本文语言具有深刻的哲理意味,充满诗情,有许多精辟的警句,感人至深,意蕴深邃,体现了哲理与诗情的和谐统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语言俭省,耐人寻味。

在教学中,教师将文本蕴含的思想主题、作者的情感、记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式教出来是最基本的,以作者激烈喷发的情感为教学重点,以文章语言及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式为教学难点,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设置适当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文本的含义,并通过教师提问的启发式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阅读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还要为他们拓展文本,可以进行群文阅读,选取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作對比,探究鲁迅先生文章的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形式的精湛;也可以链接其他资料,探讨鲁迅作品的深层内涵、哲思及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记念刘和珍君》这一篇,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讲解,学生恐怕难以理解;如果不细致分析篇中难理解的词语和语句,学生可能也读不懂,原因在于鲁迅先生的作品着实蕴藏着太多的意义、内涵及知识点可供教师讲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