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2018-09-14李丽

黑河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教师主导实事求是主体作用

李丽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作用,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高中历史教材内容涉及众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如果单一地采用教师讲述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厌倦,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此,要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主体作用;教师主导;探究性学习;实事求是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述,学生缺乏有效的参与,教学效果不佳。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学习、掌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要义,优化课堂教学方式,开展好探究性教学,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意在强调学生主动掌握学习的思路和技巧。其主要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教材等基本途径,结合社会实践和客观事物,运用观察、分析、思考、逻辑推测等方法开展的主动学习,使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我学习能力,实现多元化的发展。探究式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升历史人文素养。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历史课堂脉络清晰、生动形象并富有启发性,达到最佳效果。

1.必要的铺垫

探究学习活动离不开必要的教学铺垫,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否则探究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在“抗日战争”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九·一八以后日本的步步紧逼和国共两党逐渐携手合作抗战的过程,接着展示日本的滔天罪行,播放南京大屠杀、毒气战、细菌战等相关图片。然后引出探究活动:“究竟什么使人变成了野兽?究竟什么使人性变为了兽性?”有了这些必要、恰当的教学铺垫,学生才能逐步穿越历史的尘埃,去体验那尘封在历史中的事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必要的教学铺垫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科学、恰当的教学铺垫是探究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很多的探究活动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大多是教师为了探究而探究,有时甚至把握不好探究的数量和深度,整堂历史课都在不停的探究,结果因探究的问题太多而使课堂无序,探究效果差。

2.合理设疑

“学贵有疑”。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设计合适、精炼的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思考质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高中历史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执行者,应根据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出合理贴切的问题,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主动思考的意识,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巩固历史知识,收获丰富的体验和感受,最终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设置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故事激疑便是其中的方法之一。例如:学习古希腊文化史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体会古希腊的哲学精神,可以给学生讲“苏格拉底之死”的故事,讲授古希腊的文化历史,感受其“以人为中心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引导学生思考苏格拉底为什么要慷慨赴死,苏格拉底的死具有什么意义。这种讲述故事的方法,能促使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主动联想,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探究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3.培养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的根本动力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发散思维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课堂之内,还在于历史与其它学科和生活的关联中,这需要教师进行主动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更加全面,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对于历史问题的思考也更加符合逻辑证明的思路,这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历史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比较思考的方法引发其发散思维。如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可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联系起来进行比较教学,同时还可以与同期的经济发展史联系起来。通过纵向、横向的比较,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与战争的关系,或者引导学生思考帝国主义的演变与发展,让学生从中体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梳理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日后学习做好铺垫。又如在高中历史“抗日战争”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可在教学中设计“是什么使日本侵略者从人性成为了反人类的兽性”这一内容。这个内容的设计超越了教材对战争的简单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叙述,将战争的后果提高到了人性的高度,充分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虽然这一内容没有固定、统一的答案,但对它的探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4.留足思考时间

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许多教师习惯于抛出探究性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结果学生根本说不出所以然,最后是教师自己将答案全盘托出。这样的教学与探究学习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尤其在对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及影响等内容的学习中,更不应该急于让学生作答,要留给学生深层次思考问题的时间,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再由学生揭示答案。还以“抗日战争”教学为例,在提出了上述问题以后,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同时要走入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讨论进行引导,防止学生的思维走入瓶颈。在学生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时,教师也不要做旁观者,要客观、恰当地评价学生的结论,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精神。

5.取舍教材内容

教材是教师授课的根本。对于庞杂的教材内容,教师一定要学会抓住教材内容适时取舍,以使学生的探究学习效果更好。

一要抓住主干知识。历史教材中的主干知识通常是指大事件、大制度或大人物,往往对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本质特征,是高考中的测试重点。对于这样的主干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要怕浪费时间,保证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跨度,讲深、讲透。对于那些无关紧要、铺垫性、过渡性的表述,不要赘述,或点到为止,或毅然舍弃。

二要抓住不同版本教材的交叉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目前,高中历史学科共有人教版、人民版、课标版、华师大版等多个版本的教材,各省的使用情况又不尽相同。为保证公平,高考中往往考查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交叉知识点,因此,对于交叉内容要多讲,对于只在某一个版本教材中出现的知识点要淡化处理。

三要适度拓展延伸教材内容。教师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拓展、延伸,通過穿插时事热点、趣闻轶事、古诗词、本土资源等内容创设鲜明的历史情境,营造一定的历史气氛,使历史课堂有血有肉、有声有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切忌拓展延伸时偏离教学目标,要把握好度,即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主干知识,选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重点、难点知识的素材,增强学生的阅读、分析、总结、归纳等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使拓展和延伸更有效。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把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成功之旅,体会探究之乐,获取成功之喜。探究学习应该避免形式主义的困扰,真正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落实到教学的每一环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自主创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白芳菲.高一历史“问题教学法”浅探[J].长江论坛,2015, (14).

[2]李海涛.教学中如何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J].湖北函授学院学报,2008,(04).

[3]贾隆.现代开放式历史教学模式探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7,(07).

[4]海玉平.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与创新 [J].新课程学习, 2013, (07).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教师主导实事求是主体作用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不能轻视教师的讲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注重探究阅读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如何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