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文化自信?再议经典诵读

2018-09-13苑丽红

求知导刊 2018年17期
关键词:诵读国学文化自信

苑丽红

摘 要:文化是人民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凝聚国家共识、激发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对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构建经典诵读这一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为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积累经验。

关键词:文化自信;小学;诵读;教学;国学

一、关注知识价值,初建经典诵读雏形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丰厚的意蕴、丰富的辞采和凝练的语言表达折射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2011年,我校开设了“国学诗苑”,自此开启了国学经典诵读的第一步。那时诵读的内容是唐诗宋词,主要利用升旗前、周二晨读和放学前这些零散的时间进行诵读。经过几年的努力,每位学生毕业时都已积累了百余首诗词。然而成果背后隐含的问题也引发了我们的反思。

一方面,古典诗词是国学经典的一部分,仅依此进行国学教育势必会局限国学的内在价值,因此从国学的高度来看,当时的诵读还不是完整意义上的“国学经典诵读”。另一方面,时间的分散和专业的指导缺失又使学生的诵读处于机械记忆之中,学生虽能感受诗词的音韵之美,抑或在积累上有所收获,却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诗词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进而无法更好地提升人文素养。

二、思考教育价值,完善经典诵读课程

反思中的问题促使我们对国学的内涵、教育价值以及开展国学教育应具备的流程进行了深入思考。反复研究后,我们首先拓展了诵读内容,从《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具有道德启蒙意义的传统经典中选取符合现代教育的经典篇章和段落,并在周四由教师通过广播对本周所背篇目进行解读。此次改进增强了学生对诵读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建立初步的道德认知,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国学的感知能力。

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国学经典诵读就在这样的摸索中一步步前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认识到各学段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较大,全校每周背同一篇目很难符合所有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因缺少统一固定的时间和相应的跟踪评价,导致多数教师很难以专注的态度对待国学经典诵读。

为此,201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奋斗小学校再次进行改进。此次仍然先从诵读内容入手,由语文名师牵头,组织全校语文骨干教师从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三个方面选取内容编撰国学经典诵读教材。我们依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依照内容经典、多少适量、深浅适度、形式多样的原则进行教材编排。

时间上,我们将周一至周五(周二除外)12∶40—12∶55固定为国学经典诵读时间,并由班主任在周一对本周教材内容进行解读;周三、周四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学校巡查各班诵读情况;周五班级内部进行测评,每月最后一周学校测评各班背诵情况。

由此国学经典诵读正式纳入校本课程建设体系,国学内含的教育价值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挥。学生学習国学经典更为系统,理解更为透彻,内心也得到了更为丰润的滋养。

三、立足文化价值 丰富经典诵读内涵

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确立文化自信必须到传统文化中追根溯源,站在为学生奠定文化自信的高度,重新审视国学经典诵读,我们发现其中很多理念仍需提高,很多做法亟待改进。

应该说立足文化价值是站在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来思考国学经典诵读的价值。关注教育价值时,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国学经典诵读的方法和策略,更侧重于将国学作为知识或观点传授给学生。而立足于文化高度,则更多地思考学生的内化情况。如何让知识储备较少的学生接受并喜爱距离久远的传统文化,这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将国学经典融入学生的生活,尽量让学生目之可视、触之能及,努力强化学生的内心体验,使之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接受国学、喜爱国学,最终认同祖国的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王志国.巧用经典诵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J].中外交流,2017(12):65-67.

[2]林世凤.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构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 (8).

猜你喜欢

诵读国学文化自信
“垂”改成“掉”,好不好?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