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花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2018-09-12何海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22期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低分子肝素

何海林

【摘要】目的 研究红花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选择红花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心绞痛缓解率为93.76%,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率74.29%,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红花液联合低分子肝素运用至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中有着良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

【关键词】红花液;低分子肝素;不稳定性心绞痛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22..02

不稳定心绞痛在临床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不仅发病率比较高,而且该病的病情通常会比较危急,需要采取及时处理治疗措施,否则有几率转为急性心肌梗死[1],甚至导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本次的研究中,我院采取红花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来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且取得了值得肯定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将详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2例。其中,对照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35~75岁,平均(57.32±4.29)岁,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13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8例,梗死后心绞痛4例,自发性心绞痛10例;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年龄36~76岁,平均(58.02±4.58)岁,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12例,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9例,梗死后心绞痛3例,自发性心绞痛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均治疗14 d。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其中包含吸氧、卧床休息,使用低盐低脂饮食[2],给予患者肠溶阿司匹林(陕西白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61023177)100 mg/1次,1次/d,阿托伐他汀(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08)晚餐后口服20 mg,1次/d。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加用红花注射液(朗致集团万荣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14021640)20 mL联合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采取静脉滴注,1次/d,并选择低分子肝素钙(河北常山生化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63910)5000 U皮下注射,2次/d,间隔12 h注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程度,主要分为显效(患者的心绞痛情况发作次数减少了80%以上或者完全不发作,心绞痛的改善程度≥2级),有效(患者的心绞痛情况发作次数减少了50%以上,心绞痛的改善程度1级),无效(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并无任何改善,甚至有加重的现象),心绞痛缓解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并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治疗前后的情况,其中包括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有效率对比

经过14 d的治疗以后32例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显效为15例,有效15例,无效2例,心绞痛的缓解有效率为93.76%;35例对照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显效为12例,有效14例,无效9例,心绞痛的缓解有效率为74.29%。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心绞痛缓解有效率对比检验结果为,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121,P=0.001<0.05)。

2.2 两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差异

32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黏度平均值为(1.79±0.69)mPa·s,纤维蛋白原为(6.39±7.55)g/L,35例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黏度平均值为(1.80±0.71)mPa·s,纤维蛋白原为(6.20±7.89)g/L,两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黏度以及纤维蛋白原的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以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平均值为(1.38±0.19)mPa·s,纤维蛋白原为(3.52±0.97)g/L,对照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平均值为(1.62±0.37)mPa·s,纤维蛋白原为(4.98±1.03)g/L,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的血浆黏度对比检验结果为(t=3.292,P=0.002),纖维蛋白原对比检验结果为(t=5.958,P=0.000),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些年以来随着临床对心血管不断的深入研究让人们更加了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以及发病表现。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因为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粥样斑块出现破损进而引发内皮损伤以及功能失调[4],导致胶原组织暴露于外,让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能力得到激活,凝血系统也进一步激活。

采用红花液注射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着较好的效果。低分子肝素是采用化学方式来将肝素降解的一种产物,低分子肝素有明显的抗凝以及抗栓的效果,与普通的肝素对比其效果更佳,具有非常良好的抑制Xa因子的作用,低分子肝素拥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有着较长的半衰期,让抗凝血酶Ⅲ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可以减轻冠状动脉观前阻塞,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度也较低,该药不会和血小板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能够起到抗凝血作用。红花液是一种由红花作为原料提取而成能够起到活血化瘀以及通经止痛的作用,能够抑制二磷酸腺苷所引发的血小板聚集,进而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效果,该药物还可让血小板的解聚集作用得到促进,让血栓得到再通,能够降低患者的血液总胆固醇以及三酰甘油,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肌组织血供,对保护心肌细胞有着明显的疗效。在本次研究中,将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以促进血栓的溶解,让患者的心肌组织供血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善,进而促进患者得到更好的恢复。

综上所述,采取红花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并显著缓解了患者的心绞痛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并运用。

参考文献

[1] 杨奇六,李桂娥,何 源.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6,29(2):252-253.

[2] 施彩红,郑小波.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32(10):983-984.

[3] 陈培亮.红花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v.30(3):66-68.

[4] 朱湘慧,钱银芬.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6(5):72-73.

[5] 习贵新.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观察[J].白求恩医学杂志,2016,14(5):606-607.

本文编辑:刘欣悦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心绞痛低分子肝素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疗效观察
低分子治疗小儿肾病综合症的临床疗效分析
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探讨
低分子肝素联合泼尼松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令胶囊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
阿托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对TIA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肌钙蛋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