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水清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眩晕验案举隅

2018-09-12张艺缤卢琦宋文浩宋水清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年17期
关键词:验案眩晕经方

张艺缤 卢琦 宋文浩 宋水清

【摘要】眩晕是临床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病因多种多样。张仲景《伤寒论》中载有诸多有关眩晕的条文,笔者旨在通过经方治疗眩晕验案1则,体会宋水清教授在运用经方治疗眩晕方面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眩晕(中医);经方;验案

【中图分类号】R25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06.17..02

“眩晕”在《伤寒论》里虽无专门论述,而见于多种病变之中。有关眩晕条文:如《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第82条:“心下悸,头眩……真武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8条:“目眩……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眩晕是以目眩与头晕为主要表现的病症。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摇晃、旋转,站立不稳。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1]。西医学中引起眩晕的疾病可涉及神经内科、耳鼻喉科等,病因复杂,常见疾病有:梅尼埃病、高血压病、颈椎病等,所以在治疗上要找出原发病的病因,根据其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方可达到治愈效果[2-3]。据调查,20%~30%的人曾经历过眩晕,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20%以上经历过严重的眩晕,影响了其日常生活[4]。

宋水清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传承人,抚松县中医院副院长,从事中医脑病和痿病临床工作20余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中医脑病及内科疑难杂症,临床上善于灵活运用经方,尤其善于运用合方治疗痿病,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在经方治疗眩晕方面亦有独到见解。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颇多,现举验案1则,以飨同道。

1 验案举隅

患者甲,男性,59岁,2017年6月9日初诊,因“阵发性头晕2年,近1个月加重”于门诊就诊。颈部血管超声未见异常,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查BP:130/85 mmHg。现症:头晕,自觉头重如裹,视物旋转,伴恶心,无呕吐,口苦,口多痰涎,心慌,心烦,平素胸胁满闷不舒,四肢困重,纳差,眠差,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苔黄滑微腻,脉弦滑。辨证:中焦水泛,湿热中阻,清阳不升。治疗以苓桂术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组成:柴胡15 g,黄芩10 g,党参10 g,茯苓15 g,半夏10 g,桂枝10 g,白术20 g,天麻10 g,川牛膝6 g,酸枣仁15 g,炙甘草10 g,生姜3片,大枣5枚。上药7剂,日两次口服。2017年6月18日二诊,患者头晕缓解,已无视物旋转,恶心、口苦减轻,口中仍有痰涎,时有心烦、心慌,余症同前,舌淡红,苔黄滑。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上方药物及用量,调整茯苓20 g,加陈皮15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7剂水煎服,2017年6月28日三诊,头晕、恶心症状消失,无口苦,口中痰涎减少,胸胁满闷、心烦、眠差、纳差明显好转,舌质淡红,苔薄白略滑,脉弦。根据病情调整药方为,茯苓30 g,桂枝10 g,白术10 g,柴胡15 g,黄芩9 g,党参10 g,炙甘草10 g,生姜3片,大枣3枚。续服5剂以善其后。

2 病例分析

按:本案患者,中年男性,以头晕为主诉,属中医学“眩晕病”的范畴。患者头重如裹、口多痰涎、四肢困重,苔滑,脉弦滑,属痰饮水湿不化,停聚中焦,清阳不展,湿浊蒙闭,清窍不利,故头晕;饮停中焦脾胃,脾胃气机受困,故口多痰涎,四肢困重;舌,脉更是痰饮水湿之象。《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歌曰“痰火令人头转旋,气虚血失每头眩[5]。”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毗,上抵头角,且胆与肝相表里,少阳湿热循经上扰清窍,则头晕眩[6]。而足少阳经,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胸胁,故邪郁少阳,少阳经气不利,则见胸胁满闷不舒。胆腑藏精汁,主疏泄,寄相火,邪入胆腑,邪气从阳化热,胆热蒸迫精汁上溢,则口苦;木郁土壅,脾胃纳化呆滞,故见纳差。少阳胆腑内寄相火,感邪则气郁,气郁则化火,足少阳经别过心,胆腑郁火循经上扰心神,故见心烦、眠差。少阳不和,胆热犯胃,胃气上逆,则见恶心。正如《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小柴胡汤主之。”综观本方以苓桂术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味,一则燥湿化饮,降逆止眩;二则和枢机,解郁热,达三焦,畅气机。柴胡:味苦微寒,气质轻清,以疏少阳经中之邪热;黄芩:苦寒,气味重,清胆热,清郁火。二药相合,经腑同调,气郁得达,火郁得发。《神农本草经》:柴胡“主心肺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开郁畅气,疏利肝胆,通利六腑,推陈致新,有达木郁发火郁之效。半夏、生姜:一则辛散助柴胡以解郁;二则化痰消饮去水;三则和胃降逆止呕。党参、炙甘草、大枣:助少阳正气以祛邪;补太阴正气,以防邪传太阴。甘淡之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为治疗痰饮之要药;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振奋阳气以化水;白术健脾燥湿;炙甘草一可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助温阳化气之力;二可合白术益气健脾,培土以利制水;三可调和诸药,益气和中。加天麻、川牛膝者,旨在燥湿化饮,降逆止眩;加酸枣仁以除烦安眠。方證合拍,故获效理想。二诊患者虽头晕、恶心、口苦减轻,但口中痰涎未减,依旧心烦,眠差,故酌情增加茯苓用量,在此基础上加陈皮燥湿以化痰,加生龙骨、生牡蛎以增强其降逆,安神之功。三诊患者诸证明显好转,故继续以苓桂术甘汤与小柴胡汤合方燥湿化饮,宣畅气机,以善其后,防病复发。

3 体 会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用经方治疗疗效肯定。上述验案是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上进一步辨方证,不拘病名,谨守病机,有是证即用是方。《内经》云:“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宋水清教授临证时辨证准确,立方谨严,用药尊古而不泥古,选药精少,效专力宏,直攻病所。常教导我们:只有在“读经典,做临床”上下足功夫,才能“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以达到“效如桴鼓”的神奇。

参考文献

[1] 王永炎,严世芸.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424.

[2] 陈雪涛.眩晕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分类[J].中国乡村医药,2003(03):4-5.

[3] 韩英博,彭俊阳,姚建华.眩晕的病因分类与规范诊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09):2590-2592.

[4] Chu Y T,Cheng L Vertigo and dizziness[J].A cta Neurol Taiwan,2007,16(1):50-60.

[5] 聂惠民,王庆国,傅延龄,徐 苓.长沙方歌括白话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3,87.

[6] 周 媛.张怀亮教授辨证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眩晕[J].中医临床研究.2013(05):83-84.

本文编辑:吴 卫

猜你喜欢

验案眩晕经方
对经方薯蓣丸的认识及临床思考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杜小利教授治疗早期先兆流产验案举隅
生脉饮加减治疗病毒性心肌炎验案
常规针刺加四关穴治疗肝阳上亢型眩晕33例临床观察
突发性耳聋伴眩晕的临床特征探讨
中医泽泻汤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眩晕的临床分析
经方治疗急症3例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心肌病验案举隅
陈福来教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经验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