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院国际交流中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的研究

2018-09-10王鑫睿

现代医院 2018年8期
关键词:国际交流外事科室

王鑫睿 艾 亮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沟通联系不断加深,交流合作日益扩大。中国的医科大学、医疗单位、医学团体与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对外交往、交流、合作、考察、访问等国际交流活动愈加频繁,外事工作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加强国际交流在全面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作为百年老院,某高校附属医院在建院初期已与美国、英国以传教行医的形式进行了对外交流,具备了多年深厚的外交基础。近年来,医院蓬勃发展,把国际交流列入了重要工作议程,与近40所国外大学和医疗机构建立了联系。在达成合作共识的基础上,与澳洲悉尼大学、昆士兰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等4所知名大学签订了合作备忘录,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学科共建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近4年,医院接待外专及团组来访88人,出国(境)进行学术交流人员达658人,获得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0项。长非编码RNA与重大疾病领域的国际合作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认定,获批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国外知名PI(课题组负责人)共组科研团队,成功申报了国际引智项目,并以此为依托,共建国际合作研究平台。以上种种成果标志着医院的国际交流工作日趋成熟。而且随着国际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医院对国际交流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国际交流中多元主体协同处理机制的工作理念,打造一站式全方位外事服务,让临床科室、行政部门协同运作,建立顺畅、完善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机制[2]。

1 国际交流呈现新特点

医院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合作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大,与医院整体发展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逐渐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与发展趋势。

1.1 作用举足轻重

结合学校“双一流大学与学科”的建设目标,医院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医院。近年出国境交流的人员及来访外专的人数逐年增加(见图1),国际交流已全面渗透到医院医、教、研、管理等各个领域。如医院与梅奥诊所洽谈,共建直通梅奥国际医疗中心,让当地辖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国际级高水平医疗技术;与澳洲昆士兰大学商讨,签订青年药师与药学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协议,通过岗前药学课程培训、实习督导员全程指导、实习成绩共同评估等方式共同培养国际化药学人才;与卡迪夫大学医学院开展乳腺癌领域的科研合作,迄今已在国际肿瘤杂志上共同发表5篇高分研究论文;为中层干部量身打造管理培训会——美国梅奥医院管理高级研讨会,提供与国际一流接轨的学习平台。由此可见,国际交流在促进医院各个领域发展,获取优异成果方面已不可或缺,并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3]。

图1 2014—2017年医院出国境交流人员及来访外专人数情况

1.2 形式多样,领域广泛

最初的国际交流形式多为简单的迎来送往。外宾来访参观,外专应邀讲授讲座,派遣人员出国访问学习等,都是属于个人或小团组的外事活动,外事部门主要负责沟通联络,按规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接待和办理,保证接待与办理出国工作的顺利完成。当下,“以我为主”作为主要指导原则,国际交流在医院发展中的作用被赋予了全新的要求与高度[4]。从“我”即医院主体利益考虑,医院应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国际交流工作,如人才引育,科研合作,学科共建,国际诊疗等,实行强强联合,共同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借助国外优势学科与技术,带动医院弱势学科的发展,全方位促进医院的整体发展。这样,国际交流就涵盖了外事、人事、科研、教学、医务等多个领域,涉及了多部门的专业知识(见图2)。

图2 国际交流的形式

1.3 交流零散,缺乏系统指引

目前,医院国际交流仍非常零散,一般由临床科室自发联系组织,没有上报到外事部门或上升到医院层面。由于临床科室的联络人员业务繁忙,也缺少相关的外事工作经验,外宾来访参观完或完成合作项目后,就没有后续跟进。甚至联络员一旦更换,沟通与联系也完全中止。另外,对外合作往往限于单个科室和学科之间,没有进一步扩展至对方大学或医疗机构的其他领域,未能从单学科变为多学科、从单一项目合作变为学科共建,并未能进一步扩展至大学和院系间合作。这就要求建立长期固定的联系、系统的工作指引、完善的工作流程与机制,防止对外合作停止在交流的初级阶段。

1.4 对外事人员综合素质要求高

国际交流性质独特,要求外事人员群体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首先是流利的英语表达能力。作为主要沟通语言,流利的英语有助于外事人员在会面洽谈中正确表达出医院的合作意向,并给国际合作方留下踏实可靠的印象,有效地推进合作进程。第二是熟悉医院发展情况及对外制度政策,能在洽谈中为医院争取到最大的合作效益。第三是具备对方要求对接领域的专业知识。国际交流的起点较高,合作目标是共同产出高水平的成果。当前,医院专科越分越细,专科人员对接交流,更能有效地推进国际合作进程[5]。因此,各临床、行政科室的专业人员组成对外交流协作队伍也顺应了国际交流的发展要求。

1.5 合作定位精细化

医院国际交流合作定位日益精细化,要求双方合作有的放矢,切实符合医院需求,带动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如医院瞄准卡迪夫大学的临床试验技术,派遣人员学习其先进技术,共同承担国际科研项目,已研发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依托共建的国际科研平台,引进哈佛高层次人才,配对医院PI(课题组负责人),共组科研团队,致力于促进RNA与转化医学领域重大成果的研究。合作定位越精细,对项目服务的要求就越高,各科室协同处理更显必要。

2 国际交流新举措

建立由外事、临床科室、人事、科教、宣传等多部门组成对外交流协同工作组,各部门协同处理国际交流工作。通过协同工作组“一站式”的工作方式,将国际交流工作流程化、系统化,以此提高合作效益,促进国际交流为医院发展服务。

2.1 多部门协同处理机制的建立

外事部门负责主导,围绕临床科室,联合人事、科教、宣传、信息部门共同构建协同处理工作组。协同工作组采取联合办公、协同作业的模式,各部门共同参与国际交流[6]。

其运行机制为,临床科室组织、医院层面交流、上级任务指派的国际交流均需报送到协同工作组、外事部门作为牵头科室,对国际合作方进行背景调研,如合作外专及团队的研究领域、专长、科研成果、工作科室、工作单位以及单位的强势学科、研究成果和国际交流情况,并在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初步的对外合作交流方案(若临床科室上报的,要求临床科室提供调研资料和初步合作方案)。外事部门召集协同工作组的临床科室、人事、科研、教学、医务等部门讨论合作方案。各部门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加以分析,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给予指导意见与修改建议,确定最终合作方案。对外合作洽谈时,除临床科室,外事部门参加外,必要时应通知相关行政部门参与交流。此外,外事部门还需联合宣传部门,做好外事宣传工作,以宣传的方式将对外交流信息及时告知全院,发掘潜在交流合作机会。洽谈交流后,外事部门持续跟进。对于科级层面的合作,临床科室应指定专人进行固定且长期的跟进,并定期向外事部门报送合作进程。在合作良好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合作领域,发现新的合作点,再进入下一个协同处理工作循环(见图3)。

图3 多部门协同处理机制

2.2 多部门协同处理的原则

要多部门协同处理顺畅运行,必要坚持以下几点。一是保持一致性。协同工作组应具备大局观,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应契合医院整体发展需求,不能与医院规定、部门的工作制度与流程相冲突。二是专业性。外事交流队伍应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由外事、人事、科教、信息等专业人员组成,具备丰富的对外交流工作经验。三是持续性。由于种种原因,对外交流的成效不是短期能显现的,需要较长时间的投入和维护。因此,这就需要各部门积极配合,持续协同运作,为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作成果而努力。

2.3 医院在多部门协同处理工作机制中的作用

2.3.1 医院重视 多部门协同处理是国际交流顺畅开展、并使之效益最大化的落实与执行。医院如果能够给予足够的重视与支持,能使国际交流成效更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协同工作组由分管国际交流的院领导直接负责,直接参与重大的国际交流工作。外事部门为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组织临床科室、行政部门参与协同处理。②制定协同处理相关的规章制度与工作流程。明确各多元主体的工作职责,给予清晰明确的工作指引,确保各部门各司其职,对外交流顺畅开展。③财政支持。接待外宾、筹备国际学术会议、学术出访交流都需要医院财政的大力支持。交流经费应直接划拨给协同工作组,各部门共同筹划经费预算,共同监督经费使用,确保经费用到实处[7]。

2.3.2 赋予外事部门主导权利 既然外事部门担任主要负责协调的中心,根据权责相当的原则,作为第一责任科室,外事部门在协同工作组中应有任务分配权。这样外事部门才能整体布局,发挥各部门在对外交流中最大的作用。同时,外事部门人手紧缺(仅2人),因此建立一支院级外事交流队伍十分必要。队伍人员来自临床科室、行政部门,由具备一定国际交流经验的人员组成,能由外事部门根据国际交流情况进行调配,为外事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人力保障。

2.3.3 建立多部门协同处理工作组绩效考核体系 国际交流涉及范围广,专业性强,多部门联合协同办公,存在部门多、关系复杂、程序繁杂等问题,建立科学系统的工作机制和流程就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建立一套国际交流办公绩效考核体系,以判断最终结果与预期效果是否相符,各部门拟定的方案是否成功及原因分析,协同处理模式与流程是否存在优化的可能等。绩效考核结果和数据能让医院及主管部门了解多部门协同处理的运行实效,有利于协同工作组的优化和完善[8]。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多元主体协同处理机制能取得双向成效,既促进医院国际交流及整体的发展,也能促进各部门自身业务的发展。随着医院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更加纷繁复杂,合作形式与内容更加多样化,难度也越来越大。多元主体协同处理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显得尤为关键。科学有效的协同处理机制可以促进医院乃至学校国际交流的发展,加快医院及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步伐。

猜你喜欢

国际交流外事科室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基于OBE理念的武术国际交流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研究
外事之窗
爱紧张的猫大夫
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挂牌成立
外事外侨助力本地企业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