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过时空触摸你

2018-09-10王庆华易丽花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分封制时空观念

王庆华 易丽花

历史事件的发生、历史现象的存在离不开特定的时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时空观念是必要且必须的。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需要,搭建起事物纵向和横向的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本文以人教版必修一西周分封制的讲解为例,论述时空观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分封制作为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学习分封制对于学生认识中国上古史,了解华夏文明的起源也有着重要意义,然而不少学生对于分封制的时空观念相当薄弱。因此,我们试图利用时空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割整理,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一、在时空结合中定位王朝更替

要讲分封制,首先要让学生大致清楚西周的时空定位,有了这个基本的定点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教材这一句话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够的,这里面需要教师给学生讲清楚几个点:

(1)时间上:西周持续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距今时间比较久远;西周是相对于东周而言的后人的称谓,并非它本来就叫西周。

(2)空间上:结合图1“商朝形势图”进行讲解。周是关中一个古老的部族,周人在岐山之阳的“周原”(陕甘一带)建立城邑;商周的存在不是简单的先后交替关系,周部落和商王朝同时存在,只是周在黄河中上游渭水一带,商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周强大起来后,武王姬发于公元前1046年,经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

这样学生基本上就对西周的时空定位和相关历史常识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周灭商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统治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并实行分封制进行管理。

西周分封制的确立与两次大型分封有关。一是武王克商后,一是周公东征后。

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左转·昭公二十八年》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2]

我们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图2“西周王朝和周边民族形势图”,并结合两则材料,可以得出西周在建立时,北面有犬戎,西面有羌等游牧民族,东面有淮夷等威胁其统治。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以达到“有效统治”的目的,即所谓“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这里我们还需要说明,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但天子和诸侯之间实际上是松散的部落联盟关系。而正是因为西周较为完善的分封制的确立,才使得周王朝真正地控制了这些地方。

二、在空间瞭望中理解概念内涵

空间在历史教学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没有空间,历史事件的发生就没有了依托。在分封制的教学中,可以在以下教学内容处理上利用空间。

1.利用地图看分封制的内容

在讲分封制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地图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空间观念。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图3“西周分封示意图”,在解读地图的过程中,一要看空间的变化,二要看文字信息。首先,从分封的对象上看,以同姓亲族(如成王弟叔虞)为主体,同时还包括功臣(如姜尚)、先代贵族(如殷商后代微子);第二,从封国的地理位置上看,同姓亲族封地多分布在富庶的北方和战略要地;第三,从封国的空间分布范围上看,周代通过分封扩大了势力范围。这样,学生就比较能清楚地认识分封制的内容。

2.中西比较看分封制的特点

此外,分封制不仅出现在中国的西周,在西欧的中世纪也曾出现过。同是分封制,它们之间既有“同”的存在,也有“异”的特征。

从推行分封制的背景上看,二者都发生在战争之后求生存发展的背景下,西周推行分封制是在武王灭商之后,西欧推行分封制是在日耳曼蛮族灭西罗马帝国之后。从推行分封制的目的上看,西周主要是出于拱卫王室的政治目的,西欧主要是出于保家卫国的军事目的,但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从分封的形式上看,二者在分封制下都形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结构,确立起君臣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从分封的实质内容上看,西周的分封制主要是“授民授疆土”,诸侯和周王之间是政治隶属关系,大小诸侯都要服从周王的命令,周王可以严密地控制诸侯。西欧主要分封的是土地,封臣和封主之间是契约关系,只有相邻两个层次的封臣和封主才能互为权利义务关系,在这种分封制下的君臣关系要比西周松散得多。从分封的结果上看,由于西周的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宗法制,可以通过血缘的亲疏来稳定君臣的关系,有利于加强王权。西欧的分封制实行的基础是契约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具有松散性,不利于王权的强大。

所以西周的分封带来的结果是周王朝前期的政權巩固,疆域扩大,而西欧的分封却带来了欧洲的长期分裂与战争。当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分封制也给西周带来了恶果。

三、在时间长河中明辨历史影响

法国历史学家安托万·普罗斯特强调:“历史学家站在现在向过去提问,问题针对的是起源、发展和轨迹,这些都处于时间之中,要有日期来标记。”[3]时间是历史学科最为典型的特点,历史的时间是动态的,书写着过去的痕迹,又延伸向了未来,只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才能真正地认识历史。

1.动态时间下的分封制影响

(1)对当时的影响:《三字经》中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代通过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拱卫了王室,扩大了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周朝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对后世的影响:时至今日,虽然分封制已经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其影响却潜移默化地印在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如中国的姓氏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名称,如宋、鲁、郑、陈等。中国的地名简称也有很多源于此,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分封制影响的时候,一定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培养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将历史生活化也能让学生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更容易对高中枯燥历史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如教师在课后可让学生去查查自己的姓氏由来,在下一节课上与大家分享,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超越时空永恒的分封制影响

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影响深远。那有没有什么可以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呢?有的,那就是古代先民筚路蓝缕开辟新栖息地的精神。当召公的儿子带着仅有的两千人去往陌生的东北,去争夺生存空间时,为生存而挣扎,为未来而努力的奋斗精神就具有永恒的价值。

四、结语

综合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到,我们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或以空间为依托,或以时间为线索,或时空结合。但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刻意去强调时空观念,或者一定要生拉硬扯把二者放在一起,讲了时间就一定要来个空间,机械的运用时空观念。我们侧重从时间或空间来进行教学实际上只是为了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从而真正认识到分封制的产生发展是适时、适地、适人的产物。这是唯物史观的要求,也符合时空观念“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中对历史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的要求。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虽然我们以时空观念为主线,但同时也结合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运用,以及家国情怀的渗透。由此可见,历史五大核心素养是五位一体,相互交融的。

最后,学生时空观念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五大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西周的分封制是高中历史第一课的相关内容,仅仅是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开始,在之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扩展学生视野广度,拓展学生思维维度,提升学生素养高度。

【注释】

[1]《中国历史地图册·七年级上册(川教版)》,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9年,第7页。

[2]朱汉国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页。

[3](法)安托万·音罗斯特著,王春华译:《历史学十二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8-89页。

猜你喜欢

分封制时空观念
维生素的新观念
跨越时空的相遇
坚持系统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镜中的时空穿梭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浅析汉初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
从王朝兴替看大型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