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经》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浅析

2018-09-10傅煊翔

炎黄地理 2018年8期
关键词:道德经主体性译者

摘 要:《道德经》是中国的经典作品,对外译本一千多部,深受中西方学者的重视与喜爱。而由于近些年来大众对于“文化转向”的重视,对于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研究也成为一大趋势。本文尝试从译者主体性视角分析《道德经》的译文,研究英译中的翻译技巧及原则。

关键词:《道德经》;译者;主体性

老子的《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含有丰富的文化词语和文化意象。而以往学者们对于其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价、技巧等方面,本文试以译者主体性视角出发,以Robert Henricks《道德经》英译本为范本,阐释译者的主体性对于译文的影响。

1 译者主体性

20世纪70年代,文化转向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向文化层面的转变。译者从传统观念中的隐形者变为了创造者,其主体地位得到了关注,承认了翻译是译者给予文本以解释说明的过程。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指的是译者充分尊重翻译原文,在实现翻译目的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行为,翻译者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创造性。译者主体性主要表现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性中,同样体现在其在翻译活动中的多种选择——对于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风格的选择乃至翻译用词的选择。G.Steiner指出,翻译有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这就表明译者的主体性也是体现在此四个方面。

2 译者主体性在《道德经》中的体现

《道德经》是哲学和文学相结合的产物,语言简洁、风格鲜明、不拘行律、表达能力较强。而从Robert Henricks的英译本中可看出,此译本作者多用直译手法,译文比较简单直白,读者容易理解并接受,比如《道德经》的第一段总共有80字,译文也只有106个词,但是并没有将原文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表达出来。本文从翻译的四个步骤入手,即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分析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

2.1 信赖

翻译活动中的信赖指的是译者本身相信作品,认为翻译文本是有意义的。而在《道德经》的翻译活动中,指的是Robert Henricks认为向西方读者翻译《道德经》是有意义的。首先,他必须了解《道德经》是怎样的作品,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什么地位,能够给予人们怎样的精神生活。译者是一个汉学研究者,十分热衷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宗教、哲学、神话等方面,并且其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已经有四部有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书。有关于老子的《道德经》也于1989年、2000年分别进行了翻译,足以显示出其对于此作品的了解与欣赏。

2.2 侵入

翻译活动中的侵入指的是考虑到原文的语言特色(包括修辞和语体等方面),以译文目出发并落脚,并充分考虑到译文的可接受性。因为老子崇尚的道家文化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英语文化的读者不容易理解,因而,在翻译《道德经》中的“道”字时,Henricks翻译为了“the way”,将蕴含深层文化的“道”翻译的如此简单,正是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根据自己的想法判断并选择译文。另外的《道德经》中有翻译为Dao,Nature,Tao,Direction等,各有其特点,这就是译者对于“道”的理解千差万别,因而翻译也不尽相同。而美国的Merriam-Webster Inc出版的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中将“道”翻译为“Tao”,說明以被英语语言的读者们接受。Henricks的译法说明其对于原文本的侵入不够。本文认为,“道”音译为“Tao”比较符合实际,虽然不能完全对等,但是能够区分于一般的翻译。再如,“名可名,非常名”与“道可道,非常道”此类型的翻译,第一个“名”有“概念、理念”的含义,但是高于概念译者翻译为“names”尚且可以。第二个“名”是动词,意为“称号”、“称呼”的意思。而“道”字第二个意为“诉说”、“讲述”,译者将其翻译为“be spoken of”,比较符合原意,但是整体看来,“名可名”的翻译比较到位、准确,侵入了解更胜一筹。

2.3 吸收

翻译活动中的“吸收”指的是一种文化消化接受另一种文化。翻译具有两种视域,一种是原作者的视域,另一种是译者所具有的自己时代的视域。两种视域存在差距,很难融合,在翻译活动中会产生两种吸收活动,一种是转化吸收,另一种是感染吸收。而Henricks在翻译进程中,显然转化吸收较多。比如天地、万物等词,译者译为了the ten thousands things,但是作为译者,翻译缺乏了本族语言的魅力,而是过多考虑被译文本的原语言以及翻译的准确性。而译者也有过度重视感染吸收,而忽略转化吸收的情况,比如以观其徼,意为“从中窥探道的真谛”,而翻译为“Those constantly with desires by this means will see only that which they yearn for and seek”,感染吸收程度较高,准确度缺乏。因而,译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才能够恰当的调节两种吸收,得出合体的译本。

2.4 补偿

翻译活动中,会出现翻译的过度、不够、不准确的情况,此时可以用补偿的手段保持原文与译文的平衡,比如“”故常‘无”这一句,翻译中增加了by this means进一步解释和分析了原句,这就是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对于信息进行补充完整,从而能够增深读者对于译文的理解。

3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译者主体性以及其途径,并举例说明了Henricks在《道德经》一书中的翻译中主体性的情况,主要从信赖、侵入、吸收、补偿四方面进行研究。经研究可得在一些翻译上面译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性,将原文与译文文化结合的恰到好处,但是有时候也会出现厚此薄彼的情况。

参考文献

[1]汪榕培.中国典籍英译的几点认识[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9):7-8.

[2]王宏.道德经及其英译[J].东方翻译,2012,(2):55-61.

[3]张美芳.功能途径论翻译:以英汉翻译为例[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傅煊翔,女,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研究。第二主编教材一部,副主编教材一部,参编教材二部,主持省厅级课题一项,参与各类科研、教学改革课题五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0篇。

猜你喜欢

道德经主体性译者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