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问师:让学与教走向深度化

2018-09-10王欢洁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开国大典本课目标

王欢洁

史丹佛大学教育与历史讲座教授玛格丽特·杰克斯说过:“没有问号的历史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1]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问号”通常是老师设计好的让学生来思考的问题,如果我们改变这种常规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提问老师,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笔者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实习时尝试了这一想法,特撰写此文与各位专家同行分享并讨教。

一、生问师:让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走向可视化

我们时常在历史课堂遇到这样的情形:上课时学生突然迸发出一个生成性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因超出教师的备课范围,或因课时有限等原因,常常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学生也会丧失对历史问题的提问兴致,因为他的历史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中学历史教材大多是结论性语言,加上篇幅有限,很多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无法详尽交代,因此学生有疑问,有求知欲望是非常正常且需要被鼓励的。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呢?我们通常在学情分析时对学生的前认知和思维能力进行判断,但大部分情况下是历史教师的自我判断,基本上脱离学生的“个性”,这样的学情分析多是徒劳的。我尝试,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自己的前认知,把自己还想知道的问题写出来,老师在充分分析学生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备课,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学生把自己的求知需求即想知道的问题写下来,这就让学生的需求走向“可视”化。以人教版八年级下第一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部分学生的提问为例,我们一起来探究学生的求知需求何在?

1. 对历史细节的疑惑:《共同纲领》里面有哪些规定?为什么开国大典升旗时使用电钮?为什么54门礼炮打了28响,数字有什么含义?开国大典为什么在下午?为什么五星红旗要去掉锤子镰刀?具体有多少人参加开国大典?天安门画像何时挂上毛主席的?毛泽东宣告的内容是什么?解放西藏是步行上去的吗?

2. 对与历史事件相关联的历史事实的疑惑:新中国的成立有得到外国的帮助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该如何填补外交空缺?此时中国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如何?解放后中国会从哪些方面入手管理?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中国是怎么样的?10月1日蒋介石在台湾干什么?当时世界上还有哪些被压迫的民族?

3. 对所谓的“常识”的质疑:为什么祖国尚未统一便建国?新中国刚成立,大家的生活并不富裕,为什么要耗资劳力去建纪念碑?宋庆龄是孙中山的夫人,孙中山是国民党的,为什么宋庆龄可以当副主席?为什么我们一直在说解放,究竟是什么意思?

当学生用心阅读历史教材,用批判性的眼光钻研文中的史实时,他们不由得对教材中的历史史实产生了自己的疑惑,从而形成问题,这是他们深度学习和思考历史的最佳体现。学生通过这些问题让自己的历史学习需求可视化,这有利于历史教师基于此进行深度备课。

二、生问师:让历史教师的备课走向深度化

“任何课的目标(也就是学习目标)都是表层目标、深层目标和概念性目标的结合体”,[2]因此,要设计好这节课,明确本课的表层目标、深层目标是深度备课的第一步(因本课无深奥概念,故不考虑概念性目标)。

课标要求:“讲述开国大典,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3]结合学生的问题,我们可以推断,开国大典和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学生都已经有所了解,他们的求知领域远远不止这些史实。因而本课的目标设计应超越课标要求(表层目标),寻找更高位的目标(深层目标)。借用“在一场真实的比赛中,最好的那步棋必定是在回应对手出棋后得出的,教师‘下棋正是以这种方式来应对学生们在课堂上那些相当不可预知的‘棋子”[4]這句话,我以为,在一次好的备课中,最好的策略正是从回应学生的疑问开始。从学生的问题来看,他们对历史细节的疑惑比较零散,我将通过播放《开国大典》的视频并适时插播讲解词帮助学生解答诸如“54门礼炮为何鸣炮28响”这样的问题。因此,明确本课的深层目标,则应考虑学生其他需求类型的问题。

学生提问中“此时中国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如何”这一问题触动了我的思考,我们一直在强调新中国成立,那最基本的物质和生活条件是怎样的呢?它和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相比有何区别?这是我们应该解决的一个大问题,“新”体现在哪里?不仅仅是国家国名新,社会面貌有没有出现新变化?通过阅读文章和书籍,我认为,这一问题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学生想知道为什么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其实是一个变化的现象,从之前的被压迫,到现在的站起来,也呼应了课标中“认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因而我将本课的核心目标设置为:在对比新旧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经济条件中感受“新”中国的新面貌,体会中国人民站起来所开创的历史新纪元。

明确了本课的核心目标之后,我搜寻了大量旧社会与新中国鲜明对比的史料,当时人的回忆录、《人民日报》、图片史料等等都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有利于突破核心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不断地思考学生的其他问题,在解决他们的问题中完善本课的设计。

三、生问师:让历史课堂走向民主化

在历史教师基于学生问题所备的新授课课堂上,学生的好问题随时有可能出现在教师的设计中,因此每节课学生的参与度都很高。经过两个月(九节课)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变得“爱问”、“好问”,如果能得到长期训练,学生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将得到较大提高。

只有在民主自由的课堂,学生才能最真实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疑问。当我呈现1949年《人民日报》报道新中国成立的照片时,很多学生问,“为什么报道是繁体字?报道为什么是竖版的?”这些问题看似与本课学习无关,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对历史学习的投入,他们对事物追根溯源的历史意识在深度思考中慢慢形成。在这样充满问题、倾听、对话、互动的自由民主的历史课堂上,我看到了历史知识在流动、在生产、在创新,这样充满反应式教学和反应式学习的课堂,真是充满生命力!

“学校是这样一个地方:少数人(教师)让其他人(学生)回答他或她早已知道答案的问题。”[5]这似乎已成为共识。然而,“生问师”的历史学习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认识,在师生对话中促进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致,帮助学生深入学习历史,同时也能激发教师深度备课和教学的热情,提升历史教师专业素养,师生共进,何乐而不为呢?

【注释】

(美)Sam Wineburg、Daisy Martin、 Chauncey Monte-Sano著,宋家复译:《像史家一般阅读:在课堂里教历史阅读素养》,台湾:台大出版中心,2016年,序言。

(新西兰)约翰·哈蒂著,洪超等译:《可见的学习——最大程度地促进学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5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2页。

(美)多诺万、布兰思福特主编,张晓光、郑葳译:《学生是如何学习的——课堂中的历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8页。

(美)加洛蒂(Galotti,K.M.)著,吴国宏译:《认知心理学》(第三版),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89页。

猜你喜欢

开国大典本课目标
作战时间横跨开国大典的是哪一次战役?
10月历史大事记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从“听唱读写”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陈氏父子的上海往事
漫话“共同富裕”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