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道相似性极高的例题说开

2018-09-10任虹燕

中学历史教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繁体字高考题考试题

任虹燕

本文以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历年高考试卷图文题为例,从文字的书法艺术、文字的繁体与简体、文字的时间信息解读等高考历史图文题的出题思路,探讨大陆和台湾高考历史考试题相互借鉴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一、例说大陆和台湾相似度极高的考试题

例题一:(2007年宁夏高考题)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下图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很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答案是D。贴中最后落款笔锋清晰可见,整体非常流畅,写完每字都有停顿,前部分有连写的笔迹,写字的节奏由快到慢,字形多变,反映出苏轼的内心波澜起伏。

例题二:(1995年台湾社考试题)几位同学正在观赏两张最近发行的书法邮票。

甲说:“这些字写得不端整,应该是草书。”

乙说:“我觉得是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行书。”

丙说:“字很潇洒,把谢赫六法中所说的气韵生动呈现出来了。”

丁说:“我觉得这些字的风格是流丽圆媚。”

从艺术史的观点来看,哪两位同学的认识是正确的?

A.甲丙 B.甲丁 C.乙丙 D.乙丁

答案是C。贴中书写恣肆挥洒,体现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可以明显看出被贬谪黄州的悲愤情感。

两题选用了相同的图片,例题二选项的设置是复合型的,考察书法的字体类型、书法风格和书法意蕴,题干中没有提示图片内容。例题一选项设置是单一型的,考察书法的字形笔画、书法意蕴和书法风格,题干中给出了文學史的背景信息,图片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

二、大陆与台湾图文考试题设置特点及其问题

(一)字体特征问题

书法艺术是中国历史的文化瑰宝,考频虽然不高,但是大陆和台湾的高考试题都考过。在试题的设置上主要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文化传播;文学常识;乡土文化;字体的衍变过程。

1.试卷中书法字体

例题三:(2001年台湾指考题)下图的书法,依其用笔、结字所呈现的精神风貌,可知出于何人之手?

A.钟 繇 B.王羲之

C.颜真卿 D.赵孟俯

E.董其昌

此题侧重考查书法赏析能力,只要能够把握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特点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考核内容单一。

例题四:(2010年福建高考题)下表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

A.王羲之 B.颜真卿 C.柳公权 D.怀素

答案是D。此题考查古代书法艺术和书法名家。吉备真备依据汉字楷书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学问僧空海又依据汉字草书创造了平假名。材料中点出平假名,故受草书影响,四个选项中怀素是狂草名家。从另一方面看,可以确定王羲之非唐朝,颜真卿和刘公权擅长楷体,只有怀素符合题意。本题从文化传播影响立意,涉及到世界文化发展史,掌握了书法名家所擅长字体就可以做答。考核的不再是艺术欣赏,而是史实的识记。

例题五:(2012年安徽高考题)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集合,彰显了宣纸“纸寿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答案是C。A项为隶书,B项为楷书,C项是行书,D项为草书。

例题六:(2002年台湾指考题)老师介绍这幅古意盎然的书法艺术,内容以词的形式,描述作者的心情,并要同学讨论其可能的时代。请问何人的说法较为正确?

A.这是甲骨文,但商代以后不用,这应当是商代的作品

B.这是汉代的隶书,商代也没有纸张,这应当是汉代的作品

C.这是汉代的隶书,但汉代没有发展出词的文学形式,这应当是宋代的作品

D.这是甲骨文,但宋代对甲骨文并没有认识,这应当是民国初年的作品

正确答案D。字体书写工整,题干的关键字眼“词”是一种文体形式,出现在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达到顶峰,就可以断定A和C选项不符合,结合常识,对甲骨文认识的源头在民国时期,故D项正确。例题六与例题五相比,在选项的设置上附加了一定的文学常识,不再是简单的辨别字体类型。

总之,汉字艺术是文化史考核的重点内容之一,台湾早已重视文化史考试,有较为成熟的经验。从已有的试题类型看,大陆借鉴了台湾历史图文题出题思路,重点考核书法家的擅长,不同字体书写的特点。重视考核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把书法艺术与史实或者文学常识结合,来增加试题的难度,体现高考试题出题的方向。

2.试卷中的繁体字

繁体字的考查是近年来大陆的高频考点,繁体字识别是考察基础内容,这是重视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

例题七:(2010年福建高考题)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

A.顾炎武 B.林则徐 C.洪秀全 D.严复

答案是D。四个字中“适”是一个繁体字,试题并不在这上面设门槛,在旁边做了解释,“惟适之安”体现了两层意思,字面理解是怎么舒适就怎么做,反映出追求自由倾向,也体现了社会进化的思想是适者生存。四个选项中只有严复不仅追求自由而且支持进化论。

例题八:(2011年四川高考题)图中所示清华校训和格言蕴含着怎样的人才培养理念?

答案是:理念是德才兼备、自立自强、注重实践。破题第一步是知晓中国文化中古书的读法,繁体字的认识,写书的顺序。但现在不少中学生不认识繁体字,不懂得古代阅读的顺序,在答题的试卷上有人直接把图中的“厚物载德”、“自强不息”写到试卷上,而且是原原本本的繁体字,而不是简体字。

由于历史原因,大陆学生识读繁体字比较困难,出题者应该尽量把繁体字翻译成简体字,不要给考生造成理解题意的障碍。

(二)时间线索

1. 票据类

票据是历史文物,隐含了一定的历史信息。这类试题重点是时间定位,根据时间点结合历史史实答题。中国台湾在2005年就开始设置此类型题,2007年大陆相续出现了此类型题。

例题九:(2005年台湾指考题)国民政府统治大陆时期,规定中国、中央、交通及农民银行发行国币。下图是古董商出售的古钱,由中国人民银行于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发行,我们应如何理解这张钱币?

A.国民政府为沦陷区所发行之货币

B.日本为扰乱中国金融发行此货币

C.中共在其统治区内所发行的货币

D.汪政权在其统治区内发行的货币

答案是D。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是1949年,此时正值国共内战激烈时期,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国民政府发行超大额的纸币,图中纸钞上的数字是二十元,因此选项A不可能。日本已经战败,已经投降,因此B不正确。汪政权是中日抗战时期的傀儡政权,也不是此时期,故选项D不可能,只能选择C。

例题十:(2010年江苏高考题)文物是研究历史的重要物证,下列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工业大跃进时期以股息发放工资

B.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采取公私合营政策

C.人民公社社员按期领取生产贷款

D.手工业者以人股形式参加生产合作社

答案是D。图片最下方显示时间是1954年12月18日,那么可排除A(大跃进起止时间是1958—1960年)和C(人民公社化运动也是1958年才开始的)。三大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B和D在时间上符合,图片上有“生产合作社”字样,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没有经过“生产合作社”排除B,只能选择D。

2.报纸和证书类

例题十一:(2012年上海高考题)下图是一张黄埔军校的毕业证书,它颁发于

A.1924年 B.1925年 C.1926年 D.1927年

答案是B。关键时间信息是民国十四年三月一日,换算成公元紀年为1925年3月1日。

上述几题时间是核心信息,主要涉及到转化公元纪年,从已有的考题看,有的需要把民国纪年转化成公元纪年,有的图片直接使用公元纪年,利用其中的时间信息就可以直接作答。图片不仅仅是提供了时间线索,还附带其他相关信息,高考试题要充分挖掘图片上隐性和显性信息。

三 、小结

中国大陆的高考历史试题与中国台湾的历史考试有相互借鉴的地方。高考历史试题需要发挥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有针对性地评价教与学,引导学校培养人才机制的转变——高考变,中学教育就变;高考试题变,教学就会变。因此,历史高考图文题不仅要重视史实的识记,更应该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从图片史料中读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历史解释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新课程改革需要新的高考试题变革的推进和引导,历史图文试题需要不断地创新,不能仅仅停留在一幅图片附加一个时间,利用时间信息直接作答的阶段。历史高考试题在保持稳定性的基础上,不仅仅要在内容上创新,也要在试题形式上创新,避免因为制度惰性,彼此模仿或者复制,从而导致试题雷同。

猜你喜欢

繁体字高考题考试题
对一道高考试题的拓展探究
哈哈镜
“初高中物理衔接知识”融入中考试题的评析与启示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一道2017年高考题的解法与推广
等差数列各项绝对值的前n项和
一道高考试题的四次拓展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不孕不育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