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意真挚,篇篇可诵

2018-09-10何亦聪

都市 2018年5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博客散文

何亦聪

乔进波的一系列散文最近结集为《时光的种子》一书,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而在此之前,这些散文已大都在她的博客登载过,并受到了大量读者的好评。在这样一个微博、朋友圈、公众号写作盛行的快信息时代,能够坚持博客的定期更新,已然是一种近乎“文化遗民”的行为,而读着这本集子中的散文,也让我恍惚忆起了十几年前在文学网站做兼职编辑的情形,那时的网络文学还未走向商业化,短篇文学创作仍是主流,大量的非专业写作者聚集在网站上、BBS上,通过作品去寻求交流、寻找知音。那是网络文学最好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当然,乔进波并不是一个“网络写手”,她的写作风格毋宁说是极其传统的,但是,在她的散文作品中,我看到了那个网络文学黄金时代的痕迹:既没有被商业化的、以追求点击率为目标的写作模式所浸染,又有效地规避了专业散文写作的那种套路化、模式化。

从“文章体例”角度看,乔进波的多数散文作品都属于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抒情散文。在散文的各种门类中,抒情散文可以说是最易入手却又最难写好的一种,这与学者散文或知识小品不同———学者散文、知识小品对于作者的知识结构、思想水准有着相当程度的依赖性,而知识结构一旦建立,思想、理念一旦成型,不论其是否能够持续提升,至少是不会轻易下降。抒情散文却并非如此,情感,这是人人皆有,人人皆能理解的,要引起共鸣并不难,但要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又寻出别样的道路,却是极其困难的。就中国当代散文的整体状况而言,抒情散文的勃然兴起乃至一家独大,是不言自明的事实,这一方面指的是抒情散文在作品量上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则指的是其他类型散文的“抒情化”,包括乡土题材散文或历史散文、文化散文。而抒情散文的泛滥也造成了某些恶果,比如散文的鸡汤化、滥情化,或者过于夸张的表述等等。

作为一个并不刻意寻求别样风格的写作者,乔进波虽然并没有在她的散文作品中造就某种“辨识度”,但是,她的优胜之处在于平实、真诚,从不夸张、滥情。这种平实、真诚的风格,一方面是来自她的绝无矫饰的文风,另一方面也是她个人性情的自然流露。比如在《悠然斋闲话》一文中,她谈到自己的藏书、买书经历时这样写道:

古人说读书人大都“满腹经纶”,可惜,那些书有好大一部分不在我的腹中。而是蹲坐在书架上,床头上,窗台上和写字台上。书是看不完的,但我却继续在买书。我有时候会因一帧小小的插图,就买下一套装帧典雅的全集。我知道,我不是在为自己装点门面,但又确实这样去做了。

我一向以为,散文的写作,或能“见性情”,或能“见学识”,或能“见思想”,三者居其一,便值得一读。这的确是能够“见性情”的文字,虽然只是平平淡淡地写来,却绝无任何修饰,更没有故作姿态。买书成癖而不及一一阅读,原是许多爱书之人无法避免的问题,作者在这里坦然道出,尤可见出其性情的诚恳可亲。

正如前面所说,乔进波的多数散文都是首先发表在她的博客上,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她的散文作品大多属于一种“博客式写作”。何谓“博客式写作”呢?在《时光的种子》一书的序里,彭图指出博客文章的作者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把博文写作当作倾诉,其倾诉对象是有限的博友,所以这种博文从实质上看即是写给博友的书信;另一种则是意图通过博客这一平台来展示自己的文学作品,因为传统的纸质媒体所能够提供的发表机会毕竟有限。乔进波大概属于前一种,在《我以我手写我心》中,她说:“最初写作,仅仅是出于一种倾诉的需要,仿佛被什么东西诱惑着,迫使你说出内心的感受、内心的秘密”,可以说,这种强烈的、类似于书信写作的“倾诉性”,正是乔进波散文作品的一大特点。一方面,她有着诉说、表达的欲望,另一方面,诉说与表达的对象又往往仅是博客上有限的几个博友,这就使得她的散文祛除了一切可能的“表演性”,而带有了那种三五好友燕居闲坐絮语家常的特点。

在写作散文之前,乔进波更多地是进行诗歌创作,曾经出过两本诗集,她的散文,也明显带有浓郁的诗意。在《青春童话》里,她曾这样叙说自己被文学所吸引的经历:“她钟情于文学是与她的姐姐分不开的。……每当姐姐回来,总给她讲一些大学校园里边的故事,使她领略到小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也很无奈;总给她带一些喜欢的书,像徐志摩、戴望舒、席慕容、舒婷、顾城、纪宇等大诗人的佳作,让她的心扉得以开启,让她的心灵得到浸润。”无疑,在乔进波的散文语言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诗人的影子,她的散文语言既是清新、流畅的,又是柔婉、动人的。虽然主要是以博客为载体进行写作,但乔进波并未袭用一般网文中所惯有的那些套路,也未受到大量网络流行语、网络新词汇的侵染,她所遵循和持守的,仍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某种经典传统,正如彭图所言,乔进波属于这样的一类写作者:“他们心目中的文字是神圣的,他们爱文学更爱惜自己的羽毛,所以他們的博文虽然随心所欲,随意道来,却不会信手涂鸦,下笔行文还是颇有讲究的。”

《时光的种子》一书中的散文,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情感,记游,读书。这三种类型的散文,也大致构成了乔进波丰富的心灵世界。她温柔缱绻,对人对事,皆怀有一种无分对象的同情、理解和善意,比如她谈到自己的一位为人行事不循常路且颇有“小资情调”的朋友时说:“我觉得‘小资这个词,无论是褒是贬,都有一种优雅的味道在里面。她仍天天开着车,边开车边煲电话粥,穿梭于车海,应酬于杯酒,忙碌在写字楼,她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发表着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感慨。……平静的文字,能够流露出她不为人知的细腻的情感。”她并不急于去评判“小资情调”的好坏,或者说,她所看到的,并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她看来,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只要你深入其心灵,就都是可以理解的。又如她写到自己的同乡、著名的诗人张二棍,反复地述说其内心的孤独:“二棍是孤独的,但他的精神世界是相当丰富的,他在用灵魂倾听万物”,她更从张二棍的诗歌里捕捉到了这种孤独:“一个诗人对一些意象的偏爱和反复使用,往往是解开这些诗歌和诗人内心世界的密码。诗人重复采用‘我害怕来表述自己的内心。这种爱恨交加,是怎样的伤痛,怎样的刻骨铭心?诗人因为‘孤独,所以‘害怕,又因为‘害怕而期待有所慰藉。”寥寥数语,将一个孤独诗者的内心世界完整地呈现出来。

从二十世纪的白话散文传统方面来说,我认为,乔进波的散文属于冰心、徐志摩一路,当然,她的诗歌也深受此二人的影响。这一路散文的典型特征,用周作人的话说,是像一个“水晶球”,清澈,剔透,莹润,读起来流利爽口,绝无任何晦涩、粘滞的感觉,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反过来说,如果其中还存在什么欠缺的话,大概也是由此而来。过于清澈流利的文章,虽然读起来顺畅无阻,但读完之后,却不免少了一些长久的回味,这正如吃果冻,一口吞下去,未及细细咀嚼,就已顺着食道滑到了胃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非常希望乔进波以后的散文创作中能够加入一点点“涩味”,或者说,可以百尺竿头再进一步,达到由利返钝、由巧返拙的更高境界,相信以她的聪慧和才华,以她的豁达胸襟和善感心灵,假以时日,这必定是会实现的。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博客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抓依附之巧教好抒情散文
读出抒情散文的“抒情味”
育儿博客
博客相册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
博客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