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贝克的个体化理论

2018-09-10马钰宸

大东方 2018年8期
关键词:个体化贝克现代性

在现代性理论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贝克的个体化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奠定了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基础。本文在阅读《个体化》的基础上,对贝克的个体化理论作出总结和反思。

从《个体化》全书的结构和逻辑来看,全书可分为三个部分,具体结构如下图。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主题——个体化;第二部分具体展开个体化在不同社会议题下的讨论,包括个体化与社会不平等、女性主义、生育问题、人类基因和死亡问题;第三部分通过“自由之子”“和自由之父”讨论并重新解释个体化争论。通过以上三个部分,贝克描绘了有关个体化理论全面完整而详细的整体轮廓。为了对个体化理论的进行全面理解,本文重点从什么是个体化、个体化如何产生、个体化的影响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对贝克的个体化理论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什么是个体化——有关个体化的理解

有关“个体”的理解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重点,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一些精彩的观点。在存在主义思想中,尼采提出“上帝已死”,高举人本主义旗帜,认为现存道德标准的影响力正在下降,人们对上帝的信念不再强烈,对秩序和普世价值存在质疑。在《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讲到,人注定是自由的,人需要自由地为自己做出一系列选择,同时对自己的所做的选择承担全部责任。叔本华提出个体化原理,人生活在痛苦的世界里就像渔夫借助经不起风浪的工具航行在汹涌的大海。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人是自给自足的,可以把握生活。帕森斯则提出制度的个体化。那么,贝克所讨论的个体化又是什么。

贝克书中的个体化概念描述的是“有关社会制度以及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结构性的、社会学的转变”。在对个体化定义的解释中,贝克谈到,“一方面,个体化意味着既有社会形式的解体,比如阶级、社会地位、性别角色、家庭、邻里等范畴的日趋弱化。另一方面,现代社会新的要求、控制和限制被強加给了个体。”个体化代表着人的“标准化人生”变成了“选择性人生”、“自反性人生”或“自主人生”,不再有参照图示和角色模式提供参考,个体必须为自身提供指导方针。同时,个体化并不是“在真空中任意戏耍的行动逻辑”,制度始终贯穿在现代制度当中,对人们的行动施以约束,“透过就业市场、福利国家和制度,人民被缠结在一个由规则、条件和条款组成的网络中”。

在这两个层面的基础之上,贝克进一步对个体化进行分析。第一,个体化把权力和主动性转移到个人手中。传统社会中,上层设计对个体行动的规定往往趋向限制和禁止,而在现代社会,指导方针“倾向于提供服务或激励人们行动”。因此,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先赋性因素对个人的命运和阶层的决定作用,在现代社会中,权力被认为掌握在个人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的强调。“人们必须做点什么,必须积极努力,必须获胜,必须懂得在竞争有限资源时维护自身——不是一次,而是日复一日”,个体需要为自己提供指导方针,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创造自己的人生。第二,个体化把社会风险转化为个人风险。这种“个体化人生”同时也是“风险人生”,“自主的人生可能转眼就变成破裂的人生”,所有的一切被认为只是个人的选择,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负全部责任。第三,这种个体化是一种强迫行为,如萨特所说,“人注定要个体化”。人克制不住要去创造、安排自己的人生,这意味着固定的、命定的人的形象已经终结,人成为了“选择人”,只是种种选择性中的可能的一种选择。在世俗的去常规化中,贝克认为常规和制度具有减负功能,使个体性和抉择变得可能,当这种常规被打破,个体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希望寻找权威,使他们不再受到“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的困扰。答案工厂、指南性文献由此而生,却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内心的焦虑,反而强化了“可能性的暴政”。

在各个议题的讨论中,贝克详细论证了个体化与社会不平等、女性主义、生育率、人类基因和死亡等的关系。

二、怎样形成个体化——个体化的形成和发展

贝克指出现代性是个体化的重要推动力,过去几百年来,人们一直处在现代性之下,一直都在经历着工业化、民主化和现代化。不同的现代性阶段面临着不同的问题,第一现代性的基础是民族——国家社会,有关于阶级、家庭和族群等的既定集体身份认同,面对的是个体化、全球化、低就业和失业以及生态问题,而在第二现代性下人们面对的是微观的变迁,人们在一系列变化中必须重新思考一些基本问题。

本文对于个体化的形成和发展从纵向和横向两部分展开。

纵向来看,“化”意味着过程,而贝克所描述的个体化是是有关社会制度以及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一个结构性的、社会学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并不是现在特有的现象,而是在之前的时期就经历过,比如在文艺复兴中,人们从封建束缚下解放,二十世纪初家庭集合体的松散等。而在20世纪下半叶,个体化进程出现了新的要素和特点,并伴随着范围的不断扩大。贝克认为新增的要素包括个体化进程的民主化和社会的基本条件对个体化的强化。

贝克试图从民主化的角度来思考生活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和个体化变迁,并对政治民主化、与福利国家有关的社会民主化以及文化民主化进行区分。贝克认为个体化与这三者都有关联,但在后福利国家时代,文化民主化观念对个体化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人们信任平等关系,相信对话而非强制权威是达成一致的主要手段,民主得以内在化,成为了日常生活的组织原则。

社会的基本条件具体包括劳动力市场、对流动和培训的需求、劳动立法和社会立法、养老金分配等,贝克认为这些基本条件强化了个体化进程。具体而言,个体化的“马达”是劳动力市场,并与教育、流动与竞争有着密切的关系,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体化的发展。个体化进程是劳动力市场的产物,表现在获得、提供及应用各种工作技能方面。教育在时间、目标导向、内容等方面的发展使得自我发现与反思成为可能。“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教育挖掘出人们的“will”,贝克称之为“可选择的预期”,教育促使人们想象并且去追求个体向上流动,使之与选择相关联。同时,教育为个体提供了一种资格证明,成为个体化的重要前提,使人们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职业机会。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后,个体开始了流动,不在受到传统关系纽带的束缚,通过职业、居住地、雇佣关系、社会地位的流动去创造自己的命运。同时贝克认为在相似的背景之下,人们需要面对不断增长的竞争,以此带来平等的个体化。基于以上方面,个体化得以强化。

横向来看,个体化的过程可以用“脱嵌”和“再嵌入”进行剖析。脱嵌意味着在人们从传统角色和传统束缚下解放出来,具体表现在三方面:第一,在现代性的影响下,家庭结构、居住条件、休闲活动、人口的地域分布等發生了变迁,个体摆脱了基于地位的阶级;第二,妇女不再受限于传统女性角色的束缚,“后家庭”出现;第三,灵活、多元的工作形式出现。经历了以上的解放之后,再嵌入以新的社会整合模式出现。个体在社会阶级去传统化之后必须对自己的身份进行重新定位,个体成为独立的单元出现在社会生活世界,受到传统社会关系的影响减少,更多的依赖于劳动力市场,出现新的束缚和标准化过程。

三、个体化的影响——与个体化相伴而生的议题

第一,从个体价值观来看,个体化的价值体系包含着新的伦理要素。区别于传统价值观对社会和集体性责任的强调,个体化价值观更关注对自己的责任,追求“为自己而活”。“自我文化”逐渐形成,人们关于道德和责任的全新想象正在逐步形成和发展,对责任、自我、婚姻、政治等产生的个体化的理解,并通过自我表演、自由实践与自组织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施。

第二,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来看,个体化进程带来了社会结构上的变化,比如家庭关系、性别角色、劳动力市场、政党、公共生活等。传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贝克提出“僵化的范畴”这一概念,指出人的意识已经发生了改变,而人置身其中的制度和人们实际的行为却没有相应的改变,家庭、阶级、邻里这样的范畴已经变成了僵化的范畴。以阶级为例,贝克认为个体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阶级和地位群体,现在的社会是一种没有阶级的资本主义,以福利国家为支撑的劳动力市场的动力机制已经在资本主义内部瓦解了社会阶级。相对应,阶级与其社会认同剥离,社会阶级认同随之消解,新的社会纽带在私人关系领域和个人生活模式中形成,新的认同已经超越了阶级社会。

第三,在个体化下,不平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有强化的趋势。贝克承认不平等的社会结构非常牢固,群体间的不平等问题没有得到改变,但认为不平等产生的重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物质财富积累丰富的工业区使福利国家得到极大发展,形成个体化的重要动力,个体化进程的发展隐藏于大规模的持续的不平等关系之下。不平等在个体化中被赋予合理化合法化,社会失败被转化成个人失败。同时,面对社会问题时,系统政治长期以来不能满足社会方面的需求,自我政治存在发展空间,个体不仅仅依赖单一解决模式,寻求更广阔的空间,结成政治和社会联盟。

第四,在个体化社会,是什么力量将现代社会统合在一起。文中提出“超验共意”、共同的物质基础和国族意识这三条道路。吉登斯提出“积极信托”概念,认为应建立积极的福利观,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社会投资型国家。

总结与反思

贝克的《个体化》一书对个体化和现代性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独特的分析,奠定了其个体化理论在社会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总的来说,本文认为贝克的个体化理论具有以下建设性贡献。

首先,贝克用自反性描述现代化。传统社会化进程的研究中,学者普遍认为推动现代性发展的因素是外在的,比如工业化是现代性的重要动力,工业化极大的推动社会分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并引发了社会各部分的变迁,社会转型由此发生。而贝克提出自反性现代性,认为现代化动力的自我作用使现第二现代性时代取代了第一现代性时代,现代性所取得的胜利动摇了自身的核心原则,“成为对现代化过程带来的副作用的自觉回应”。

其次,贝克对个体化抱有乐观态度。虽然贝克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风险社会是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个体化和全球化也会引发各种社会问题,但总的来说,贝克还是对个体化持积极看法,认为应该作为研究者应该分散思维,对追求现实可能性而努力。

最后,从社会学的研究取向上,贝克的个体化推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作为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在历史的进程中呈现着不同的研究取向,同时也影响着更具体社会学问题的展开。从时间维度来看,早期现代社会表现出“集体化社会”的特征,社会学的理论预设社会是整体的、结构性的、具有强大的整合机制。社会的整合机制是通过大型集体和组织汇集个人,把个人融入现代社会秩序中,集合体通过技术、制度和文化引导和调节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这种高度组织化的集体中,个人的全部生活基本被纳入集体性的安排,个人产生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在集体生活中定义人生和自我、得到保障并实现生存和发展。对集体化社会的理论回应体现在古典社会学家对“人的社会化”研究中,孔德、涂尔干、韦伯、帕森斯等学者提出自己的议题。比如孔德认为社会学分析有个人的社会存在状态、家庭和社会,社会的单元是家庭而非个人。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指出共同体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传统论述中,阶级观念和阶级政治认为个体和个体化是不存在的,只有克服了个体和个体化,才能重建集体认同,并通过民主政治来代表个体。韦伯认为个体化过程不可能成功,传统和亚文化阻碍着个体化的形成。而在社会生产力和结构急剧变化之后,“集体化社会”影响力衰落,“个体化社会”逐渐呈现,学者们越来越关注个体化议题。在贝克看来,个体已经成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单元,这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总的来说,贝克的《个体化》一书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和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上,个体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在生活上,书中一些精彩观点和论述值得我们自我反思,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对本书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希拉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恩格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2]郭台辉.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D].复旦大学,2006.

[3]李荣荣.从“为自己而活”到“利他个体主义”——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理论中的一种道德可能[J].学海,2014(02):106-111.

[4]李荣山.现代性的变奏与个体化社会的兴起——乌尔里希·贝克“制度化的个体主义”理论述评[J].学海,2012(05):77-82.

作者简介:

马钰宸,女,(1994-),山东省烟台市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2017级社会学硕士研究生。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个体化贝克现代性
复魅与拯救:库切“耶稣三部曲”的现代性危机和后世俗希望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个体化护理在手术室护理质量中的应用研究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个体化护理在感染科中的护理应用
个体化疼痛护理干预在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疼痛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重构现代性
呜嗷,怪兽登陆
迷你贝克街
爱冒险的贝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