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青海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因素分析①

2018-09-10谭泽坤

中国商论 2018年6期
关键词:精准脱贫民族地区影响因素

摘 要: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青海省作为贫困人口数较多的一个省,其脱贫任务的完成是实现全国脱贫目标的重要一步。经过对青海省民族地区一百余位贫困户、干部及致富带头人的实际调查分析,探索了青海省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主要因素。对青海省的扶贫开发工作从增强贫困人民主体意识与创新意识、产业扶贫、旅游扶贫、生态扶贫、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精准性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精准脱贫 民族地区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2(c)-144-03

1 问题的提出

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习总书记于2016年8月对青海省进行考察,观摩生态企业、走访贫困县、慰问贫困村民,并对青海省的干部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其中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对推进青海省脱贫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青海省是生态大省,是全国连片贫困区六盘山贫困区中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多。按照国内专家学者的划分,贫困主要分为环境恶劣型、优质资源短缺型和积弱型三种类型。青海省的贫困为三种类型的叠加,造成了贫困的复杂性、多元性和广泛性,脱贫工作变得尤为艰难。加速推进脱贫工作的进程是民族团结的保障也是生态保护的前提。

当前,对青海省脱贫的研究学者们集中在金融政策的实施,抑或是对扶贫政策的解读[1]。笔者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对青海省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海东和西宁市民族地区一百余位贫困人口、干部及致富带头人进行了重点访谈,深入探究青海省致贫的因素及脱贫的关键难点所在,并基于各地的实际状况提出建议。由此,更能突出结果的真实有效性以及扶贫策略的针对性。

2 青海省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现状

青海省在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发展特色产业脱贫,扶持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发展特色种养、民族手工、乡村旅游与特色文化等优势企业;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和转移就业培训以及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实施异地搬迁脱贫,采取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实施生态保护脱贫,适当增加生态管护岗位,进一步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截至2016年,青海实现6个贫困县摘帽、404个贫困村退出、11.9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3.2%下降到10.3%[2]。据统计,青海省2016年末人口总数为593.46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42万人[3]。

即便如此,全面脱贫难度依然较大,贫困区域与少数民族地区、环境恶劣地区等在地理空间上重叠度大,贫困地区经济贫困、环境贫困、思想贫困等问题相互叠加。进而致使发展起步晚,原有产业规模小、成本高,且扶贫产业品牌效益低,从而导致产品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带头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存在不足,贫困人口资金使用效率低,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收益。此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的政策占草原地区脱贫人口收入比重大,受益人群返贫可能性高。综合各类因素,青海省脱贫工作困难多,脱贫任务异常艰巨。

3 影响青海省民族地区精准脱贫的主要因素

通过对青海省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海东和西宁市民族地区一百余位贫困人口进行访谈,深入了解民族地区精准脱貧的影响因素,以下是依据访谈内容分析的结果。

3.1 思想观念因循守旧难以进行实践、创新

限于青海省民族地区教育水平低、对外交流少,多数贫困人口小农思想残存、思想观念保守。一方面致使资金投向扶贫产业意愿性低,难以从中受惠;另一方面制约自身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与祁连县一供销合作社老板谈话中了解到,祁连县贫困人口多游离于扶贫产业项目之外,扶贫资金自用倾向性更大。当前,贫困人口扶贫资金“只进不出”的现象较为普遍,资金自持虽可以作为生活的保障,但也存在着零收益、负增长的弊端。对市场不甚了解,缺乏市场预测意识以及风险意识,对市场价格及市场的供需量调查不全面,导致其极易受到市场的不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在海西州贫困人口对国家设立的技术培训课程缺乏积极性,对现有状况的接受程度高于对新技术感兴趣程度。其中,年龄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大因素,自身学习接受能力缺乏且对教育没有足够重视。但创新性的缺乏与年龄并不呈现正相关关系,年轻一代因社会环境及思想观念的影响,同样在创新方面缺少发展动力。在调查时发现,年轻人外出学习、打工时对新环境及新的生活习惯感到难以适应或不愿适应。综合来看,思想守旧致使脱贫能力欠缺,从而延缓脱贫进程,增加返贫可能性。

3.2 资金缺乏有效利用难以产生良好收益

调查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国家给予民族地区的补贴优越,但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1)人才的缺乏。主要为战略眼光好且思想意识先进的人较少。贫困人口能力与技术欠缺,很大程度上增加产业项目建立及运营的难度。虽然贫困地区合作社建设力度大,但由于有胆识人才的缺乏致使合作社发挥效用小。在海北州,产业带头人的缺乏导致扶贫产业数量少,贫困人口扶贫款投向渠道选择性低,扶贫资金在使用方面存在很大的空白。(2)自身技术的缺乏。玛多镇的几位被调查者表示,限于自身技术基础,难以满足其民族服装店创立所需的制作工艺及营销能力,创业想法无法付诸实践。海晏县一畜牧产品加工公司老板认为技术的缺乏致使其难以扩大产业规模以及产品深加工。资金缺乏有效利用一方面难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降低贫困人口脱贫信心,削弱脱贫内生动力。

3.3 品牌建立发展困难难以形成品牌效益

品牌是影响产品销量的关键因素之一。青海省民族地区受制于其低发展水平,品牌建立不完善,知名度较低。第一,民族地区企业规模小且分散化明显,无法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难以建设品牌。技术与资金的缺乏导致产品特色不突出、差异化不明显且品种较单一,顾客的购买度以及市场占有率不高。第二,企业管理人员能力的缺乏导致难以扩大研发与生产使得对品牌建设的积极性与重视程度不高,品牌成立及维护的意愿低。第三,品牌建立时间长、困难大。海西一位食品加工厂老板表示品牌注册过程繁琐,小型企业在兼顾生产的同时难以付出更多精力进行品牌注册工作。第四,品牌的宣传费用高。如若想要提高品牌知名度,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作品牌的宣传。小型企业的运作资金难以支撑高昂的品牌宣传费用。第五,政府对于品牌的宣传力度不够,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标准,产品无法向广阔的市场进行推广,顾客的认可度较小。产业内部因素限制及外部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品牌的建立及发展缺失,从而必定会造成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量受限。

3.4 “等、靠、要”思想残留难以完成自主脱贫

2015年11月,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曾批评了某些贫困人口中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和出现的“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现象。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扶贫要扶志”,增强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等、靠、要”思想是影响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因素。个别贫困人口赖于家中贫困代际传递,知识水平低且能力欠缺,贫困状态在心理方面和生活方面的习惯性强,自主脱贫意愿弱,生活来源依赖于贫困补助,形成典型的“等、靠、要”思想。这部分贫困人口宿命观念占其主要思想,缺乏长远打算及人生规划。其一,“等、靠、要”思想引发的思想惰性一方面造成对技术学习的抵触,难以提高自身造血能力;另一方面排斥对扶贫产业的投资,无法从中受惠。其二,“等、靠、要”思想人群盲目担忧脱贫后再返贫现象,以穷为好,严重影响整村的脱贫氛围。

3.5 旅游项目发展单一难以有效利用资源

青海民族地区发展较晚,少数民族文化及宗教文化保留程度高。加之自然风景优美,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项目的扶持对青海省民族地区的脱贫具有重大意义。旅游扶贫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在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没有注意对生态的保护,从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利于长远性发展。第二,人才的缺乏。人才的缺乏致使旅游项目运营困难增多,项目的独特性较低,宣传方式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旅游项目缺乏革新。其一是旅游方式及旅游项目存在单一性的问题,缺少多元化;其二是对民族文化挖潜不够,与其他省份民族地区相比缺少差异化和独特化,从而难以良性运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对旅客的吸引程度不高。第四,旅游项目规模小、分散化经营,区域的聚集化程度较低,无法形成一定的产业链,规模效益较差。

3.6 基础设施建设遗漏难以保证生产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和创业动力的提高。在调查中,果洛州玛多县的几位村民反映村庄中缺少道路、水和电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致使创业想法难以付诸实践。玉树州的一位村干部表示基础设施建设虽已完成但下雨天道路积水状况严重,通行困难。基础设施的建设存在缺漏与不完善性。基础设施建设在做到覆盖面全的同时,也要对已完成的基础设施进行进一步完善,不断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7 网络建设发展缓慢难以跟随时代进步

湟中县以及共和县的一部分被调查者表示村中的网络建设正在进行,网络覆盖不完全。从一个层面来说,网络建设不健全以及网络技术培训缺乏,致使贫困人口对网络了解程度低错失网络销售发展机会。从另一层面来说,低品牌建设率及品牌知名度制约了产品在网络上的销量,难以通过电商的方式大幅度的提高产量、增加收益。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建设不全面也会制约贫困人口大数据平台的建立,对脱贫现状掌握程度不足,政策的针对性不强。

4 推进青海省精准脱贫的建议

4.1 加强宣传与教育,培育贫困户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

(1)政府要运用各类渠道做好宣传工作。主要涉及扶贫政策、扶贫产业以及扶贫工作的宣传。首先,加大对扶贫政策的宣传,使贫困人口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让脱贫更具目标性。其次,通过对扶贫产业及扶贫工作的宣传让贫困人口真正参与到扶贫进程中来,增强贫困人口在脱贫工作中的主体意识。

(2)要加强教育的建设。一要完善素质教育建设和大学生补助。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和“因学致贫”现象的发生。二要开展技术能力培训。除工作技术培训外,可以采用行业内成功者或致富带头人开展讲座的形式,激励参与者主动参加技术培训,激发创新意识。

4.2 加强脱贫产业建设,增强产业帮扶力度

(1)加强对人才的培训。课程培训除达到提高致富带头人组织管理能力与个人技术水平外,还要加强其责任意识培养,着力提高其带头致富的责任心。知识学习的同时,组织参观与其创立产业项目相关的成功企业。并在企业中短暂实习,在实践中掌握技巧、提升能力。以此增强其产业项目的收益水平,避免发生因致富带头人决策的失误而产生的返贫现象。

(2)加强品牌的建设。首先,政府对于品牌的成立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简化办理程序及时间,完善品牌管理机制。建立统一的质量标准,保证特色产品的质量,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其次,政府应自主帮助省内的龙头企业和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进行宣传与推广。通过产品的使用、企业家介绍、网络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品牌的宣传。最后,小规模产业以地区为单位统一建立品牌,共同出资宣传。在减少成本的同时通过彼此制约提高产品的质量,扩大销量。

4.3 加强旅游项目建设,充分结合当地文化

第一,政府应加大旅游商品开发,并做好管理工作,发展青海地方特色的旅游产业。 周边村民在政府的引导下,遵守绿色发展、生态发展的理念,鼓励开办农家乐形式的产业,促进旅游业的绿色、快速发展。第二,旅游项目的开发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完善民俗文化保护机制。一方面是对丰富的民族文化的推广,另一方面以独特的民族文化为项目特色可增加吸引力,提高旅客数量。第三,加强人才的培育与引入,创新旅游方式与宣传方式,突出当地的旅游特色。开展旅游产业的规模化建设,充分挖掘景区各小型旅游产业之间的协同作用。第四,由于青海旅游的季节性非常强,在旅游淡季政府应对贫困人口进行工艺品制作技能培训,且产品的设计要以当地特色民族文化為依托。

4.4 加强生态保护机制,建设绿色生态产业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4]。在生态保护的重点地区,面向贫困农牧户适当增加生态管护岗位,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必然会使得一部分劳动力得到解放。因此,草原地区奖励政策建设的同时要伴随着生态畜牧产业的建设。第一,建立合作社进行集约化生态养殖,避免禁牧区私自放牧现象。第二,建立生态养殖相关附属产业,如优良饲料的生产以及生态畜牧产品加工等。生产废物进行统一处理,无污染排放。补助金持有者在资金入股的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并将分红与其工作绩效相挂钩。此外,产业的建设可向无补贴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收入来源问题。

4.5 着力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基础条件

加快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包括道路完善、水电站的建设、医疗设施水平提高、教育资源覆盖面扩大等。对于基础设施难以建设的地区,采取异地搬迁的方式,解决因地理位置而造成的基础设施无法建设的问题。已完成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反馈,其一是要着力避免基础设施建设的“豆腐渣工程”和“面子工程”,其二是要不断对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此外,也要加强环境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生活环境。

4.6 加强互联网的建设,用网络带动致富

完善互联网的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网络的普及率。开展网络技术培训与贫困村电商人才培训。培训内容具体化、基础化,根据贫困人口的知识水平合理地制定培训的内容,使培训内容的可理解性与可接受性更强。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扶贫建设中,建设大数据贫困人口信息平台,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一个月至两个月)对贫困人口的数据进行更新。利用大数据分析实时贫困人口现状及脱贫要点所在,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扶贫政策,提升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 结语

影响青海省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因素不仅包括产业建设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基础设施、思想观念以及自身技术等方面的限制。青海省的扶贫工作要更加看重贫困人口“智”与“志”的培育;特色产业与旅游业齐发展,经济与生态共建设,思想与技术同进步,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精准扶贫政策给青海省的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带给人民实在的利益,但扶贫的工作还在继续,政府与社会各方要共同努力,为早日达成2019年全面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早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团结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常洪昌.青海藏区精准扶贫探析[J].青海金融,2017(01).

[2] 央广网.2016年青海11.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EB/OL].http:// news.cnwest.com/content/2017-11/06/content_15484490. htm,2017-11-06.

[3] 国家统计局综合处.青海省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青海统计信息网,2017-02-28.

[4] 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護自然 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J].中国集体经济,2016(23).

①基金项目:青海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海民族地区农村精准脱贫的内生动力与退出机制研究(16011)。

作者简介:谭泽坤(1997-),女,山东省淄博人,青海大学本科生,工商管理专业。

猜你喜欢

精准脱贫民族地区影响因素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精准脱贫”要注重“三个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