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东京梦华录》看北宋都城的商业文化

2018-09-10王雪艳

中国商论 2018年8期
关键词:北宋

王雪艳

摘 要:《东京梦华录》是记述北宋东京社会生活的代表作。其中有大量都市商业活动的记载,商业气息浓郁,是了解北宋商业生活的重要史料。文章以商业文化为研究视野,对《东京梦华录》涉及商业状况的内容进行梳理和探讨。

关键词:《东京梦华录》 北宋 商业文化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3(b)-178-03

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商业氛围浓厚。经济的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都市题材著作的代表作。其《序》言“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就是对东京商业繁盛的总括。全书更对当时商业发展,市场繁盛的景况有大量篇幅的描述。

1 商人队伍

宋代确立了“农商并重”的国策,经商之风盛行。活跃在《东京梦华录》笔下的商人有行商有坐贾,或为大商人或是小商贩,他们来自于社会各阶层。以《相国寺内万姓交易》为例,“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之类”,“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从这些记述可以看出宋代的商人队伍除了一般市民、百姓,还包括佛门净地的僧人、尼姑,孟家道院的王道人来靠近佛殿处卖蜜饯,尼姑们也走出庵堂,卖刺绣、头饰、丝带之类。还有一些官员也热衷经商,他们在卸任时将各地的特产物品运回京师转手贸易。

2 商业分工

宋代商业包括的行业众多,有果行、姜行、纱行、酒店等,难以计数。行业的分工趋于成熟,如药行既有综合性药铺又有专售小孩药物的“李生菜小儿药铺”、专售咽喉类药物的“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铺”。饮食店分食店、酒楼、饼店、茶坊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此外不能遍数,其余皆谓之脚店”(《酒楼》),酒店又分为正店和脚店,正店指有档次的大酒店,脚店则指那些小零卖的酒店。

3 商业经营的时间和空间

宋代经济的繁荣得益于经营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3.1 经营空间

宋代之前,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相当规整。坊(居住区)与市(商业区)是分离的,各自有篱笆、墙垣等包围,形成封闭的空间。市和坊的严格界限使商业活动局限在特定的区域内,而且开闭市都有严格的规定。宋代打破了“坊市制”,市不再限制于某一固定地域且不再是封闭的空间,而是散布于全城各处,大街小巷,店铺鳞次栉比,形成坊市合一的城市面貌。《东京梦华录》里的记述就是最好证明:“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街南皆店铺”(《宣徳楼前省府宫宇》)。“其后街或闲空处,团转盖局屋,向背聚居,谓之‘院子’,皆小民居止”(《诸色杂卖》)。

店铺遍设,大街小巷、桥门市井,都成了商品交易的地方。《东角楼街巷》篇载“南通一巷,谓之界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从这一描述中足以见出当时交易地的规模、气势和交易数额之大。

市场的开放和经商之风的盛行使寺院也变成了进行商品交换,发财致富的集市。“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相国寺内万姓交易》极其详尽地描述了大相国寺作为定期集市,各色人等售卖各种物件的繁华景象。

“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宣徳楼前省府宫宇》),不仅御街两旁,就连军营附近、官府前后、皇宫周围等禁卫森严的地方在孟元老的笔下也弥漫着浓郁的商业气息。《大内》篇描述了皇宫内的买卖“……内诸司兵士、祗候宣唤,及宫禁买卖进贡,皆由此入,唯此浩穰。诸司人自卖饮食珍奇之物,市井之间未有也”。“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盖禁中买卖在此。”因地方特殊,原本普通的商品变得身价倍增,“凡饮食时新花果、鱼虾鳖蟹、鹑兔脯腊,金玉珍玩衣着,无非天下之奇。……其岁时果瓜蔬茹新上,市并茄瓠之类新出,每对可直三五十千,诸閤分争以贵价取之。”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文化娱乐的需求催生了大量休闲娱乐场所——瓦子勾栏。《东角楼街巷》描述了东京城内最繁华的桑家瓦子的盛况,“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勾栏歌院规模宏大,说书唱曲,热闹非凡。“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瓦舍之间,各类商贩穿梭叫卖。市民文化娱乐的需要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也促进了市民的消费和商业的繁荣。

3.2 经营时间

坊市制的解体使得“市”摆脱了地域限制。城市另一制度“夜禁制”的逐步取消使“市”的启闭时间也得到最大的自由。宋代以前,城市有严格的宵禁制度。宋太祖时曾下令“令京城夜漏,未及三鼓不得禁止行人”,夜禁时间大大缩短。并进一步“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以来,不得禁止”,促成了夜市的出现。

从《东京梦华录》的记载来看,当时城市市集繁华,交易活跃。夜市未了,早市开场,从早至晚街市熙熙攘攘。“每日交五更,诸寺院行者打铁牌子或木鱼循门报晓,……诸趍朝入市之人,闻此而起。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天晓诸人入市》),五更时分,有行者打着铁牌子或敲着木鱼,沿街高声报晓,各店铺主或饮食摊贩便闻声而动开始一天的忙碌。书中还出现了宋代早市中比较特殊的一种“鬼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潘楼东街巷》)。之所以称为“鬼市”大约与其开闭市的时段有关,于五更灯火闪烁中开市天亮即散去。东京市民夜生活的丰富,夜市的繁华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至三更,方有提瓶卖茶者”“街心市井,至夜尤盛”(《朱雀門外街巷》)“夜市比州桥又盛百倍,车马阗拥,不可驻足”(《马行街北诸医铺》)。“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骈阗如此”(《酒楼》)、“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寻常四梢远静去处,夜市亦有燋酸豏、猪胰……香糖果子之类。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马行街铺席》)。不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不论是“要闹去处”还是“四梢远静去处”都有夜市通宵营业。

从《东角楼街巷》的一段记载中,后人还可以了解到当时市场交易非常有规律。“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平明,羊头、肚肺……蛤蜊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上市,买卖零碎作料。饭后饮食上市,如酥蜜食……香糖果子、蜜煎雕花之类。向晩,卖河娄头面、冠梳、额抹、珍玩、动使之类”,从早至晚集市上各有买卖,商品种类繁多,秩序井然。

4 商业经营方式

北宋时期商人的经营方式非常灵活。遍布于大街小巷的各色店铺,茶肆、酒楼,有固定的营业场所和营业时间,散布于街头巷尾的各类流动商业,或挑或推上门叫卖或是沿街叫卖,如“每日如宅舍宫院前,则有就门卖羊肉头肚、腰子……动使铜铁器、衣箱、磁器之类”。(《诸色杂卖》)“卖生鱼则用浅抱桶,以柳叶间串,清水中浸,或循街出卖”(《鱼行》)。“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才明即卖穄米饭,巡门叫卖”(《中元节》)。

5 商业宣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北宋的商人们已懂得广告宣传的作用,想尽办法招徕客源。

5.1 广告招幌

招幌是招牌与幌子的通称,是工商业者用以广告宣传的最常见形式。《东京梦华录》里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店铺名。很多店铺多以姓氏冠名,并将经营内容写入招牌,如“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宣徳楼前省府宫宇》),“桥西贾家瓠羹,孙好手馒头,保康门潘家黄耆圆”(《大内前州桥东街巷》)。有的店铺则以商家的身份、家世命名,如药铺名“石鱼儿班防御”,行医者姓班,因祖上有任职防御使者,故因此命名。有的商家世代经营,服务质量高,品质有保障,其招牌遂成为广为人知的老字号。

幌子又名“望子”,是古时店铺用布缀于竿头,悬在店门口用来招引顾客的布招。最常見的就是“酒旗”或“酒帘”。《中秋》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花头画竿,醉仙锦旆”,酒家门前插有彩绘装饰的旗杆,上面挂着画有醉仙李白的旗帜。“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等到酒卖完时便将酒旗摘下。酒旗既是一个宣传、推销的商业标志,也能起到对顾客进行提醒、暗示的作用。

5.2 店面装潢和装饰

将店面修建得宏伟独特,店内店外装饰得富丽堂皇是宋代商家进行广告宣传的又一方式。从书中大量记载可以看出“彩楼欢门”是宋代店铺最流行的户外装修样式,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特色。“凡京师酒店门首,皆缚彩楼欢门”,九桥门街市的酒店“彩楼相对,绣旆相招,掩翳天日”(《酒楼》),“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中秋》),“又有瓠羹店,门前以枋木及花样沓结缚如山棚……近里门面窗户,皆朱绿装饰,谓之‘欢门’”(《食店》)。彩楼欢门即在商铺门口搭建类似楼状的棚架,然后用艳丽的彩纸、布帛、金箔等材料绑缚、捆扎。根据时节,店家还会做因时制宜的创新,比如用菊花扎缚成门户,“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重阳》)。门面固然重要,内里的装饰也不能忽略。“巷口宋家生药铺,铺中两壁皆李成所画山水”(《寺东门街巷》),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宋代,店内悬挂张贴名人字画也是一种时尚,既彰显店主的文化品位,又迎合了消费者追慕风雅的心理。《酒楼》一篇中极尽铺陈之能事,写京城中规模较大的酒楼,用美轮美奂的灯光效果吸引顾客,“南北天井两廊皆小閤子,向晩灯烛荧煌,上下相照”“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元夜则每一瓦陇中,皆置莲灯一盏”。

5.3 歌叫吟唱

响彻街头巷尾的各种富有节奏感和特点的吟唱和叫卖是最直接的广告形式。“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天晓诸人入市》),“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驾回仪卫》)。

6 商业管理

随着商业意识的增强,北宋的各行各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业规矩并注重经营管理。《民俗》篇言“凡百所卖饮食之人,装鲜净盘合器皿,车檐动使,奇巧可爱,食味和羹,不敢草略。稍似懈怠,众所不容”,体现和强调了饮食业对食品卫生和食品质量的要求。此外,各行各业开始注重着装,“其卖药卖卦,皆具冠带。……其士农工商,诸行百户,衣装各有本色,不敢越外。谓如香铺裹香人,即顶帽披背;质库掌事,即着皂衫角带、不顶帽之类。街市行人,便认得是何色目”,这是希望通过着装体现行业特色,强化同行业者的身份认同感,并塑造好的行业形象。《食店》篇详细描述了饮食店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和对店员的严格管理。“每店各有厅院东西廊,称呼坐次。客坐,则一人执筋纸,遍问坐客。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臕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行菜得之,近局次立,从头唱念,报与局内。当局者谓之‘铛头’,又曰‘着案’。讫,须臾,行菜者左手杈三椀,右臂自手至肩,驮叠约二十碗,散下尽合各人呼索,不容差错。一有差错,坐客白之主人,必加叱骂,或罚工价,甚者逐之”。店内人员从堂倌到掌勺厨师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从招呼安排座位、拿菜单点菜、报菜名、做菜、上菜,一切工作要求井井有条,不容许出错,出错则有相应的惩罚制度。

参考文献

[1]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姜汉椿,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8.

[2] 钟坤,王达.从宋代文学看两宋商品经济的繁荣[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6).

[3] 王伟超.从城市商业生活观宋代商品经济发展[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26(4).

[4] 刘营.宋代行会初探[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5,15(1).

[5] 李经威.宋代商业中的广告世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4(4).

[6] 张倩.宋代商业文化的盛景及其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 2014(6).

[7] 罗吉义.宋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业政策[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8(5).

[8] 方如金.宋代都城的商业和经商风气的盛行[J].山东社会科学, 2006(5).

[9] 游彪.略论宋代寺院、僧尼经营的商业和高利贷[J].河北学刊, 1990(6).

[10] 潘蓉.宋代“坊市合一”制度与工商业行会经济组织[J].兰台世界,2013(27).

猜你喜欢

北宋
苏轼《李白仙诗卷》风格探析
从服饰表现的视角再议《韩熙载夜宴图》的成画年代
隋唐至北宋时期河洛地区与周边区域的文化交流
北宋院体花鸟画的革新和演变
从任职蜀地官员看北宋巴蜀地区的士风
浅议北宋军队回图贸易
威县出土《新宗城县三清殿记》刻石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