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策略设计与教学实践

2018-09-07金丽平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阶思维能力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

金丽平

[摘 要]高阶思维能力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体现了知识时代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无论是从短期的中考目标还是从长远性发展来看,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知识体系的思维导图模式建构、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递进式作业的设计等实现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与社会;高阶思维能力;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72002

高阶思维是指在低阶思维(如回忆、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产生的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如分析、评价和创造)。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进行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有利于适应时代需求。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人类自身的学习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的能力通常是从已有的经验中获取知识,而人类除了会从经验中学习之外,还会发明创造。换言之就是机器有的是“智能”,人拥有的是机器无法取代的“智慧”。其二,有利于适应升学考试。近年来历史与社会科目的中考试题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新”与“活”两大特征。所谓“新”就是选材新,试题往往以最新的重大时政、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所谓“活”就是越来越多的试题需要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知识的迁移,不再是简单的回忆、理解和应用。也就是更多的考试题目需要学生在低阶思维的基础上再进行分析、评价甚至是创造。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课中对学生进行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呢?这就需要设计有效的策略。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了如下的设计与实践。

一、引入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结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的,原来的知识和经验会对新的知识产生影响。因此,想要提高学生的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必须要让学生有一个坚实的知识基础。

如2016年杭州市中考第32题的第(2)小题: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问:材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哪一主张?这一主张促成的结果是什么?

对这道题第二问的回答中,有超一半的学生回答的是“促成的结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而我们平时的复习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够回答出“西安事变的最大影响是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为何在题目的材料和问法发生改变之后,学生的思维会发生混亂?笔者认为,是因为学生的认知中缺乏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

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引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结构的构建。如上题所呈现出的知识结构可以做成图1的思维导图。

通过引入图1这样的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掌握建构知识结构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在对已有知识清晰认知的基础之上,可以实现思维的再创造,从而产生更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即高阶思维能力。

二、坚守“点——类——点”,强化新旧联系

“点——类——点”是指从一个或几个知识为出发点,归纳出一个共同的规律,然后又用这个规律具体地解决每一个问题。而“新旧联系”是指新情境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七年级上册《稻作文化的印记》一课介绍了湄公河平原适合种植水稻的自然环境——水量充足,热量充沛。那么,无论情境怎么变,地点怎么变,只要符合“水分充足,热量充沛”的自然条件,就可以联想到水稻种植,而不仅仅局限于湄公河平原。近年来,中考很多题目考查的知识往往是学生熟悉的,但是情境却是全新的,如果学生不能建立新情境和旧知识间的联系,那么只会被新情境这只“纸老虎”给吓倒。

如2016年衢州历史与社会中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题:

如上图所示,当河流①下游因降水导致河水暴涨时,其他三条河流的水量变化情况是( )

A.河流②水量减少 B.河流③④水量减少

C.河流④水量暴涨 D.河流②④水量不变

如果这道题目换成是当冬季的时候,②③④这三条河流的水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气候的知识,能从这个角度考虑到②为热带沙漠气候,③长江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④密西西比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所以正确答案是B。但是这道题的正确率却很低,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有了前面“当河流①下游因降水导致河水暴涨时”这么一个新的情境,学生就不能建立起这道题目和气候之间的联系了,或者一味地认为降雨就是夏季,不能建立起和地中海气候之间的联系,最终导致答题错误。

三、精简作业布置,促成思维递进

作业布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思维,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但是重复的题海战术却只能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更是注重效率和学生思维的培养。那么什么样的作业才能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呢?

以下图为材料,所布置的问题为例:

第一题组:

①写出A城市的名称,并判断其属于我国哪一地理分区。

②列举历史上中央政府对该地区实施管理的措施三则。

③杭州和拉萨位于同纬度带,请列举两地生产生活方式各一例。

第二题组:

①杭州、乌鲁木齐、拉萨和北京是我国的重要城市,他们分别位于我国的哪个地理区域?

②四个城市中任选两个城市,比较它们的人文环境差异,并说明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③乌鲁木齐被誉为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请谈谈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显而易见,两个题组中,第一组始终停留在回忆、理解和应用的低阶思维阶段,而第二组由回忆、运用上升到了创造的高阶思维阶段。同一个材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出题方式。如果平时布置作业时教师都能够注重每道题的梯度,遵循递进式的出题方式,那么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下,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便会应运而生。

综上所述,通过实践笔者认为要做好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就要转变思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教师比以往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如课前的准备、课堂的设计、作业的布置等都不能按照以往的老套路。在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可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尝试着设计课堂和作业,尝试着给书本知识“找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 参 考 文 献 ]

[1]张丽荣.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7(6).

[2]于喜梅.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

[3]王兴红.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综合版),2016(6).

[4]李茹.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J].新课程(中学),2015(2).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高阶思维能力历史与社会教学实践
搭建智慧“脚手架”,提升“高阶思维力”
促进《中国地理》课程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基于实验探究教学,培育高阶思维能力
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如何通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综合课提高学生大局意识
论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