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驱动效应测度分析

2018-09-05翟仁祥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经济总量沿海地区陆海

翟仁祥

(1.淮海工学院商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2.淮海工学院海洋经济与文化学科平台,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产业、发展海洋经济,是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由2001年的9518.4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0507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8.68%上升到9.5%。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沿海地区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加快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建成现代海洋经济体系,促进海洋资源市场化配置以及海洋劳动、海洋资本和海洋科技等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提升海洋经济结构和层次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从海洋产业角度而言,海洋生产要素投入贡献测算研究主要侧重于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主要海洋产业方面[1-4]。从测度方言而言,海洋生产要素投入贡献测算方法主要侧重于建立C-D生产函数、索罗增长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5-6],或基于资源与环境损耗指数采用面板数据分析[7],或引入空间邻近相互作用因素[8],或引入随机最优控制模型和跳扩散过程分析海洋经济增长过程中的海洋资源存量的影响[9]。卢秀容采用传统Malmquist指数测算认为海洋渔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推动海洋水产规模扩大[10],而采用三阶段Malmquist指数发现容易高估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由于海洋经济技术进步指数下降导致海洋全要素生产率呈下降趋势[11]。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主要有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海洋制度等。已有研究表明资本、劳动、科技等海洋生产要素投入贡献率在海洋产业间差异较小,海洋产业内差异明显[12],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是海洋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从贡献率相对大小而言,海洋科技要素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相对最小,而海洋资本和海洋劳动要素相对较大[8],而海洋创新要素也是海洋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因素[13]。因此,提高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报酬率是促进海洋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表明海洋要素投入型发展模式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仍是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从国外海洋经济强国发展实践而言,海洋政策对海洋经济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海洋政策导向型发展模式,这就需要继续加大海洋科技研发投入,不断发挥海洋要素和创新要素双轮驱动效应,从而加快中国海洋经济强国建设。

本文侧重于运用全分解指数模型LMDI方法测度海洋经济增长主要要素海洋资本、海洋劳动和海洋科技的海洋经济驱动效应并进行相应的机理分析,从而有利于促进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加快海洋经济强国建设步伐和进程。

2 研究模型和数据说明

2.1 模型构建

传统指数分解模型中,无论是以基期或报告期为同度量因素的Laspeyres指数或Paasche指数,均存在不可消除的非零误差,剩余误差项要么被忽略,或被认为是交互效应[14]。而全分解指数模型基于“共同创造”和“均匀分布”原则[15],基于Divisia指数分解方法,采用基期为权重的LMDI-I或报告期为权重的LMDI-II指数分解模型,其乘法公式和加法公式都满足因子逆转检验[16-17],是完全分解,可以确保剩余误差效应ΔVrsd为0或Drsd为1,从而提高指数分解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拉氏指数是使用基于基期值作为权重的百分比变化,而Divisia指数是使用基于总量值在各主成分载荷作为权重的对数增长率加权和。换言之,前者是基于百分比变化,后者是基于对数变化)。借鉴Yoichi Kaya恒等式[18],建立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强度、人均海洋资本、海洋资本产出之间关联效应联系,测度模型为:

(1)

其中,GOP表示中国海洋经济生产总值,GOPi、GDPi、MLi、MKi和MSTFi分别表示第i个沿海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海洋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海洋就业投入和海洋资本投入、海洋科技经费投入,i=1,2,,11(鉴于历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和《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数据及其可获得性,本文分析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指标GDPi、GOPi/GDPi、MLi/GOPi、MKi/MLi、GOPi/MKi、MSTFi/GOPi分别表示经济总量规模(总量指数GDPi)、陆海统筹发展强度(陆海统筹指数IMDIi)、单位产出劳动投入(海洋劳动效率指数MLEIi)、单位劳动资本投入(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指数MCOCIi)、单位资本海洋产出(海洋资本产出指数MCOIi)、海洋科技创新(海洋科技创新指数MSTIi)。

指数分解模型过程。采用LMDI模型,定义基期、报告期分别用0、T表示。从基期0到报告期T的海洋生产总值的年度变化值称为海洋经济总量规模效应ΔGOPtot或DGOPtot(前者是加法分解,后者是乘法分解,以下同)主要由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效应ΔVGDP或DGDP、陆海统筹发展效应ΔVIMDI或DIMDI、海洋劳动效率效应ΔMLEI或DMLEI、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效应ΔMCOCI或DMCOCI和海洋资本产出效应ΔMCOI或DMCOI、海洋科技创新效应ΔMSTI或DMSTI六个主要效应以及剩余误差效应ΔVrsd或Drsd组成,即:

加法公式:ΔGOPtot=GOPT-GOP0=ΔVGDP+ΔVIMDI+ΔMLEI+ΔMCOCI+ΔMCOI+ΔMSTI+ΔVrsd

其中:

DMLEI·DMCOCI·DMCOI·DMSTII·Drsd

其中:

特别地,L(GOPT,GOP0)=

上述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海洋资本产出和海洋科技创新五个主要效应值(为了表述方便,五个指标名称暂用X统一指代),若ΔVX为正值或DX大于1,表示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海洋资本产出和海洋科技创新的变化(增加量或增长率)促进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增加,称为增量效应;反之,若ΔVX负值或DX为小于1,称为减量效应。

2.2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本文以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和主要海洋投入要素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选取2009—2016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由于部分年份和指标数据局限于可获得性,本文对此部分数据进行有效内插值估算。

3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驱动要素分解及效应分析

3.1 总量效应分析

根据LMDI-I全分解模型,对2009—2016年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变化进行效应分解(见表1)。基于LMDI全分解模型将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分解成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总量指数GDPi)、陆海统筹发展强度(陆海统筹指数IMDIi)、单位产出劳动投入(海洋劳动效率指数MLEIi)、单位劳动资本投入(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指数MCOCIi)、单位资本海洋产出(海洋资本产出指数MCOIi)、海洋科技创新(MSTIi)六个部分。无论是从乘法公式还是加法公式,LMDI-I分解结果显示: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海洋科技创新四个指标基本上(个别年份除外)表现为增量效应,即对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起到一定程度的拉动作用,而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产出基本上(个别年份除外)表现为减量效应,上述两种效应的共同效应对全国海洋经济增长起到了增量作用。

从各种效应变异系数的绝对值来看(乘法公式结果),影响全国海洋经济增长变化的驱动因素按照从大到小排序为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科技创新、海洋资本产出、海洋劳动效率。六种驱动效应叠加促使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发生,并且六种驱动效应的相对变化使叠加后的海洋经济总量规模呈现一定的波动趋势。中国海洋经济总量规模指数在2013年前处于递减,2013年以后处于平稳缓增状态。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导致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推动全球海洋产业发展深刻变革,中国海洋经济增长处于海洋经济发展新常态且深度转型过程中,仍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趋势的影响。中国海洋经济对外开放不断拓展,决定了海洋经济对国际经济形势的波动具有一定敏感性,进而导致2009年以来海洋经济总量规模指数处于L型平稳缓增态势。随着海洋旅游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以及海水利用业等重点海洋产业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海洋经济总量将获得较快增长。

表1 2009—2016年海洋生产总值LMDI-I分解结果

续表1

注:标记b表示完美分解,即消除误差。

3.2 增量效应分析

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指数、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指数、陆海统筹发展指数和海洋科技创新指数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呈现增量效应。其中:增量效应中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指数从2009年以来总体上处于递减状态,但是从绝对值而言,除了2013—2014年处于均值水平以下且为负值,其他年度间的增量均为正值且高于增量平均值,表明海洋单位劳动资本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是正向贡献效应,只是正向效应的绝对值和相对值处于递减态势。海洋经济增长物资要素主要有海洋劳动和海洋资本的投入量,海洋资本价值构成表现为海洋资本价值与海洋劳动力价值的比例关系。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工程建筑业等主要海洋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约占80%,而海洋化工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电力业、海水利用业等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的就业人数比例约占10%,相对而言,前者属于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后者属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导致沿海地区具有较低的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指数。随着海洋科技进步,海洋单位劳动投入与海洋资本投入的比例关系在不同海洋产业部门中存在高低不同变化趋势。特别是现代全球海洋经济不断提高海洋产业技术含量,向海洋科技密集型、海洋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不管是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业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还是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海洋旅游业等传统海洋产业,都在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全球竞争力。因此总体而言,全国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本价值构成趋于提高。

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指数从2009年以来,从绝对值而言,年度间的增量均为正值,表明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是正向贡献效应,只是正向效应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总体上处于递减态势。陆海统筹发展指数从2009年以来,除了2010—2013年低于均值水平或为负值,2013年起年度间的增量均为正值且高于均值水平,表明陆海统筹发展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是正向贡献效应,且正向效应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总体上处于递增态势。海洋科技创新指数从2009年以来,从绝对值而言,年度间的增量均为正值,表明海洋科技创新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是正向贡献效应,只是正向效应的绝对值和相对值总体上在1.01~1.03区间较为平稳状态,表明海洋科技创新是个长期渐变提高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得益于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而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绩,2008年金融危机的持续深度影响促使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导致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率稍微降低。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战略深入实施,沿海地区的陆海统筹发展已见成效。2016年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为19.46万元/人,远高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9.59万元/人的平均水平。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相对效率比较分析表明,2009年以来海洋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增而陆域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态势,表明陆海统筹发展进入一个相对提升状态,以临海经济和海洋主导产业为支撑的沿海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随着国家海洋功能区划颁布,海陆经济联系层次和规模显著提升,沿海地区作为人口、生产要素、产业、城市的集聚区域,提高陆海联系的“桥梁”“平台”和“载体”的功能和作用,促进了陆海一体化发展。因此,未来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陆海统筹发展的质量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提高海洋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3.3 减量效应分析

海洋劳动效率指数、海洋资本产出指数对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呈现减量效应。其中:海洋劳动效率指数除了个别年度变化是正值效应外,其他年度变化呈现负值效应,但是其变化趋势是递增,也就是说,单位海洋生产总值所需要的涉海劳动就业人数是逐步提高的。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涉海就业人员的增长,2009年、2016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分别为3270万人、3624万人,年均创造就业岗位近51万个,涉海劳动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分别为4.21%、4.65%。随着海洋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海洋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显著发生变化,以海洋渔业为主的海洋第一产业劳动力随着海洋渔业产品结构的升级而趋于递减;而以临海重化工、海洋船舶、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等海洋制造业为主的海洋第二产业将吸纳更多中高级技术水平的科技型海洋劳动力;以滨海旅游、海洋交通运输等海洋第三产业就业弹性较高,吸收劳动力就业能力较强。因此,涉海就业人数将持续稳步提高伴随着具有较强吸收劳动就业的海洋第二和第三产业提升,进而提高海洋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比重。

海洋资本产出指数变化趋势是U型曲线,即2009—2013递减、2013年以后递增,表明单位海洋资本的产出趋于提高,说明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海洋资本对海洋产出的贡献将逐步提高。海洋资本产出是海洋经济系统投入单位资本获得的净产出,较高的海洋资本产出意味着可以用较少的海洋资本获得相对多的海洋产出。海洋资本从测度角度而言是当年以投资形式形成的海洋资本增量加上当年以前的海洋资本存量,体现了沿海经济系统运用海洋资本进行生产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因此海洋资本存量规模、海洋资本形成速度以及海洋资本利用技术效率是影响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沿海经济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海洋科技水平起着节约海洋资本的作用。因此,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本产出从2013年开始处于递增状态,说明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系统生产技术水平处于提升过程,海洋资本对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4 各种变异效应分析

从各种效应的变异系数绝对值而言,海洋科技创新效应和陆海统筹发展效应的变异系数绝对值最小,说明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创新和陆海统筹发展态势相对平稳,从而对海洋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比较稳定。特别是海洋科技创新作为与海洋相关的技术经济创新活动,以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是一个长期过程,有赖于海洋科技创新资源、海洋科技要素和海洋科技创新环境的持续增进和改善。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和海洋资本产出的变异系数绝对值居于中等水平,说明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和海洋资本产出效应具有一定的反复性。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异系数最大,说明海洋劳动和海洋资本投入对海洋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着非常大的波动性。主要原因是因为2008年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度影响以及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沿海地区涉海劳动就业呈现波动性,不少工厂停工,包括涉海产业的劳动力在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表现为沿海地区陆域产业和海洋产业呈现出劳动力流出和流入态势。与此同时,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海洋产业的劳动吸纳能力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影响,特别是具有较高涉海就业比例的天津、上海、海南、福建,中等涉海就业比例的山东、浙江、广东以及具有较低涉海就业比例的河北、广西、江苏自身经济波动的影响导致海洋劳动就业规模及就业行业结构的波动性变化,进而导致海洋经济重心与就业重心呈现空间不匹配性,具有较低海洋经济贡献率的广西、河北、江苏,具有中等海洋经济贡献率的山东、广东、浙江、辽宁以及具有较高海洋经济贡献率的天津、上海、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区,通过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提高涉海劳动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升级。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1 结论

基于Yoichi Kaya恒等式和LMDI-I方法构建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出变化的全分解模型,揭示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产出变化的内在要素及其驱动效应,得到如下结论:海洋经济产出变化是由经济总量规模效应、陆海统筹发展效应、单位产出劳动投入效应、单位劳动资本投入效应和单位资本海洋产出效应五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总量规模和单位劳动资本投入为正向驱动力,也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2009—2016年平均贡献度分别为0.887、0.771,单位产出劳动投入和单位资本海洋产出为负向驱动力,2009—2016年平均贡献度分别为-0.584、-0.187。陆海统筹发展为中等强度的正向驱动力,2009—2016年平均贡献度为0.113。

4.2 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质量和竞争力。随着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总量规模有所扩大,并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但海洋经济增长速度与“十二五”时期相比处于放缓状态,表明海洋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进入到调结构增质量的转型期,需要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海洋经济发展质量,培育和壮大以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金融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从而不断提升海洋产业的附加值,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占据海洋价值链中高端,增强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海洋经济强国的建设。

第二,加大陆海统筹发展力度,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融合发展。根据海洋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加快陆海统筹发展力度,以海洋产业、临海产业和临港工业为有力抓手,发挥海洋产业引领作用和陆域产业支撑作用,突出海洋科技创新在海洋产业发展过程的领先作用,合理确定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油气、海洋化工、海洋交通运输等海洋主导产业及其产业链构建,发挥陆海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效应强、产业链条相互渗透优势,带动海岸带资源开发和沿海地区的腹地区域产业布局升级优化,促进沿海地带和内陆地区产业分工协作和合理有序转移,通过沿海和内地之间、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推动海洋产业和陆域海洋依赖性产业的空间集群和集聚发展,加快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的空间整合和区域布局的调整,进而重塑沿海地区及其腹地区域的空间发展格局。

第三,提高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加快海洋经济向集约型增长转变。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是由各种海洋生产要素投入及其组合方式长期综合作用决定的,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知识和人力资本的积累以及海洋制度创新都会极大地促进海洋生产要素效率的提高,因此促进海洋劳动、海洋资本、海洋科技等物质性海洋生产要素以及海洋环境、海洋制度、海洋市场、海洋管理等非物资性海洋生产要素向沿海地带特别是向各级各类海洋产业园区和海洋产业基地集聚,将沿海地区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促进海洋主导产业链延伸、海洋产业集群壮大,将沿海地区发展成为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和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通过提高海洋科技研发投入和海洋劳动就业技能,鼓励涉海投资形成海洋资本,不断提高海洋生产要素生产效率特别是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向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规模经济、海洋科技进步、海洋科学管理要效益,促使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加快转变为内涵式集约型增长。

第四,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质量。注重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形成有利于海洋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继续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通过涉海科技重大、重点和专项投入促进海洋科技经费优化配置,提高海洋科技经费投入产出效率;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海洋技术创新体系建设,通过海洋产业集聚创新平台加快海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促进海洋科技与海洋经济的紧密融合,不断提高海洋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增长贡献率,实现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经济总量沿海地区陆海
论民国沿海地区渔业发展困境及其应对路径
陆海之纵
海陆风对广东沿海地区秋冬季污染物的影响研究
中国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意味着什么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省际经济总量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西湖: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实现“双提升”
误区:非沿海地区人人需要补碘
2014年中国经济总量有望突破10万亿美元大关
沿海地区输电铁塔防护涂层耐腐蚀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