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监测经济动能转换的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及其实证研究
——以全国和北京、山东的数据为样本

2018-09-05郭金明杨起全

中国科技论坛 2018年9期
关键词:动能产业结构服务业

郭金明,王 革,杨起全

(1.安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 100038)

1 经济动能转换与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

新旧经济动能转换是中国政府的官方用语,对此并没有严格的概念界定。但是从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中可以看出,中国政府所谓的经济动能意思更加接近于经济增长动力,而不是字面所表示的经济增长能量。为什么?首先,从逻辑上讲,经济增长能量只有量的不同,并无质的区别,所以不存在转换一说,而经济增长动力有质的区别,存在转换的可能。另外就是,政府文件和领导讲话里动力和动能经常放在一块讲甚至相互替换。比如“十三五规划纲要”将“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和“增长发展新动能”放在一块;而十九大报告在判断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时只提到“转换增长动力”;特别是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使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这个表述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意思很接近。当然,现在政府所提的经济动能又和单个的经济增长动力有所不同,所以经济动能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由各种经济增长动力形成的合力状态。

经济动能不仅跟增长动力意思接近,而且跟产业结构密切联系。国务院办公厅的《意见》指出“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途径”。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把培育壮大新动能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一并提出。国内学术界也把发展新产业和培育新动能或者把产业转型升级与经济动能新旧转换相互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有学者指出:“动力动能转换的过程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全面升级的过程[1]。”也有学者经过研究直接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外在表现,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2]”。还有学者虽然认为结构效应随着经济发展逐渐下降,建议新动能定位应更加关注部门内效率提升,但同时也认为第二产业的技术进步会加速结构转型进程,而且我国结构转型的驱动力仍有提高空间[3]。

除了直接把经济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调整联系起来研究之外,国内学术界还研究经济增长动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系。有学者指出产业结构的变化都是劳动分工及其深化的产物[4]。劳动分工及其深化也是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动力。有的学者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发现消费结构的升级、主导产业的更替、改革股点的调整、产业政策的实施、对外开放的进程和国际产业的转移都是促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5]。这些同时也都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还有学者着眼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指出创新将驱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6]。而创新正是我国正在追求的经济增长动力。

相比国内学术界,国外研究经济增长动力和产业结构升级相互关系的历史要早得多。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发现了生产要素由低生产率产业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的配第定律。以后亚当·斯密、克拉克、库兹涅茨、霍夫曼等西方经济学家也都肯定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西方还有一本有名的杂志《结构变化与经济动态》专门刊发相关文章。这本杂志以及其他杂志这几年刊发的相关文章不少。有的学者在分析19个亚洲经济体1970—2012年的经济发展数据之后得出结论,有效的产业结构变化能够有力地促进经济增长[7]。有的学者经过研究指出,经济全球化能够加速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8]。还有的学者指出由于不同产业生产率的差异持续存在,制造业内部资源从全要素生产率低的产业向高的产业流动,制造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则是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产业资源流向低的产业,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现U型结构,先是产业专门化程度高,然后产业相对多样化,最后又走向专门化[9]。

从前面的文献分析可见,由于经济动能是指各种经济增长动力形成的合力状态,所以国内外大量研究经济增长动力和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成果实际上间接地肯定了经济动能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此外,更重要的是,国内的官方文件和学术资料还直接揭示了经济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联系,特别是有的学者还指出产业转型升级是外在表现、经济动能转换是内在动力[2]。综合现有文献的各种观点,我们认为经济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即新旧经济动能转换会导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反过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会促进新旧经济动能转换。

2 监测经济动能转换的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

经济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存在互为因果关系不仅表明经济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存在必然联系,而且表明经济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是基本同步的。因为经济动能转换和产业结构优化互为因果会导致双方任何一方的变化都能很快传导给另一方。既然是同步变化,所以可以通过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实时了解和监测经济动能转换的进展情况。

通过分析产业结构变化来监测经济动能转换并没有必要对所有的产业进行全面分析,而是可以通过仅对一个经济体增加值排在前五位的产业,即我们所谓的TOP5产业进行分析来实现。为什么可以这样做?首先是因为通过分析增加值排在前面的部分产业的结构变化来监测经济动能的转换不仅更加简单易行而且还更加真实。试想,新产业虽然在增加,但是它的增加值却并不靠前,这种情况下,新产业对于整个经济的增长其实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整个经济的动能因此也不能说已经发生了转换。所以,只有增加值靠前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整个经济增长的动能才有可能发生转换。其次到底选择前面多少个产业来进行分析才合适?为什么选择前面五个?选择前面五个产业的原因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前面五个产业的增加值之和都超过了整个经济产值的一半,因而已经具有实质性代表整个经济的意义。比如以2014年为例,我国增加值排在前面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金融业和建筑业增加值之和占比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3.6%;美国增加值排在前五的制造业、房地产和租赁业、金融保险业、卫生事业和社会援助以及专业和科技服务业增加值之和占比达到了私有部门生产总值的56.0%;日本相应的比例则达到79.5%;就连法国,将产业分得很细,2014年排名前五的房地产业、批发、零售和汽车修理业、公共管理、国防和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以及建筑业增加值之和也达到了国内总产值的42.9%,也具有实质性代表整个经济的意义。所以,鉴于上述各方面的原因,监测经济动能的转换可以通过分析TOP5产业结构的变化来实现。

TOP5产业结构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才能说明经济动能已经在发生转换呢?这和经济动能转换前旧动能是什么性质的,特别是和经济动能转换后新动能是什么性质的有关。那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正在朝什么性质的新动能转换呢?从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从官方文件、领导讲话还有前面提到的学术文献[6]都可以看出,我国所希望和正在追求的经济动能转换其实是从目前的资源和资本驱动转向未来的创新驱动。那么以创新驱动为主要增长动力的新动能所对应的我国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相关的问题必须先回答,那就是,既然未来的新动能是以创新驱动为主,那么能不能以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来监测经济动能的转换?我们的答案是:不能。因为从目前世界六大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它们都强调国家创新的综合能力[10]。而经济动能转换为创新驱动其实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最终体现,它相比国家创新能力的上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就是说,按国家创新能力大小来评价,一个国家可能已经进入了创新型国家行列,但是它的经济动能转换可能仍然还在进行中,还没有最终实现。不过,虽然不能用国家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来代替产业结构分析进行经济动能转换监测,但是我们却可以把创新能力排在我国前面的国家他们的产业结构用来作为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参照。因为创新能力排在我国前面的很多国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时间已经很长,经济动能的转换也已经基本实现,产业结构也已经比较稳定。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发展报告2016-2017》,我国的国家创新指数排名为第17位,排名前15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瑞士、韩国、丹麦、瑞典、德国、荷兰、新加坡、英国、芬兰、法国、以色列、奥地利和挪威。这15个国家属于国家创新能力第一集团,我们可以分析这15个国家的TOP5产业结构,从其中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共同特点再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确定我国产业结构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朝这些方向和目标发展就表征着我国的经济动能正在朝着创新驱动发展。

考虑到像我国一样许多国家稳定的统计数据都要推迟两三年才能出来,同时也考虑到两三年内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一般不会发生大的变化,所以分析上述15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我们采用的是2014年的数据。通过查阅各国的统计网站,最后除以色列因网站不能上去而没有获得数据之外,国家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其他14个国家2014年的TOP5产业数据见表1。

从表1的数据来看,国家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国家的TOP5产业结构有一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农林渔牧业全部退出了这些国家的TOP5产业。第二,除法国因为把制造业又分为若干细小产业而导致制造业没能进入TOP5之外,其他所有国家制造业或工业都在TOP5产业之列而且基本上都名列第一。第三,几乎所有国家的TOP5产业中服务业都占据多数,虽然进入TOP5的具体服务业各国略有不同。第四,在进入TOP5的服务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最常见,极大多数国家批发和零售业都位列TOP5产业之中。第五,除批发和零售业之外,在进入TOP5的服务业中,金融保险业也非常常见,它位列于大多数国家的TOP5产业之中。第六,除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金融保险业之外,在进入TOP5的服务业名单中,还有专业和科技服务业、公共管理和卫生事业以及信息和通讯业等,各国的情况不一样。第七,建筑业和房地产业也还位列于不少国家的TOP5产业之中。

表1 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国家2014年TOP5产业

注:以色列的数据因网站不能登录没有获得。

参照国家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国家上述共同的产业结构特点,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确定,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一个目标是要实现TOP5产业由制造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构成。为什么确定这样的目标?它的合理性在哪里?首先,这个目标结构符合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国家产业结构的共同特点,包括农林牧渔业退出了TOP5产业、TOP5产业构成以服务业为主等。其次,这个目标结构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作了适当调整,把教育业而不是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国家产业结构中比较常见的公共卫生与管理业纳入到TOP5产业。这样做一是因为在我国的公共事业中,教育比公共卫生与管理业受到更多的重视,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也更大;二是因为相比公共卫生与管理业,教育业对于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甚至加快国家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化都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为教育业的发展是提高国民科技素质和培养科技人才队伍的基础。最后,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一个目标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纳入TOP5产业结构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信息化开始成为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点,信息产业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产业[11]。在前述15个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国家中,虽然由于统计标准不尽相同信息产业并没有进入所有国家的TOP5产业,但是其中也确实有不少国家的TOP5产业中包含有信息和通讯业或相关的产业。这也进一步说明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纳入TOP5产业结构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既有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国家的成功经验支持,又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还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所以把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一个目标确定为TOP5产业由制造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构成是科学合理的。

如果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实现了上述第一个目标,那么将表明我国的国家创新能力达到了第一集团国家的平均水平,同时也将表明我国的经济动能基本转换成了创新驱动。如果第一个目标虽然没有完全实现,但是TOP5产业结构正在朝着这个目标的方向发展,则也可以说明我国的经济动能转换正在顺利进行。

当然,在完全实现第一个产业结构目标亦即经济动能基本实现转换之后,我国的创新驱动还必将朝着更深的层次进行调整,因此产业结构的发展也将有新的第二个目标,即要实现TOP5产业由金融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教育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构成。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把第二个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制定成这样?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二个目标必须以第一个目标为基础,是对第一个目标的扬弃。具体来说,首先,第一个目标中的制造业和金融业虽然属于传统产业,但是它们与创新驱动关系相对密切,而且从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制造业在TOP5产业中地位极其稳固,金融业也位列其中多数国家的TOP5产业之中,所以制造业和金融业在第二个目标中都得以保留并且安排在前列,同时根据世界经济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越来越大的规律把金融业排在制造业前面。其次,第一个目标中的教育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和创新驱动密切相关的产业,所以理所当然在第二个目标中加以保留,并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速大于教育业的一般趋势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排在教育业前面。再次就是第一个目标中的批发和零售业,它属于传统服务业,并且和创新驱动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第二个目标中不再保留。最后,批发和零售业从TOP5产业之中去除之后,必须要新纳入一个产业进来,对此,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最佳选择。因为一方面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是和创新驱动最直接相关的产业,它进入TOP5产业最能表征创新驱动的深化;另一方面就是有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支持,创新能力排在前三甲的国家中有两个国家即美国和瑞士专业和科技服务业都直接在TOP5产业之中,而另一个三甲国家日本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包含在服务业中也排在了TOP5产业之首。所以,鉴于上面这些原因,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二个目标也同样是科学合理的。

同样的,如果全国或地方的产业结构正在朝着第二个目标发展,那么它反过来也说明全国或地方的经济动能转换还在继续深入地进行。当然,如果最终我国的产也结构发展实现了第二个目标,到那时我国的创新驱动能力就属于世界前列而不是仅仅属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了。

上述这种根据创新能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以及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先确定我国产业结构发展目标然后通过分析我国的TOP5产业是否已经实现或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发展来确定我国的经济动能转换是否已经实现或是否正在顺利进行的方法即我们所谓的监测经济动能转换的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

3 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监测经济动能转换的实证研究

前一部分提出了监测经济动能转换的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运用全国和北京、山东的产业数据来验证这一方法。为什么选择全国和北京、山东的数据为样本?选择全国的数据毋庸多言,因为研究如何监测全国的经济动能转换本来就是本文的主要目的。选择北京的数据是因为北京是全国的创新中心,创新驱动发展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所以最适宜作为已经实现经济动能转换的例子。选择山东的数据则是因为2017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希望山东能在新旧动能转换中打头阵,所以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运用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看能否为山东的经济动能转换提供有益的建议。

表2 全国TOP5产业变迁(2004—2014年)

注:表中行业名称后面括号内的数字为当年的行业增加值,单位为亿元。

3.1 全国的TOP5产业结构与经济动能转换

表2列出的是2004—2014年全国的TOP5产业数据。从表2列出的2014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的TOP5产业由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金融业和建筑业组成,这个产业结构离第一个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即TOP5产业由制造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教育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构成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首先,农林牧渔业还没有退出我国的TOP5产业。其次,我国的TOP5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产业即农林牧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占据着多数,服务业还没有成为多数。最后,就是在进入TOP5的两项服务业中,更加传统的批发和零售业还排名靠前,而金融业则排名靠后。我国的TOP5产业结构离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一个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的事实说明,我国的经济动能离基本实现向创新驱动转换还有一段较远的距离。但是从2004年以来我国TOP5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确实是在朝着第一个产业结构目标发展。首先,在占据TOP5产业第二的位置很长时间之后,农林牧渔业在2014年开始退居到第三的位置,出现了退出TOP5的趋势。其次,金融业在2010年开始跻身TOP5,使得我国的TOP5产业结构中服务业除批发和零售业之外又多出一席。而且金融业2013年还开始向前晋级了一位,列TOP5产业第四位,批发和零售业则在2014年向前晋级一位,列TOP5产业第2位。TOP5产业结构在向第一个产业结构目标迈进的事实也说明我国的经济动能转换虽然没有实现但是确实在顺利进行中。

至于我国的经济动能转换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完成,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分析实现第一个产业结构发展目标所要求的五大产业中还没有进入TOP5的产业的目前排名以及产业排名更新的速度来做出预测。前面已经将我国2014年的TOP5产业结构和第一个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做了对比,已知我国要实现第一个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亦即基本完成经济动能转换还需要等到教育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个产业全部进入TOP5才行。从表3可见,我国的教育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4年分别处于第10和第11位。那么产业排名上升的速度怎样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宏广研究员曾指出产业结构每10年会出现一次大的变化。他所指的应该是产业结构完全自发变化的情况。在国家和政府对产业结构进行有计划的调整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周期必定会缩短。比如从表2可见,我国的金融业在2010年进入TOP5排列第5之后,2013年排名就发生了变化,晋级成了排名第4的产业。所以如果按照这个3年晋升1名的速度,等到我国的教育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部进入TOP5从2014年算起还需要18年左右的时间。亦即到2032年左右我国的教育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部进入TOP5,从而实现第一个产业结构发展目标,同时也表明我国的经济动能转换基本完成,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如果要进一步预测我国何时能够实现经济动能深入转换,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发达国家,则要预测我国产业结构发展完成第二个目标的时间。从表3可见,2014年我国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处于第15位。如果要等到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进入TOP5从而实现第二个产业结构发展目标,按照3年晋升1名的速度,则从2014年算起还要30年左右的时间。亦即到2044年左右我国将实现经济动能深入转换,成为创新驱动发达国家。

表3 全国TOP5外产业排名(2014年)

3.2 北京的TOP5产业结构与经济动能转换

表4列出了北京市2000—2016年的TOP5产业数据。从表4列出的数据可知,北京市2015年实现了TOP5产业由金融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与零售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组成。虽然这个产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一个目标要求不完全吻合,但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教育一样都属于代表创新驱动发展的产业,所以可以认为北京市在2015年的时候就实现了产业结构发展的第一个目标。从表4还可以看出,北京市目前的这个TOP5产业结构是逐渐发展而来的,而且已经延续了两年,确实是一个稳定的而不是一个偶然出现的产业结构。因此可以认为北京市在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基本完成了经济动能的转换,基本实现了创新驱动发展。

北京市还需要将经济动能转换深入下去,最终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创新驱动发展。参照第一部分提出的产业结构发展第二个目标的要求,能够表征北京市经济动能转换继续深入地标志主要是教育的发展。从表5可见,2016年北京市的教育排在第8位。那么还需要多长时间北京市的教育能跻身TOP5从而使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实现第二个目标呢?从表4所显示的北京市产业结构变化情况来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用了12年的时间才从第4位晋升为第3位,房地产业出现在TOP5内9年之后才退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排在TOP5内第5位4年之后才由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取代,也就是说,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发展倾向于自发发展的情况,变化周期较长,接近王宏广研究员所指出的10年发生一次大变化的情况。如果北京市的教育10年才能上升一个名次,那么北京市也要等到2046年左右才能实现第二个产业结构目标,完成经济动能的深度转换。这个速度和全国的平均速度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北京市目前的经济动能转换优势最终被吞噬了。所以北京市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促使经济动能转换方面也需要提速。

表4 北京TOP5产业变迁(2000—2016年)

注:表中行业名称后面括号内的数字为当年的行业生产值,单位为亿元。

3.3 山东的TOP5产业结构与经济动能转换

表6列出了山东省2004—2016年的TOP5产业数据。从表6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山东省的农林牧渔业2010年从第2位跌至第3位,开始有退出TOP5的趋势;同时,金融业2013年开始进入山东省的TOP5产业,使TOP5中又增加了一项服务业。这些情况表明,山东省的经济动能转换也是在顺利进行的。但是从最近的2016年的数据来看,山东省的TOP5产业由工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和金融业组成。这个结构和全国2014年的TOP5结构基本一致,而且金融业还排在建筑业之后,列第5,这说明,山东的经济动能转换和全国的经济动能转换一样,离基本完成还有较远的距离。

表5 北京TOP5外产业排名(2016年)

表6 山东TOP5产业变迁(2004—2016年)

注:表中行业名称后面括号内的数字为当年的行业生产值,单位为亿元。

如前所述,山东省的TOP5产业结构和全国的TOP5产业结构基本一致,并无优势。表7列出的是山东省的TOP5之外的产业结构数据,再次和全国的TOP5产业之外的产业结构数据进行对比,会发现相对于要实现产业结构发展第一个和第二个目标而言,山东省也几乎没有优势。因为山东省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和全国的一样都排名第15位;教育虽然排第9,比全国的靠前一位,但山东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却排在第14位,比全国的第11位落后3位。由此可见,就现阶段来说,山东省在经济动能转换方面和全国的进程相比并没有领先的优势。所以,山东省如果要在经济动能转换方面打头阵,则还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尤其是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个产业需要加速发展。

表7 山东TOP5外产业排名(2016年)

4 结论与展望

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是一种通过分析一个经济体内增加值排在前五位的产业结构来监测经济动能转换是否完成或是否正在顺利进行的简便易行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先参照国家创新能力第一集团国家产业结构的共同特点,并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到标志经济动能转换基本完成和深度实现的两个产业结构发展目标,然后分析全国或地方的TOP5产业结构看是否已经实现或正在朝着上述两个目标发展,以此来判断全国或地方的经济动能转换是否已经基本完成、深度实现或正在顺利进行。将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应用于监测全国和北京、山东的经济动能转换发现,全国的经济动能转换正在顺利进行,但要到2032年左右才能基本完成,要到2044年左右才能深度实现;北京市的经济动能转换在2015年已经基本完成,正在朝深度转换发展;山东省的经济动能转换和全国的经济动能转换进程相比并无明显的优势,还需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尤其需要加速发展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三个产业。TOP5产业结构分析法简便易行,适用面广,除本文已经用以分析的全国和北京、山东之外,我国其他省市自治区都可以将其用以实时监测当地的经济动能转换进程,从而适时调整地方的经济政策。

猜你喜欢

动能产业结构服务业
新动能,源自创新力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为构建开放创新新高地增添动能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金企对接”转换旧动能
澎湃新动能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