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教育公平感的结构及问卷编制

2018-09-04蒋艳菊

心理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题项公平维度

蒋艳菊 陈 欣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开封 475004)

1 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公平(education equity)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公正(fairness),就是要保证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等个人和社会因素不妨碍人达到其能力所允许的教育高度;第二个含义是覆盖(inclusion),就是要保证所有的人都受到基本的、最低标准的教育,例如每个人都应该能够读、写和做简单的算术 (李慧, 2000)。

对教育公平的研究和解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确保公平的事实基础和客观保障;二是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人们的主观感受。一直以来,我国学界就注意到教育公平问题。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为依托,以“教育公平”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间段为2015年至2017年,期刊相关论文4318篇;以“教育公平感”为关键词,近三年的期刊相关论文只有56篇。可见,教育公平是一个热词,“教育公平感”的研究稍微欠缺。并且,从研究视角和方法来看,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是从教育学视角出发的理论分析,从其他学科进行研究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尚靖君,王小溪(2012)认为教育公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教育公平感(education equity consciousness)是人们对教育和受教育权利的一种态度和看法。更多时候,公平感不仅仅与客观事实有关,而且是人们互相比较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有个体差异性。张善鑫(2017)认为教育公平最终要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事实判断层面,即公平的现状如何;二是价值判断层面,即公平的感觉怎样。作为事实判断,教育公平描述、反映的是社会和教育领域中各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和事实,具有客观性的基本特点;作为价值判断,它体现了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和认识,即公平感包含了人们在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教育公平的看法,因而也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吉文昌(2015)讨论了测评教育满意度的原则和方法,强调了居民对教育体系的主观感知是教育满意度的重要内容,提出“以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所思、所想、所盼为确定教育满意度测评内容的出发点”。满意度是一个综合的主观指标。正如公平正义是一般意义上衡量社会福利的一个重要维度一样,居民对教育公平的感知也是其对教育的综合满意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田慧生等(2016)基于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学生和家长对基础教育的满意度受到教育期望、质量感知和公平感知的正向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教育公平感知还通过质量感知间接影响总体满意度水平。基于统计分析的结果,田慧生等(2016)提出可以通过提升公平感知提高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但文中并未提及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居民的教育公平感。特别是关于教育公平感的大部分研究通常都缺乏可靠的经验基础,很少从微观层面讨论人们对于教育公平性的主观评价。陈济冬和罗楚亮(2017)考察了教育公平感的四个维度:高考招生制度公平感、高中招生制度公平感、义务教育阶段分区招生制度公平感和教育收费制度公平感。结果发现,性别、单位性质、小孩成绩、家庭教育支出以及教育支出中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收入所占比重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育公平感。此外,教育公平感不只取决于个体对教育系统的感知,还取决于对社会其他方面的感知。特别地,关于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对教育公平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教育公平感受到收入分配等其他社会特征的影响。此外,教育费用的分摊机制会通过影响居民对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感知来改善人们对教育收费制度的公平感。

以上的研究都是基于理论和经验的分析,本研究试图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就教育公平的三个层次(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进行开放式访谈,收集当下大学生对教育公平的看法,编制出初始问卷;然后,试图筛选出认可度较高的关于教育公平感内容的具体项目,编制出适用于我国大学生的教育公平感问卷。

2 研究方法

2.1 设计题项

首先进行开放式调查,选取以郑州、开封、广州为所在地的大学,向37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回答:(1)你认为什么是“教育公平感”?“教育公平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2)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哪些事情涉及到“教育公平感”?收集到的回答集中体现在:“教育改变命运”“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择校热”“名校和普通学校”“女孩上学问题”“教育的城乡差异”“高考”“寒门难出贵子”等等。根据回答设计问卷的项目,初步编制了包含23个项目的初始问卷。

将23个项目随机排列,采用Likert5点计分,分别对应 “完全不符合=1”“部分不符合=2”“不清楚=3”“部分符合=4”“完全符合=5”。 问卷的指导语为:同学,您好!我们每个人对“教育公平感”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下面所列项目,全是对“教育公平感”一词的描述。请您认真阅读每一个项目,然后依据您对“教育公平感”的理解,在右边的选项上打√。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反映与您对“教育公平”的理解是否相符。您的回答仅作学术研究之用。我们对您的回答绝对保密,谢谢您!

2.2 调查对象及调查过程

选取不同地区、性别、年级的大学生800人,用初步编制的问卷项目进行调查。其中400份问卷通过面对面的方式,在开封、郑州的大学发放给调查对象,400份问卷通过网络的方式发放,将问卷所在的网址通过微信群发放给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广东省的大学生,共回收问卷768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筛选剔除,若问卷存在漏答或者规律性作答,视为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约为94%。被调查者的年龄在18岁—23岁之间,其中男生387人,女生335人。

2.3 统计分析

使用 SPSS21.0 和 AMOS21.0 进行数据的录入和统计分析。

以问卷总分与相应各项目的相关系数为项目分析标准,删除相关系数小于0.4的项目。以其中一半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依据析出因素所包含的项目内容,对因素进行命名,作为各分问卷(即教育公平感各维度)的名称。然后再进行交互验证,即用另外一半的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并考察其拟合指数 χ2/df、CFI、PCFI、TLI、NFI、IFI、RMSEA 的合理性。

经过上述过程筛选后剩余的项目,构成修订后的教育公平感问卷。其最终的拟合指数作为问卷的构想效度指标;问卷的信度指标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

3 研究结果

3.1 教育公平感问卷各题项的区分度分析

项目区分度反映了项目对被试的区分程度大小,也反映着微观层面上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水平。在教育与心理测量学中,分析问卷各题项的区分度通常采用鉴别力指数,或者采用各题项得分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确定,本研究采用后者分析大学生教育公平感各题项的区分度大小。基于教育和心理测量学的题项与总分间相关系数标准,大于0.4说明项目的区分度较好,原有题项共23题,其中有4题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未达0.4,因此删除这四个题项,保留19项,保留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4以上,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题项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3.2 教育公平感问卷的可靠性或稳定性分析

可靠性或稳定性也称为问卷的信度,信度高说明问卷在用于评估时具有较高的跨时间和跨形式的稳定性。对社会调查性质的问卷进行信度分析,通常采用克隆巴赫α系数,大学生教育公平感问卷及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见表2。由表2可知,问卷及问卷各维度的α系数均大于0.7,符合测量学要求,说明用该问卷评估大学生教育公平感具有相对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表2 教育公平感问卷及各维度的克隆巴赫α系数

3.3 教育公平感问卷的探索性分析

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调查和口头访谈结果,我们认为大学生教育公平感水平评估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机会公平感、教育过程公平感和教育结果公平感。初始问卷题项的编制也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的。根据问卷编制的规则,问卷结构是否合理,除了在理论上予以定性分析之外,还需要收集数据,检验数据分析结果与理论设想是否足够拟合。拟合指标符合测量学要求则说明问卷的结构合理。通常情况下,分析问卷结构用因素分析法进行,包括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初始数据中的一半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的值为0.860,Bartlett的球形度检的结果显著(p<0.001)。这说明数据比较适合用因素分析来探索问卷的结构效度。问卷的三维度结构模型对数据变异的解释量累计为68.91%,这一解释量说明大学生教育公平感问卷的三维度结构模型是合理的,可以用于大面积评估大学生的教育公平感水平。因子旋转后三个维度与各个项目的对应关系及因素负荷见表3。由表3可知,各个题项在相应维度上的因子负荷量都在0.45以上,各题项与维度的对应关系符合设想。基于题项的内涵,把每个维度分别命名为教育机会公平感、教育过程公平感、教育结果公平感是合理的。

3.4 教育公平感问卷的验证性分析

为了进一步证明大学生教育公平感问卷结构的合理性,在探索性因素分析析出维度并对维度进行命名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另一半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具体结果见表4和图1。由拟合指数和三维结构模型的路径系数可以看出,大学生教育公平感问卷的结构符合理论构想,三维度模型对评估大学生的教育公平感水平具有有效性。

4 讨论

4.1 教育公平感的三维内容结构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大学生的教育公平感从内容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教育机会公平感:主要包括对于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是否感到公平,比如女孩有没有同样受教育的机会,花钱择校影响公平感,义务教育制度是公平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公平的,学校应为学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重点支持中西部省份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公平的,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是公平的,学校设立重点班、非重点班是不公平的等。(2)教育过程公平感:涉及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包括教育对所有学生应“一视同仁”,老师应对学生没有偏见,“因材施教”,孩子接受一样的教育,依据成绩好坏来衡量学生是不公平的,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等。(3)教育结果公平感:表明对于教育质量的认同和接纳程度,表现为最终受教育水平上的差距,包括教育改变命运,接受个人所在的学校与别人的学校的差异,就努力程度而言,对取得的学业成绩和个人发展的认识程度。

吕晓俊和刘帮成(2009)运用自编问卷考察了大学生教育公平感的现状,认为教育公平感分为三个因素。(1)教育权利公平感:主要包括入学机会和互动参与,不同生源背景的学生是否有公平入学机会,以及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是否被公平对待。(2)教育过程公平感:主要包括教育目标、选拔流程和情感培养,考察高等教育目标是否能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情感和人格培养,以及评优程序中的无偏性。(3)教育结果公平感:主要包括资源分布、学绩指标、声望效应、就业机会,考察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结果上的公平性,学绩评价指标的公平性,以及就业环节是否过多受到其他辅助因素影响。

表3 大学生教育公平感问卷各维度与项目的因子负荷

表4 大学生教育公平感三维度结构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

从教育公平感的内容结构可知,公平感建立在教育现实的基础上,对教育政策、制度和环境有着根本依赖,贯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中。

4.2 教育公平感的影响因素

当前,要消除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误解,提高教育公平感,除了一如既往地改善教育的硬件环境和条件,由此不断提升教育发展的质量,还需要看到其他的影响因素。熊艳艳、刘震和周承川(2014)指出,在影响教育不平等的诸因素中,初始禀赋的影响作用是最为持久和显著的。初始禀赋主要是指影响个体教育投资决策的家庭背景因素以及个体与生俱来的能力因素,其中家庭背景又可具体化为家庭收入、父母亲的受教育水平、父亲的职业、本人户籍等。家庭背景的差距是导致教育机会不平等 (表现为不同教育阶段升学率上的差异)与教育结果不平等(表现为最终受教育水平上的差距)的个人原因。

图1 大学生教育公平感三维结构图

家庭收入对子女的教育水平有正向影响作用。出生在富裕家庭的子女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均可接受更好的教育。家庭收入尤其在子女成长的早期阶段,以及在低收入家庭中的作用更为重要。因为接受过良好教育和富裕的父母也可能拥有更好的学习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基因以及家庭文化的影响传递给下一代。

从宏观上看,教育资源配置影响教育不平等,表现为地区间教育支出差异和收入差距造成教育水平上的差距,由于实行不同的教育分流制度、教育资源在学生间的分配差异而导致学生在学业成绩表现和最终所获得的教育水平上的差距。

李春玲(2010)研究发现,我国农民子女上大学的机会是管理人员子女的13.16%、办事人员子女的13.89%。 不仅如此, 陈晓宇(2012)指出,在获得高等教育的质量上存在显著的阶层差异。通过高等学校在校生抽样调查数据,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会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居民中的分配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不同质量高等教育机会的分配与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和父母的社会阶层存在显著关联,高学历、大城市、高收入和从事优势职业者的子女占有更多优质高等教育机会。进一步分析发现,虽然高收入者在高水平大学中有较高比例,但收入并非引起这一优势的主因,在城乡、父母学历和职业等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高收入家庭子女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反而更低。尽管一部分农民子女冲破重重障碍获得了良好的高等教育,但相对于其他阶层,他们毕业后的薪酬仍然较低(文东茅,2005)。2009届大学毕业生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本科毕业生在低收入的就业“漂族”中占50%以上,成为城市里新的边缘人群(麦可思研究院,2010)。这些调查数据表明,对于大多数低阶层者来说,他们的重要人生目标(如教育、职业等目标)通常是很难实现的。而教育、职业等目标的达成是实现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缩小贫富差距的重要途径。

胡小勇等(2016)研究发现,社会公平感通过正向影响低阶层者的目标承诺,进而正向影响其目标达成;而对于高阶层者来说,变量之间的这些关系则不显著。这表明:相对于高阶层来说,低阶层者的目标追求易受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低阶层者的社会公平感水平越高,其追求目标的动机水平就越高,进而越有利于目标达成。低社会阶层者受教育机会较少,居住的环境较恶劣,并时常受到失业的威胁,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相对于高阶层者来说,低阶层者追求的目标受到了他们较少的经济资源和较低社会地位的限制。长此以往,低价层者更容易感受到不公平感。

通过对教育公平感影响因素的探讨可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公平感,需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相对处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同时,还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参与者,通过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提高教育公平感。

5 结论

大学生的教育公平感可以分为三个维度:教育机会公平感、教育过程公平感与教育结果公平感。通过对722份大学生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教育公平感的三维结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问卷研究对于教育公平感的解读具有容易操作的特点,不过对于公平感的深刻把握仍是一个永恒的追求,而非瞬时性的。可以说,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常常会因为人们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社会阶层、经济水平、所处的地区等等不同而具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以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为前提,获得与维持教育参与者的公平感,则是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状态,这样的教育和教育公平也值得所有人期待。

猜你喜欢

题项公平维度
公平对抗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怎样才公平
欺凌参与者角色行为量表中国初中生版的修订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比较研究*
笨柴兄弟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青少年心理安宁感量表学习背景版在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信效度初步验证
CTT、IRT、FT:体育科学量表编制中的应用
——以《特质流畅量表》为研究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