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差异学生 分析“本真”学情

2018-09-03张海平

体育教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本真模式差异

张海平

摘 要:本文针对差异学生,提出“四会”学情分析方法,即,课堂观察、师生互动和适时调查,获得第一手“本真”学情,使得教师能针对性实施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练的品质,进而能站到师生教研的“中心”。

关键词:差异;“四会”模式;本真学情;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5-0044-02

体育课学情分析不知从何下手?这一问题的答案如果我们要细细追问,恐怕很难,当同时面对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和众多不定的学生情况,一线老师要细细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学情确实不现实,这是一项没有主线且流变的活儿,工作量猛然增加。于是,现实的学情分析陷入以下三种状态:一是源于经验和实践判断,对所任教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大方向学情”,比如这个班级纪律比较好,喜欢足球,那个班级气氛比较活跃,大多喜欢打篮球等等;二是个别特殊学情的掌握,对所任教班级的特殊体质学生大多教师都很明确,随着教学的深入,一些体育骨干、体质特别差、经常违纪的学生也记忆加深,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上述这些情况是每一位体育教师都说的出,讲的明白的,但并不是真正和教学密切相关的“真”学情,真学情一是要分析在学习本堂课内容之前,学生曾经学到什么程度,掌握了什么基础技能;二是要分析在学习本堂课内容时学生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学习困难,尤其是体育弱势群体;三是要分析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能力和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真正掌握真学情,必须对上述三方面信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那么如何能既方便又针对性地收集相关信息为教学所用,便成为我们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四会”分析模式

什么是运动技能?周兵教授认为,“技”:是动作方式;“能”:是实现动作方式的能力。学情分析主要是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掌握情况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作一次实践调查。本文提出的“四会”是指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四个学情层次:一是“已经会”的运动技能,反映的是学生当前的运动技能水平,且与将要学习的内容高度相关。对“已经会”的运动技能基础进行调查是为对“不会”的运动技能实际情况的掌握奠定基础;二是“能够会”的运动技能对应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的学生潜在发展水平,从运动技能掌握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教师可以从学生学段特征、身体基础、运动基础,以及个人意志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但是具体到学段的多个班级(体育教师所任班级较多),加之不同的运动技能(义务教育段有必学、限学和选学内容,高中多个模块)学习、差异化学生,“能够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变量,绝不是一次学术意义上的问卷调查所能解决的,而是教师在很长时间的常态课内观察学生,以及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三是“想学会”是指学生对运动技能学习的兴趣,直接动机就是对此项运动项目的兴趣使然;四是“不会”是相对“已经会”的运动技能而言的,是我们确定课时目标的基础,掌握“不会”的运动技能是有效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四会”分析模式与最近发展区为理念的“以学定教”学情分析模式,其实是异曲同工,不谋而合。

二、“四会”学情分析的方法

笔者例举的这些学情分析方法均是常见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基于常态课堂,易于开展,且操作简便,效果必须是立竿见影。

1.课堂观察

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很多能够为调整后续的教学提供真实的学情,教师要学会捕捉这些信息。比如,在教师进行集体纠正某个技术动作的典型错误,鼓励学生再次投入练习时,这个节点就是信息泄露点,分组练习时,积极带头、敢于再次练习的往往是“已经会”的学生,而有些小组内学生不敢再次练习,推三推四,小心翼翼,不敢冒然第一个练习,这些学生往往是“想学会”但又“不会”的。这些课堂信息,细致的教师都默默地记在心里,笔者建议,可以现场记录在备课笔记中。又如,在现实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在教师再次讲解示范之后,技术动作仍不能领会掌握,男生就会悄悄地排到排尾,把自己隐藏起来,因为他们不想显得自己很无能;女生也不再积极投入学练,因为她们感到难为情,主要是不想过多占用教师的教学时间。而这些讲了不会、练了错误的学生正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对象,也是真实学情的信息来源。因此,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和不同时机全面观察学生的整体表现,更要有重点地关注弱势学生的积极意识。

2.师生互动

那些普遍受学生欢迎、最成功的教师都是能够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高水平互动的,这似乎成为决定学生喜欢体育课和积极参与学练的重要因素。原因非常简单,高质量的互动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学练,当学生与教师或同伴分享自己的想法时,教师就处在一个更为有利的位置,从而可以去了解和发现学生“已经会”和“不会”的运动技能,更可贵的是能全面掌握“想学会”的信息,即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和爱好。随着互动的深入,教师可从学生那里获得更多的反馈,以了解学生对课堂任务的理解,使学生学练运动技能的过程显性化,揭示不同水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困难和错误,以及学到怎样的程度,在运用这些技能过程中的一些感受与体验。互动的时机可以是课前,在学生来操场上课的时候,体育教师可以提前到场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中指导、学生调整休息时,进行小组内小范围交流;课后在调整或制定教学计划时,特地邀请几位学生一起談谈他们的想法,这个交谈是很有必要的,比如,我会在一次篮球教学比赛之后,邀请学生谈谈对比赛的想法和体验,并征求他们的意见,进行动态分组,使得比赛更加紧凑,有战术思想的学生甚至会修正我的底线球战术的跑动线路,很多时候他们会与我分享“V”字(牛角)战术,最终,学生在比赛中有更多的重新合作的机会。

在收集学生学情信息的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培养教师、学生的一种特殊能力:倾听。日本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到,“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3.适时调查

学情分析必须能反映学生真实的情况,调查的主题设计必须紧紧地围绕课堂实践。调查的对象可以是集体全员,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的部分学生。全员参与的调查可以在期初、期中和期末,部分学生参与的可以过程性的及时反映教学过程中的现实情况。调查方式要经过合理设计,如几个共性的问题,学生喜欢哪些兴趣项目?分组的落实情况?一些小范围学生的调查,可以按照不同运动技能掌握的水平、性别、运动项目的兴趣进行抽查,如,针对体育学困生的学习困难,制定一个近期的个人目标;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计划分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他们的要求调整学习进程和课时目标;可以是针对上一堂课,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的技能情况作一次自我反馈,遇到的一些学习难点可以在调查时进行分享。课后的学情分析又是下一次课前学情分析的基础,如此循环往复,学情成为一个反复检验、矫正、接近真实、不断完善的过程。

三、学情分析的效果分析

对一个成功课例的反思、对教学经验的提炼,可以有多种角度,但笔者以为其本质就是真实的学情分析和归纳,当今体育课堂最缺乏的是针对性的差异教学,很多情況下都是目中无人,因此,我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成功原因定位于“针对学生的体育课运动技能学习个体困惑进行精准的学情分析”,在课前、课中、课后对所教班级的学情进行充分的调研。

1.关注差异,针对性教学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各个层次水平及掌握技能的状况有清晰的了解,以便针对性地实施教学。学生会的,不讲解示范,组织学生比赛运用;能展示的,给机会,提供即兴反馈;能自己解决的,自主学练,放手;较难解决的,学困生,个别点拨,小组内骨干帮扶。教师通过即兴评价、讲解示范、辅助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体验。

2.提升自主学练的品质

当“不会”的技能恰恰是学生“想学会”的,这是我们体育课堂最大的愿望和最终归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运动项目有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并付出努力,学生可能本身就有基础的就不用教了,只需要教师依照学生的兴趣、难点提供一些辅助练习,如,动作图示、动作要领提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不会”处于学生的“能学会”(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说明这部分学生的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和个人倾向能够向更高的技能层次发展,此时,教师应该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技能资源,或在课堂中将技能向实战和比赛方向纵深。如,同样一个体前变向运球练习,可以绕杆练习,也可以是绕杆后接行进间投篮(组合练习后可以在比赛中运用),也可以运用体前变向突破后传球给同伴,同伴接球后投篮(组合练习后可以在比赛中运用)。

3.学生站到教研的“中心”

教学的中心和灵魂是学生,离开学生这个对象,教学便失去了意义。通过针对性学情分析中的几个策略,如,师生互动和适时的调查,学生能有机会参与到教师教研活动中来。备课由教师单独完成转变成师生一起完成,学生向学习小组反馈自己学练过程体验和收获,提交单元技能后续学习的困惑问题,体育委员和学生骨干带着共性问题在课前和教师一起讨论学习目标、过程、方法和方式,以及辅助方法(器材)的运用,教师征求学生意见,为教师备课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建议。传统的评课方式是听课教师撇开学生关门评课,常常不接地气,无法客观地了解学生的需求。针对性的学情分析中课后互动和调查,其实就是学生参与教师的评课,虽然是简单的交流互动,但这样的交流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体验分享给同伴和老师,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设计。

倾听学生,倾听同伴,要了解第一手“本真”的学情,体育教师必须具备倾听学生的“内功”和“耐功”,使自己的课堂逐渐调整到学生真正的需要上来,而不是凭空想象无效的预设角度上,视学生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有了这种可贵、本真的原始资源,教师才不至于教学单向化和封闭化,不会只把全部精力放在教材、教案和教参上,而是努力地去倾听学生、研究学生、发现学生,探索方法。不管未来体育教学怎么改革,核心素养如何落地,只要我们有这样一种意识,即,更加在乎学生,在乎他们的困难,在乎他们的兴趣,让他们能积极参与自己喜欢的运动,就能以不变应万变!

参考文献:

[1]李磊.丰台五小的追问:课堂还可以怎样?[J].人民教育,2015(20).

[2]徐梦杰.精准针对学生差异的学情分析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6):62-67.

[3]王漫.挑战“概念化”领会真思想[J].中学语文教学,2016(9):27.

[4]刘志江.践行课改理念构建和谐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2016(12):15.

猜你喜欢

本真模式差异
相似与差异
本真
粽子
让本真成为一束光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直观严谨相辉映,运动变化显本真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