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单元复习的策略

2018-09-03薛春庭

广西教育·B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单元复习学习效果高中历史

薛春庭

【摘 要】本文简析思维导图的概念和内涵,论述通过引入集中思维、开发发散思维、遵循逻辑思维、利用直觉思维等四种思维导图策略优化高中历史单元复习,构建科学的单元复习模式,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与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 单元复习 策略 学习效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109-02

复习是知识查缺补漏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复习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教材知识结构,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复习课在历史学习中并不受欢迎,部分教师直接用做习题的方式来替代复习课,这种题海战术让学生失去了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思维工具,将其合理运用在高中历史单元复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同时,还有利于梳理学生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宽历史学习视野,构建科学的单元复习模式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丰富学生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与质量。

一、思维导图概论

思维导图强调从某一中心点出发,再发散至四周,可延伸出不同关节点,关节点均与中心主题有较大关系,将其运用在历史复习课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可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有利于提升历史复习的整体质量。

(一)思维导图的概念。Tony Buzan(东尼·巴赞)是思维导图的最先创造者,他指出:“思维导图是通过画图的方法,将脑海中思想画出来,将学习主题放置在方框或者圆圈中,把其当成节点,呈放射状画出曲线,每个曲线的最末端作为和主题有关的次要节点,成为另一个的中心主题后,再发散到四周,在不断地重复中形成知识网状图,能够构建完善的知识交流、沟通平台”。随着教育领域的发展,思维导图逐渐成为用于记忆、发散学习者思维、学习的一种具体化放射性思考方式,且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二)思维导图的内涵。思维导图的内涵分为四个方面:(1)中央关键图形可完整、真实展现出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中心点;(2)思维导图的主干图呈现出放射状,由中心扩散至四周,呈现出网状或者树状;(3)思维导图的枝干末端部分是关键,能够联想到线上其他图形或者中心词;(4)不同分支在汇集起来之后形成了联系较为紧密的结构图,常见的表现形式为树冠图。根据思维导图的内涵来看,其以建构主义学习、多智能学习、学习金字塔、SOLO 分类评价等多种理论为基础,教师应当结合思维导图的特征,将其合理运用在教学过程中,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二、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单元复习的策略

思维导图运用在历史单元复习过程中,可以把教师脑海中的知识点、经验等转换为具体化、可视化的图形,直观地将知识展现出来,从而转变传统课堂中复习课“炒冷饭”“走过场”的形式,借助思维导图的方式,确定复习主题,让学生在课前利用恰当的时间来梳理教材,自主确定关键词,从而逐层挖掘复习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复习历史知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立足于提高学习技能、巩固基础知识、发现知识联系等实际情况,把握不同单元的发展脉络,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一)引入集中思维,明确复习中心词。集中思维是一种将问题中含有的不同信息聚集起来后,得到最好答案或正确答案的思维。在历史单元复习过程中,如果需要利用思维导图,应明确关键的中心词,即思维起点,找准单元的重点知识,以中心词为基础,逐步确立其他层次的关键词,形成思维导图最初框架。在这个环节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后选择恰当的时间,找准单元复习中心词,从而更好地提高復习有效性。

如在复习必修一的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为构建完善的思维导图,本研究以“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为例。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仔细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确定思维导图的关键词(主题中心词)——“政治制度”;其次,以“政治制度”为中心,构建初步的思维导图,将政治制度按照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夏、商政治制度”;二是“西周政治制度”,通过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利用集中思维深入挖掘知识,系统罗列本课知识点,再以隶属关系为基础进行排序,最后筛选出其他层次的关键词。

(二)开发发散思维,寻找复习关键词。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够有效提升复习效果,在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时,教师应当致力于发散学生思维,要求学生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深度思考,寻求不同的答案与解决方案。思维导图分为关键中心词与不同层次的主题词,在寻找不同层次的主题词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单一的目标出发,运用发散式思维,沿着不同途径寻找答案,在这个思维过程中提高复习效率。

如在复习“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教师可选择某一历史知识点为起点,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运用联想的方式,朝着知识点四周发散,从而获得新知识,促使学生跳出定势的复习思维,形成独特的单元知识网络。以“鸦片战争”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思维发散为“自然环境”“经济条件”“政治制度”等多个分支,将闭关锁国与鸦片战争联系起来,细化教材重难点知识,帮助学生理解“鸦片战争”这个关键词。从微观角度帮助学生找到下一层次的关键词,扫除知识障碍,在最短时间内突破复习的难点、重点。

(三)遵循逻辑思维,梳理复习的脉络。高中历史不同单元之间都有着密切联系,为构建新知识链,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应遵循严谨的、系统的逻辑思维,将不同层次的关键词联系起来。复习历史时教师常以时间作为横向连接,但其实历史事件还有潜在的纵向联系,因此,在复习历史知识时教师应利用指导学生利用逻辑思维来分析、理解教材内容,梳理单元知识的脉络。

如在复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时,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加入漫画的形式,用逻辑思维来分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如用“工人”来表示社会主义,再用“火炬”等来表示革命,最后用线条来联系知识。需要注意的是,思维导图本身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概念,教师不可用单一的思维导图方式禁锢学生思想,而应结合学生认知水平,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主动参与到思维导图学习过程中,提升复习的有效性。同时,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协调好微观、宏观知识之间的关系,从微观上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

(四)利用直觉思维,联系单元的知识。直觉思维属于特殊心理因素,是以概念、形象等为基础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认识形式。直觉思维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运用直觉思维构建思维导图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单元之间的细微联系,基于微观的角度关注细节,特别是考试中容易被忽略的知识点,构建特色的单元知识体系。

如在复习“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教师可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成均匀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关的思维导图,并仔细观察不同思维导图的优缺点,通过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将经验运用在单元复习过程中,从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思维导图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的新型教学方法,将其合理融入历史复习过程中,以历史知识为发展脉络,构建以单元为主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找准思维导图的关键词、关键色彩,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将不同知识联系起来,让分散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实现历史知识的迁移,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创造思维导图,加强师生互动,提高历史复习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高 星.按“图”索“骥”,“玩”转高三历史复习——以《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为例[J].新课程·中旬,2014(5)

(责编 罗汝君)

猜你喜欢

单元复习学习效果高中历史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高中历史“问题+”课堂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究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莲心宝宝有话说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
学科哲学导向的高中历史教学重构
浅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新变化
小学语文单元复习的重要性分析
打破思维定势,创新单元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