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费城出发:关于摄影书展的观察与思考

2018-09-03郑亦然

中国摄影 2018年8期
关键词:费城书展纽约

郑亦然

要说最羡慕乐手的地方,除了其他显而易见的肤浅原因之外,是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以巡回演出为理由四处表演和游玩,动不动就绕地球一圈。在宣传自己作品的同时,还可以卖专辑、积累表演经验、修炼一个潇洒的旅人灵魂。但其实想一想,身为一个摄影人也不差,你可以向以支持艺术家创作为目的的非营利组织申请经费,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拍摄自己的项目,也可以申请艺术家驻地计划,去别的国家以创作为由短居。后来我意识到,其实出版人,以及以书籍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的生活,也是可以有类似于巡回演出的经历—那就是去世界各地参加书展。逛书展,或是更幸运的有摄影书去参展,都是摄影人日常里重要的一环,说是节日般的“狂欢”也不为过。

只要简单搜索,就可以知道几乎每个月份在世界各地都有各种不同主题、不同规模的书展,这里我们主要着重讨论艺术书展(art book fair)。“艺术书展”这个词,在中文里可能还比较容易引起歧义。其实“艺术书展”并不是“关于艺术的书展”,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关于艺术书的书展”,這才将它有别于传统的、主角为大出版社大批量生产图书的书展。在艺术书展中比较不会见到大出版社的踪影,而多是带着创作热情的独立出版机构、非营利艺术机构,甚至艺术家或出版人个人。参展的书也是形式多样的,设计直接服务于内容也同时体现内容。而在所有的艺术媒介当中,以书为重要媒介,又不断在书的表现形式上实验、探索的,非当代摄影莫属。所以在这些“艺术书”当中,绝大多都是摄影书。这话听起来很绝对,但从各大艺术书展当中摄影书所占的比例上就不难看出。艺术书展对参展书品的种类其实不大做刻意区分,所以参展书的种类多以该内容媒介天然对书的依赖程度决定。所以在下文中我将也不再把“摄影书展”和“艺术书展”作区分。

世界上几乎每个主要城市都会有至少一个以上的艺术书展,由不同的主办方主办。最著名的包括由Printed Matter(由多名艺术家、评论家联合于1976年成立,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非营利艺术书店之一,主要收藏和贩售艺术家书和独立出版物,现位于纽约切尔西区)主办的纽约艺术书展和洛杉矶艺术书展,还有Offprint(LUMA基金会在2010年发起的支持多样内容和形式的出版平台)在巴黎和伦敦的艺术书展。随着书展的兴起和发展,单一的大型书展已经不满足需求了,越来越多不同主办方、不同主旨、不同面向、不同规模的书展也开始涌现,来满足大家各个方面的需求。这才迎来一个有趣的盛会。在这里,我们要以在2018年6月初落幕的费城艺术书展(Philadelphia Art Book Fair)为例,来贴近聊一聊关于书展的事。

费城艺术书展是由费城摄影艺术中心(Philadelphia Photo Arts Center)主办的为期两天的艺术书展,免费向公众开放。费城摄影艺术中心成立于2009年,致力于促进摄影作为当代艺术形式的学习与实践,重点服务费城周围的社群。在定期筹办展览的同时,作为非营利机构,费城摄影艺术中心还定期提供摄影课程、摄影工作坊、艺术家驻地计划、青少年夏令营等公共项目,以及专业的扫描和打印服务,是美国东岸不可多得的摄影中心之一。艺术书展便是费城摄影艺术中心自成立之初就开启的长期重点项目。

虽然历史不短,但书展的运营是一个长期摸索的过程。费城艺术书展的场地每年不固定,今年是在位于费城中心的军械库旧址里,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空旷的空间,高处悬挂着一面美国国旗,角落堆放着用处不明的旧式大型器械,在入口处就能将场内的景象尽收眼底,好不气派。费城书展是美国几大艺术书展之一,然而和纽约艺术书展、洛杉矶艺术书展全然不同,费城艺术书展有着独特的气质和氛围。主办方不同或许是形成其中差别的原因之一。从规模而论,费城艺术书展无法与前两者相提并论,但从重要性和影响力来说,依靠着以费城为中心的艺术圈子,也在摄影艺术书爱好者们的心中有着重要位置。

对比来说,纽约艺术书展(NY Art Book Fair) 是一个国际级书展最标准的样子:规模大,由当代艺术美术馆承办并提供场地,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者,展厅内的人数密集度,超过24小时人声鼎沸的时代广场,摩肩接踵的程度甚至给人一种逛故宫的错觉。习惯了纽约艺术书展的宏大声势,来到费城艺术书展的人恐怕会在第一眼感到失望,说实在的,单单皇后区的书展的展厅可能都要比这大一些。然而一个书展的好坏并不能只从规模上判断。从逛书展的体验上来说,去纽约艺术书展这样的超大型书展,是铁定要经历过山车般的情绪波动。从几个月前开始你就盼望着9月的到来,激动地期待着能见到所有世界范围内你听说过的,或者没听说过但应该听说的摄影出版机构,渴望能挥洒钞票换来一批能骄傲地摆上书架的战利品。前一天晚上你就开始分泌多巴胺,计划好明天要穿怎样的衣服,才能不让自己淹没在纽约城最特立独行的青年群里。然而,你的喜悦和兴奋程度会约莫在进入场地的30分钟后呈线性下降。太热、太挤、太缺氧,主要是,书的数量多到让人头晕眼花。一开始你兴致勃勃地翻阅每一本吸引你眼球的书,到后来翻书成为一种机械动作,每次你只需位移50厘米,便可开启新一轮打招呼、翻书、听介绍、买单(或不)、告别的循环。如果你能坚持一天下来,这种级别的运动量,同时涵盖身体和精神上的,不亚于连续看了十个展览。这样想一想,规模适中的书展恐怕会是更为理想的。毕竟,要了解一本书的概念、内容、设计、构成,并不比扫一眼墙上的画或角落的装置省时。

费城艺术书展拥有诸如纽约这些大书展提供不了的东西:亲密感和凝聚力。费城距离纽约的车程大约两小时,距离首都华盛顿再两小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重地,它有自己亲密的、大小适宜的艺术社群。人们通常说纽约是一个大熔炉,或者说人们喜欢用“大熔炉”来形容一个大都市,来表达鱼龙混杂和流动交错的体验。在我借用这个比喻的时候,我犹豫了一下,思考了它的由来但不得而知。想象下那个画面,倒也觉得成立。纽约的确是一个融合了各个种族、文化、阶层的地方。“美国梦”或者“纽约梦”似乎是好几代都不过时的东西。即使已经在这里居住了好些时日也不得不承认,每天在街上行走的时候,我潜意识里仍然抱着会随时遇到什么人,然后开启一段对话,甚至一段故事的预感。当然,你会在这里遇到所有最有趣、最有才华的人,但同时,这些人随时在来也随时在走,每天如此。你不知道今天见到的朋友,下次再见会是何时。而费城则是另一番景象,虽也是一个大城市,但人口有限、资源有限,这里的生活和圈子都更为稳定。费城专门针对的摄影机构不多,一只手就可以数尽,或许听起来可怜,你不能认识到像在纽约那么多的人,但实际上在这里人们交往联结的深度,却是让纽约客羡慕的。这一点我在这次的书展上就深有体会。

今年的费城书展的参展单位无论是从地域还是身份上来说都非常多样。从参加费城艺术书展的名单上可以了解到,70个参展者里,除了费城本地和邻近的纽约的之外,也来自许多美国的其他城市:芝加哥、洛杉矶、奥克兰、西雅图、里士满、明尼阿波利斯,等等,还有从多伦多和伦敦来的伙伴。除了一些主要的城市,可以注意到,有相当一部分出版机构或个人是来自一些不太知名的中小城市的,这在大书展中其实并不常见。追溯起原因,要说到费城艺术书展最为吸引人的另一点重要原因,那就是比起其他书展,这里的参展费用要低廉得多。对比起纽约艺术书展的天价,这里亲民的价格让个体艺术家、摄影师有了租赁自己摊位的可能。有独立撑起一个摊位的,也有三两位分享同一个摊位的。这也体现了费城书展的另一个优势:这里的参展者构成平衡而健康。既有像美国的光圈基金会(Aperture Foundation)K、TBW出版社、不坏出版社(Aint-Bad),以及英国的麦克出版社(MACK)这样比较广为人知的摄影出版机构,也有类似国际摄影中心巴德学院联合项目(ICP-Bard MFA)、宾州大学当代艺术学院这样的校方代表,还有众多中小型独立出版机构,以及一些摄影艺术家们。

这些在场的摄影家们,也承包了书展的另一个亮点:讲座分享。被邀请的摄影艺术家一共有四位,包括以拍摄陌生人相互碰触的肖像而成名的理查德·瑞诺迪(Richard Renaldi)、拥有精湛手工书制作工艺的玛丽安娜·达吉斯(Marianne Dages)、以风趣独特的主题制作摄影书并在业界拥有高人气的艾迪·帕纳(Ed Panar),和刚刚在光圈基金会发布了新书的南非女性摄影师扎娜拉·默后里(Zanele Muholi)。分散在四个时段,每位艺术家会有一个小时的讲座时间,和观众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创作经历,以及大家最关心的,关于摄影书的出版或制作心得。从人员的选择上来说,筹委会明显花了心思。这四位艺术家是一个很好的组合,既有知名度较高、和许多大出版社合作过多部作品的,也有以手作和自出版出名的,他们的分享让观众看到摄影书出版的不同面向和不同可能。作为一个年轻摄影师怎样才能出版自己的摄影书?通过这些讲座和分享,你或许会找到一些启发。艾迪·帕纳告诉我们不妨从一些小众但有趣的合作项目出发,打开自己的知名度。玛丽安娜·达吉斯告诉我们除了联系出版社之外,自己手工制作数量有限但是质量精美的书,也是众多受众的选择。扎娜拉·默后里告诉我们摄影本身不该是全部,和社会活动的深层结合才能让作品真正增值、受到更广泛的关注。而理查德·瑞诺迪则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摄影师的成名之路,以及那之后你将会面临的挑战。这其中,理查德的演讲最让我印象深刻,带给我最大的冲击。

理查德·瑞诺迪(Richard Renaldi)主要是来宣传自己的新书《我要你的爱》(I Want Your Love)。這是一本图像自传,也是理查德给自己50岁的生日礼物。理查德毕业于纽约大学摄影系,十多年后被光圈基金会的出版人莱斯利·马丁(Lesley A. Martin)发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摄影书《人物与土地》(Figure and Ground),但直到与光圈合作的第二本书《触碰陌生人》(Touching Strangers)才让他真正大红大紫,成为了人们口中的那个“拍摄陌生人的摄影师”。被推上事业高峰之后,是漫长的迷茫期,他厌烦了陌生人的那个项目,不希望自己只因此被记得。他转而开始全新的创作,用大画幅拍摄星期天清晨空荡的曼哈顿街道,虽也顺利出版,但反响却不如以前。这次最新的摄影书,不再抱有要向世人证明的野心,而更像是私人愿望的达成:只是想要好好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路途。合作的出版社,虽然是日本的一家独立出版社,但理查德似乎非常满意成品的效果,说在他心中达到了完美。即使是小有名气的摄影师,也不见得所有的作品都会被大出版看中,也不代表他在自己职业生涯的后期不会有自出版的冲动。在现在的摄影书市场中,早已是“英雄不问出处”了。不论你是专业出版社、独立出版社还是自出版,早没有高下之分,这一点在各个摄影书奖项的评比里尤为明显。相比起出处,书本身的设计、构成和内容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书展重要的意义之一,让不同出处的摄影书在最自由、最公开的气氛下交流,也是最公平的竞争平台。

那么,摄影书展真的是每个摄影出版者的天堂吗?摄影艺术书展恐怕是关于摄影书销售最直接的市场调查了。

TIS Books(由三名摄影师联合创办的独立摄影出版社,位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创始人之一陈纳生(Nelson Chan)是我的好友,他和他的搭档也参加了这次的书展,这是他们每年的例行活动之一。我向他问起参加费城艺术书展的经历,以及作为出版机构的负责人去世界各地参与书展的体验和收获。纳生说,通常越是大型的艺术书展参展费用就会越昂贵,但即便这样,仍然有许多出版机构争抢着,生怕错过了这些书展。因为,如果运气好的话,当天的销量是可以抵消开支且有营利的。但当我问他是否通常销量都会很好时,他倒不是很乐观,笑着坦言书展第一天的上午,他们也只卖出了两本书。他补充道,书展的销量也和举办城市的消费文化息息相关,通常在欧洲国家会有更多愿意买书的人,因为买书是欧洲人日常开支的一部分,他们很习惯这种消费,对书的欣赏程度也更高。而在美国或者亚洲,艺术书的消费人群不如欧洲普遍,且因为艺术书的定价普遍偏高,这种消费行为是较为“奢侈”的。所以纳生说,他们(指TIS Books的创始人们)最喜欢去的是巴黎的书展。我让他再选出两个他最喜欢的书展,他思索后选择了纽约艺术书展和这次的费城艺术书展。我颇感意外,他解释道,作为参展人来说,卖书虽然是实打实的主要目标,但更重要的,也是能有和其他同行者交流的机会。费城艺术书展能在他的心目中有这么高的位置,主要就是因为这里可爱的同伴所建立起来的热络的团体感。虽然不住在费城,但显然纳生已经交遍了这里的朋友。在我们谈话的间隙,就不停有人过来和他打招呼,他也能熟练地和我一一指出在场值得关注的参展人。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那种强烈的、属于费城艺术书展的亲密感和凝聚力。或许来的人潮并不多,但现场是一种热络的气息,随处可以撞见参展的“邻居们”互相串场和攀谈的景象,似乎大家都是认识已久的老友。

纳生不说我不会注意到,现场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大腕”,她是我在罗德岛学摄影时很启发我的摄影家之一:芭芭拉·博斯沃斯(Barbara Bosworth),我尤其喜欢她的那本《自然历史》(Natural Histories),以及她在2016年出版并广获关注的《草坪》(The Meadow)。我按捺住心中激动默默接近她所在的摊位的时候,盘起一头白发的她正在和身边的一个年轻女性一起吃着三明治。我先是介绍了自己,再以纯粉丝的心态向她表示了自己对她作品的喜爱。她是我接触过的艺术家里,最和蔼、最在乎对话者的人了。得知我也是以图像为创作媒介的艺术家,芭芭拉还特意在小本子上记下了我的名字和网站,说会去看我的作品,还让我记得和她更新我的出版项目。善良如她,完全解释了为什么她会出现在这里,为自己助理的出版平台尘土联合(Dust Collective)站台了。

此外,我还和刚成立出版机构基本印刷(Elementary Press)的凯蒂·博鲁索(Caiti Borruso)进行了简单的对话,她是第一次参加书展,她的展位就在不坏出版社的对面,然而和想象中的第一次体验不同,她并没有被别人抢去焦点而一个人冷清地坐在角落。事实是,仅为找这个简短的对话机会,我都不得不在远处徘徊、等了三炷香左右的时间,因为和她聊天的来自其他展位的人似乎没有轻易离开的打算。又是一个费城圈子热络团结的有力证明。经了解得知,凯蒂供职于纽约著名的摄影书店Dashwood Books,与同为年轻摄影师的奇(Ki Choquette)一起合作创办了基本印刷(Elementary Press),目前两人主要出版自己和朋友的作品。她表示,来费城艺术书展的这一天她认识了比想象中还要多的人,大家都感觉很亲近,也真正对彼此所做的事情感兴趣,这一点是听起来基本,但实际上很难得的。她下一步的计划是参加波士顿的书展,希望能通过参加书展的经验向公众以及独立出版社群宣传自己。

话说回来,一个好的摄影艺术书展需要集合怎样的条件,符合人们怎样的期待呢?从民众的角度来说,大家希望的是能看到更多的、丰富的出版机构和个体,同时最好能伴有多样的现场论坛、艺术家演讲和签售的活动,并且兼顾有能照顾吃、喝、歇脚之类基本需求的硬件设施。从参展者的角度来说,就是尽可能低廉的摊位租赁费用,强力的市场宣传力度,融洽舒适的现场环境,如果还能有一个让人尽兴的会后派对,再好不过了。尽管或许形式上都相近,但每一个艺术书展都仍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和特点,这大致是因为各地的书展其实是对那个城市,以及当地文化群体的一个直接体现。我们难以在不同的地點再造完全一样的体验,但也正是这一点,才让以书展为主题的“巡回演出”如此吸引人。

本文的现场图片均由本文作者拍摄。

(作者为旅居于纽约的视觉艺术家、杂志出版人)

猜你喜欢

费城书展纽约
成为纽约人
广西作家地理·费城
“空场”书展
我把纽约搬走了
认识费城
纽约往事
沈鹏《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纽约双管齐下防治拥堵
费城的第一座总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