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强大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场

2018-09-01熊辩

新闻前哨 2018年5期
关键词:倡议舆论一带

熊辩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涉及世界众多国家,其各有不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景,更与参与国家的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民众息息相关。一方面,西方媒体承认“一带一路”倡议给各国带去发展计划:另一方面,部分国家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误解依然存在。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下,要保证“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中国需继续强大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不断促进“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与中国民心相连、民意相通。营造传播中国正能量的强大舆论场,离不开传媒的引导,离不开全局性、战略性的规划与推进。

[关键词]海外传播 一带一路

自2013年中国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一带一路”被赋予了越来越重要的发展使命。从2014年要求“抓紧规划”、2015年提出“推进合作”,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定调“扎实推进”。再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更具体地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已稳扎稳打地走过5个年头,“一带一路”也成为过去一年国际舆论界的热词。

从长远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舆论场不能仅有“热度”,中国还应具备充分的话语权和舆论把控能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相关国家的国情不同、历史不同、文化不同,不同背景的媒体对“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解读也各有差异,特别是部分歪曲和质疑的声音令各国民众产生不信任与猜忌心理,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埋藏下巨大风险。因此,需要进一步从战略、战术和技巧等层面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在国际传播的舆论场上传播正能量,让“一带一路”倡议的正当性、合理性和正义性深入人心。

下面,将从国内舆论场、国际舆论场两个方面,分析如何进一步强大传播正能量的舆论场,服务“一带一路”建設。

一、国内舆论场

随着“一带一路”构想从抽象走向具体,国内媒体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聚焦,逐步由对概念的普及和答疑,转入了对具体措施、具体项目的解读和宣传:由宏观的政策性消息,逐步深入到细分领域。五年来,国内各大主流媒体积极谋划“一带一路”主题宣传,传统媒体、自媒体创作了大量反映“一带一路”建设的优秀新闻作品,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在传统媒体领域,主流媒体积极发声,致力于发掘央企好新闻,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如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中央企业媒体联盟联合主办的“国企好新闻”评选活动,选评出一批记录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好新闻。起到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又如央视《远方的家》栏目推出的《一带一路》大型系列特别节目,先后走过白俄罗斯、菲律宾、尼泊尔、埃塞俄比亚等地,以多场景、充满沉浸感的影像故事,解开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神秘面纱:“一带一路”纪录片全媒体国际传播平台启动,《海上丝绸之路》等纪录片在土耳其、缅甸、泰国等多个国家落地播出,向“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展示展示中国历史文化和当代精神风貌。

在新媒体领域,各中央媒体针对不同的国家,利用不同的社交平台,采取了不同的推广方式,对于视频、两微一端、融媒体产品都在发力。中国一带一路网上线,及时回应国内外重大关切,科学准确阐释“一带一路”核心理念,权威发布解读国内外有关“一带一路”政策法规,全面客观介绍“一带一路”建设的新进展新成果,为沿线各国企业、社团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信息服务和互动交流。新华社融媒体中心拍摄的《大道之行》等“一带一路”微视频,运用了CG特效和moco技术,视觉上极具冲击力,国内各大新媒体平台纷纷转载,上传到twitter、facebook等海外社交平台后,也产生了巨大反响。

从这些实践来看,打造“一带一路”国内舆论场,中国主流媒体的引导、引领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长期以来,中国主流媒体往往被海外当做展现中国态度和中国立场的窗口,在“一带一路”这样重大问题上,为了保持表达的一律性,避免媒体语言与官方语言相背离,需要确保党的领导,健全媒体与政府机构之间的沟通机制。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往往能接触到最前沿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理念,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和平台,丰富传播形式和方式,加大国际传播力度,提升新闻产品的传播影响力,起到引领和表率作用。

突出“合作共赢”。世界对“一带一路”的高度关注背后,是各国人民对推动各国经济更加平衡、协调、联动发展的期待。在国内报道中,不应片面展示“一带一路”的意图与目的。既要避免单一聚焦政治领域,忽视金融、文化领域的互联互通:也要避免强调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输出过剩产能。

挑战“立体多样”。新媒体的崛起,促进了话语权的分化和下移,主流媒体更不能沉溺于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借助融媒体技术。打造立体多样的舆论格局。既有益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通俗化,又能迅速提升传播效率,凝聚共识。实现“双向传播”。打造国内舆论场,除了讲好自己的故事外,还应有选择性地输入他国优秀文化。从而增进国民对“一带一路”建设相关国家的了解和兴趣,为“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国与国之间心灵上沟通的桥梁。

二、国际舆论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中国与各个国家的“合唱”。同样,打造传播正能量的“一带一路”国际舆论场,也要变“独奏曲”为“交响乐”,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同时,也要带动各国共同发声,讲好“一带一路”故事。

坚持内外有别。对外传播,实际上考验的是“跨文化传播”的能力,必须转变传统的外宣的思维模式,改变叙事结构。为了不招致他国人民的警惕和反感,“一带一路”的海外传播应该扭转以往中国在西方主导的世界体系下重新崛起、赶英超美的叙述方式,转换为讲述中国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故事,从感情上打动他国人民,实现沟通、互动与共赢。转变“以我为主”的思维定式,不要把全部精力放在陈列中国企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业绩上,而要加强报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的程度、获得的成绩,从而对相关国家表达出善意,赢取认同、信任和尊重。

加强属地合作。据调查分析,美国社交网站twitter上,精英人士关注的中国新闻主要来源于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同时他们又用自己的看法去影响网络舆情,可见大众传媒对民众的影响是具体而又直接的。为避免跨文化传播因文化差异而出现误解和偏见,中国媒体必须将了解他国文化和社会背景放在第一位,与海外大众传媒开展良好合作,真正摸透针对哪一类人群应采取哪一种传播形式和内容。进行“属地化传播”。既要“走出去”,由中国主流媒体与当地大众传媒进行合作策划,共同从更为具体、细化的层面报道“一带一路”建设:也要“请进来”,邀请海外传统媒体到中国进行采访,展现出一个包容、开放的中国。特别要抓住重大活动机遇,借助支点工程,将海外舆论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出众出彩,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国家形象。

传播权威声音。在海外,也存在许多颇具舆论影响力的亲华学者、专家或網络“大V”。要深入采访他们,借助他们的力量,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不同角度的深层次解读,或者表达支持态度。通过“影响有影响力的人”,扩大中国的友好声音,进而让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形象更具亲和力,让“一带一路”建设是为了实现共同发展更具信服力和权威性,以此消除沿线国家的疑虑。

重大事件在场。西方主流媒体根植深厚,在传播广度和深度上,都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重大事件特别是影响中国形象和利益的事件发生时。中国媒体的“在场”、不缺位至关重要。当负面舆论出现时,不能放纵曲解中国的不友好声音肆意传播,必须积极应对,把自我发声和借助海外媒体发声相结合,在第一时间进行针锋相对的报道,并将舆论导向扭转到有利的方向。特别是在表达立场、陈述事实时,既要讲道理,更要讲感情,把话说到老百姓心里去,而非生硬地重复政策。

重视影像传播。影像传播突破了文化、地域的限制,是一种共通的语言。因此,必须善于用影像传递理念。全球新闻舆论场上,新闻短视频已成为竞争的主战场,特别要重视制作4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因为相比之下,长视频的沉浸感更高,但短视频的传播力度及范围更大、观看场景更丰富、观看门槛更低,在各类新媒体上的传播更为迅速,还可将积攒的影响力反向扩大到传统媒体舆论场中。这也是改善中国在传统媒体领域的相对弱势局面,实现“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一带一路”建设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新闻短视频要围绕“共生共荣、共享共治”找准突破点,有具体内容,对“一带一路”的建设细节有解释、有描述、有佐证,提高传播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了解民众心声。强大国际舆论场,还要发挥媒体“上传下达”的功能。深入了解外国民众对“一带一路”的真实想法,了解合作双方对“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的期望值及内容差异。很多支持“一带一路”的国家也不断通过媒体表达自身关注重点,如何贴合当地民众的内心需求、回应这些善意的声音,也是中国进行海外传播时值得思考的问题。要避免“恩主”心态,借助“出海”的中国企业的属地化发展。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让人文交流成为突破口。

猜你喜欢

倡议舆论一带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