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休克阶段表现与应对方法

2018-09-01邓晶

新西部·中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应对

邓晶

【摘 要】 文章介绍了文化休克的实质和过程,以到中国工作的黑人教师Joey为例,分析他文化休克具体的表现和阶段性适应。探讨了文化休克的适应以及调节方法:克服文化休克需要时间的“治疗”,不要采取逃避的策略;要认识到文化休克的积极意义;要尊重和正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 文化休克;异文化;跨文化交流;应对

一、文化休克的实质和过程

1、文化休克的实质

“文化休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在1958年提出的,指的是一个人在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从概念可知,一个异乡人来到一片陌生的土地,由于他对社会交流符号的不熟悉、对社会交流手段的不适应,会逐渐产生文化休克的各种反应,甚至产生更加严重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排斥感。社会交流符号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异文化语言。语言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跨文化交际的敲门砖。如果异乡人不能及时的学会和运用异文化的语言,就会在交流上产生障碍,这些挫折会使人产生文化缺失感,从而加重文化休克的负面影响。

“休克”本身是一个医学术语,具体是指人体重要功能的丧失,如身体失血过多,呼吸减弱等造成的功能衰竭。“休克”和“文化”结合起来,在认同方面可以把其看作是一种症状,若不能及时调整救治,很有可能演变成严重的精神疾病,甚至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举例而言,当一个长期生活在自己所熟悉文化环境背景下的人,突然来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化环境中时,会逐渐出现一些文化休克的现象。由于每个个体的适应能力和文化认知度均有差异,克服文化休克所需要的时间和心理调整方式也不尽相同。再次,如果一个人要长期离开他所熟悉的环境,在异地、异国居住或工作,产生的不习惯、不适应极有可能伴随他很长一段时间,并且所经历的适应阶段会有反复。虽然他对异文化的语言符号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潜移默化的理解,但是如果不能掌握异文化语言中的语用功能,不能恰当的使用语言符号等等这些具体的问题,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从而呈现出文化休克的各种表现。

随着国际间各种层级组织团体交流的日益频繁,文化休克在跨文化交际上也体现出日常化。在广泛而深入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休克出现于每一个身处异乡环境的人。文化休克的实质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显现出差异,并导致无法适应的人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失落与心理失衡。心理适应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时间性。

2、文化休克的过程

文化休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和适应。文化休克的适应过程一般会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和适应期。挫折期作为文化休克的最为典型的阶段尤其值得重视。

对于来到异文化圈的人,经历的蜜月期会非常短暂。进入挫折期会尤为痛苦。挫折期很有可能对异文化产生敌对的态度。充满异文化排斥感的阶段是一个异乡人在异文化圈内,感到最迷茫、认知能力下降幅度最大、行为最不稳定、心理承受能力最弱的阶段。挫折期或敌对期是关键的转折阶段,异乡人的敏感度激增。阻碍交流的因素,使他感受到异文化的侵略。但是由于各种客观的原因,他又没有办法脱离当时所处的异文化社会环境。在矛盾的状况下,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和消除自身的焦虑,很有可能给身体和心理都带来很大的创伤。所以在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之前,必须意识到文化休克的严重性。只有采取相应妥当的应对措施,才能在出现文化休克表象时,做到及早预防,尽快度过文化休克的挫折期。

二、文化休克的表現和阶段性适应

1、文化休克的表现

“文化休克”在奥博格的学术论文中首次使用。他具体概括了跨文化交际中不同职业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种种不适应异文化的症状。更加体现出文化休克是一种可以视为“病症”但可以“治疗”的事实。根据奥博格的总结,文化休克有六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中而引起的疲惫;二是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三是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以及)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四是在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面感受到混乱;五是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六是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这些文化休克的具体表现都是由于出国者处于异文化圈环境后,失去了母语和母语文化对自己行为进行的长期指示,各种工作生活环境发生改变,从而引发了焦虑感和挫折感。

本文从一项具体实例来分析文化休克。笔者认识一位来到中国当少儿英语教师的黑人老师Joey,他曾经透露过他所经历的文化休克。在最早的新鲜感后,就是迅速感觉到自己的社交能力下降,即不知道如何与人交谈。上述列举文化休克挫折期的六种具体表现他都有所体验和经历。通过与文化休克亲身经历者的交流,笔者认为,作为文化休克重要阶段的挫折期尤其值得深入分析。

2、文化差异下文化休克的挫折期表现

以黑人教师Joey为例,分析他文化休克具体的表现。

首先,Joey一直在美国生活。他初到中国,对周围的一切都不熟悉。在找到培训学校外教工作之前,在求职方面遇到不少困难。由于他的教师资格在中国的认定标准和适用程度不同,导致他找不到可以与他教学水平相当的教学岗位。另外,虽然中国在种族的歧视方面并不明显,但是当少儿遇见Joey这位和黄种人肤色不同的黑人老师时,仍存有一些戒备心理。Joey发觉所谓的蜜月期其实很短暂,他不仅要面对生存上的基本问题,如工作、住房、饮食习惯、语言交流等等客观条件上的问题需要他不断的适应,而更让他难以适应的是,他找不到定位。他要主动的去适应周围的环境,适时做心理调整。再加上对妻女的思念、没有朋友的陪伴,在异文化生活圈中,Joey心中的孤独感是非常强烈的。Joey到中国不久后,就开始体会到文化休克的负面影响,进入了文化休克的挫折阶段。

其次,Joey在美国的职业是小学语文老师。在美国的小学中,游戏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玩耍的同时接受并感知新知识,知识的讲授和文化因素结合得非常紧密。学生们能够及时的感知所学知识蕴含的文化和传统习俗。比如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传统节日时,老师都会布置与节日相关的手工作业,通过活动,让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深深的扎根于孩子们的心中。鼓励与家长及时的互动,学校的开放日很多,家长必须和孩子通力合作完成任务。可以看出,美国的小学教育就是在轻松的氛围下,逐渐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认为自己是优秀的并且都能有个性的发展。家长也能在孩子进步的同时得到充实提升。Joey认为中国的孩子知识基础扎实,学习刻苦,整体的学习氛围浓厚,学习的目标明确。但是孩子学习的主动性不高,尤其是在Joey所授课的口语课,能够主动张口回答问题或者主动分享看法的孩子数量不多。无论Joey怎样鼓励孩子们,总是收效甚微。所以,Joey在认识中美小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异时,不可避免的会从自身找原因,他认为没有被学生接受,教学方法不受学生的认可。在职业上找不到准确的定位,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没有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从而使自己的失落感和挫败感更加深刻。

最后,在来中国之前,Joey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孩子们认可并喜爱的外教老师,能够很快地适应中国的生活环境。但现实条件下,Joey在当地社交接触面并不广,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较多,心理承受能力时刻都会受到挑战。他必须掌握中国的语言、文化,认同思维方式。但是Joey对中国的拥堵、不文明行为有很深的反感。这些都是“在觉察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的表现。失落加上失望,让Joey经历文化休克的挫折期时非常痛苦,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冲击让他时常产生放弃工作立即回国的想法。与蜜月期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赞赏和对中国环境的憧憬不同,处在挫折期的Joey总是感到没有办法融入到中国的社交圈中,挫折期不能适应新环境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是文化休克的具象表现。

3、文化休克的调节方法

针对文化休克挫折期的各种消极表现,可以有对应的调节方法。比如社会地位和角色的改变,应及时调整心态,学会自我文化调试,克服因文化差异产生的焦虑。转换心境,适时地融入到新的工作状态中,尝试主动与人交流,积极的体验当地文化,不断催生新鲜感。另外,针对价值观和社会认知度不同产生的反感或冲突,可以尝试理解和接收不同社会总会存在分歧,异乡人不可能完全的“本土化”,尽可能的相互理解,达到正常的交际交流。针对生活方式和习惯产生的不适,可以通过熟悉生活工作环境,克服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困难,恢复原有生活模式。

仍以Joey老师的实例为例子。在经历了文化休克挫折期之后,他逐渐进入到恢复调整和适应阶段。首先,他的妻女来到中国,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心灵慰藉。并且他在中国的教学也逐渐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同时还交到了一些能互教语言的朋友。这让原本就开朗的他在生活和工作上又充满了激情。可见,文化适应,可以消除处于异国文化背景下的紧张感,对周围环境的日益熟悉能够减轻原有的失落感,适应工作环境后可以交到朋友,就能打消自卑感,工作能力被认可,在教学上又找回游刃有余的感觉,有助于重新树立自信,找到自己的定位,进一步发展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在的Joey有家人、有朋友的陪伴,工作方面也逐渐顺手,进入文化休克的适应阶段。

从Joey老师经历文化冲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克服文化休克需要时间的“治疗”。克服文化休克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文化差异是多层面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找到适合的方法去适应和接受。应该逐步的调整生活方式和习惯,努力做到“入乡随俗”。在不放弃自己信仰和价值观的前提下,尽量去接近并融入异文化圈。其次,要认识到文化休克的积极意义。比如,文化休克能够提高适应能力,扩展国际视野,获取主动适应异文化圈后的成就感。最后,要尊重和正视不同文化的差异,做到及时的对比分析,文化取舍方面也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结语

文化休克是异乡人融入异文化圈的一个必经阶段,解决文化休克难题关键点就是直视问题,努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认知和经验层面启发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经历文化休克的过程中,要及时的积极的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正确认识并重视出现的问题,并迅速建立自己应对危机的机制,逐渐融入到异文化交际圈中。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3] 胡文仲.跨越文化的屏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 彭增安.跨文化的语言传统——汉语二语习得与教学[M].学林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邓 晶(1989-)女,山西忻州人,现工作于西安翻译学院,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跨文化交际、异文化差异.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流应对
美式幽默文化研究
合拍片《风筝》的跨文化传播
营改增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应对策略分析
浅谈教师如何应对校园霸凌
石油企业建设学习型党支部的实践与思考应用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问题及应对
《中国合伙人》跨文化交流中的民族寓言
浅析英语学习中的语用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