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胡运弓技法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2018-08-31钱聪

艺术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音乐表现运弓二胡

钱聪

摘 要:在二胡近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其技巧与音域被不断突破,任何乐曲和情绪的表现,除左手的按弦外,都离不开最为基础的运弓。为表现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弓速、力度、弓段上都有不同的变化,文章结合笔者笔者研习二胡的实际体验,从三个方面对二胡运弓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做出探讨。

关键词:二胡 运弓 技法 音乐表现

学习乐器的过程,简单地讲就是一个追求“好听的”声音的过程。何为“好听的”声音呢?可以这样说,就是一种被大多听众接受并喜爱的音色。那么如何演奏出这种“好听的”声音,这就是学琴者所要探寻的。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状况,初习二胡者,即便方法正确,最基础的长弓也很难演奏出均匀统一的声音,反而容易由于控制不好力度使弓毛擦弦力度过大或过轻而在一弓中声音“断线”或者出现杂音。通过多年的训练后,学会了“控制”,这些情况便几乎不会出现。基础的长弓是简单亦是难的。在笔者研习二胡的过程中,所遇到过学生在运弓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本文笔者将提出运弓中常见的实际问题并展开初步讨论和提出个人见解。所提及的运弓问题,是笔者在学习中“有过”和“见过”的,但不代表全部。把此文当作笔者对自己之前的学习的一个总结,也希望能对在学习过程中有类似困惑的同学有所帮助。二胡的持弓和运弓的方法固定却又灵活,比如持弓时,有人以右手食指第三关节为支点抵住弓杆,食指为辅助持弓的作用。而有人则习惯于将弓杆放在虎口间,食指和大指就要紧握弓杆。每个习琴者在掌握正确的基本要领和方法后,可以加以灵活运用,只要符合人体骨骼运动的规律,都可以被推行。在文中不再重申持弓与运弓的动作,笔者将以实际问题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同一弓两种音量

运弓的其中一点要求就是“音色要统一”。然而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明白运弓的要求但却做不到。以长弓为例,会经常出现前半弓声音饱满,后半弓声音无力并且发虚的情况。问题所在就是学生并没有合理分配摩擦力、弓速、弓段。

1.摩擦力

摩擦力是弓毛与琴弦相互摩擦中弓压与弓速产生的力。(王徽)。弓速与弓压成正比则声音明亮且饱满,若弓压大弓速慢,摩擦力增大会出现噪音;若弓压小弓速快则会使摩擦力变小而声音无力、“虚”,一般在乐曲中结尾渐弱时经常用到这种演奏方法。以上提到的弓压“大”“小”,弓速“快”“慢”,多大为大,多小为小,并无具体的数据考证,这些是需要习琴者在日常学习和练琴中慢慢去体会弓速与弓压的关系,寻求两者的均衡才能演奏出理想的音色。

2.弓速

弓速是单位时间内弓毛运动的距离,而运弓中弓速的变化是检验演奏者演奏是否有张力的条件之一。在基本的长弓练习中,需要的是运弓平稳,而在具体的作品中,某些特定的情绪则需要弓速的变化,切忌一概而论。

3.弓段

弓段就是对弓毛的分配,在演奏的过程中,每一弓的演奏都是需要分配弓段的。通常我们习惯于把一弓分为三段:“前段”、“中段”、“尾段”。一般的运弓几乎都使用满弓,但例如在速度较快的十六分音符下,笔者建议使用中段去演奏,由于快速的运弓时,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控制摩擦力等问题,而使用中段演奏,在这一段位置是相对比较容易控制的。何时使用哪个弓段演奏,我们还是要根据具体作品的情绪要求做具体分析。

将这三个概念结合于上面提到的问题中,我们以每分钟60拍的速度,一弓五拍为例,个别学生在演奏时前两到三拍弓速较快,与摩擦力关系相当,音色饱满,但已使用大半弓,使后两拍只有很少的弓毛可使用,而不能保持和之前一样的弓速。为了不出现噪音,相对的,摩擦力也减小,从而形成了一弓的声音出现了两种状态。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长弓的联系或者作品中节拍较长的一弓旋律中。避免类似情况出现,需要我们在遇到一弓较长的节拍时,不要急于加快弓速,从弓根出发,保持平稳的弓速和摩擦力,根据节拍的要求去合理分配弓速和摩擦力,也不要弓速过慢,而导致节拍够但弓毛没使用完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练习长弓时,不能盲目的练,可以打开节拍器,调至一定的速度,自己安排节拍,这样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产生。

二、 运弓中右手臂的“上下”动作

在演奏中,我们一直去追求饱满且扎实的声音和运弓时的“平”“直”。由于琴弦自千斤到琴码有一定的斜度,因此弓子的运行状态也必然是微微的左低右高,弓子纯粹的平实实际上是不正确的。(赵寒阳)。因此就要在二胡运弓的动态过程中去调整角度。然而无论演奏什么速度或者弓法,运弓的方向都应该是从左至右的。即便弓毛不能完全垂直于琴弦,所产生的这个角度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而使肉眼能明显发现的琴弓“上下”运动则是笔者所要提及的问题。

这种情况多数出现在速度较快的十六分音符的演奏中,右手臂左右运动的同时也在上下的摆动。有人认为这样演奏可以使弓毛与琴弦贴合度更好,而使声音饱满,实则不然。在演奏过程中琴弓的“上下”运动,会有部分弓毛离开琴筒,呈“向上”或“向下”的运动轨迹,这个动作可以说是多余的,反而会造成声音不扎实。也是因为“上下”运动,琴弦与弓毛之间多出一个上下的反作用力,也会加大在演奏中出现噪音的可能性。

为改正这种习惯,在演奏所规定速度之前,放慢速度,这不仅针对这个问题,也适用于各个演奏出现困难的乐句、乐段。比如,可先将节拍器的速度调至每分钟七十拍左右,这样便能演奏清楚每个音,并且有时间去观察自己的运弓动作。在保证动作规范和每个音演奏清晰的情况下再逐渐增加速度。随着速度的增加適当的缩短所使用的弓段,加以强化练习,方可以正确的动作进行演奏。不仅是二胡的运弓,也包括按弦的左手动作,虽可以适当的灵活运用,也要保证在一个正确的框架内,而不能随意去改变运弓轨迹,这种强加的动作只会对二胡的演奏产生适得其反的作用。

三、 无力的运弓

运弓的力度是由弓毛施加给琴弦的压力决定的。压力越大力度则越大,压力越小力度则越小。(居文郁)。施加给弓毛力的就是右手的中指个无名指,在琴弓上产生一种“弹簧”的作用,调整运弓的力度。而大指和食指为辅助作用,稳住手中的琴弓。在琴弓运行的过程中,保持音色的平稳,是靠右手的中指和无名指微微调整的。

这个问题是笔者认为最为常见的——运弓无力。也可以说成是轻飘飘的运弓。这个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相似,也与摩擦力有关。之所以单独提出,笔者认为两个问题看似相似实则不同。第一个问题出现在运弓的行进过程中,是三者的关系,并且演奏者前半弓演奏完好;而该问题看似是摩擦力小的缘故,但究其原因,与弓速并无关系,为运弓的力度。演奏者出弓前并没有做好准备,而随意的开始。如此无论是运弓的练习或是对作品的诠释都起不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前人曾说过“强而不噪,弱而不虚”。首先要切记“弱”和“虚”并非同一个概念。笔者认为“弱”是声音概念,而“虚”是力度概念。如何解决此问题,需要我们在长弓的练习上多下一些功夫。在出弓前,琴的位置摆好,右手准备好。出弓时,从弓根出,要求中指与食指用力,使弓毛与琴弦尽可能多的接触,但要防止噪音的出现,还是要以一个比较慢的速度,能很好的观察弓毛和琴弦的贴合,适当调整中指和无名指的力度,以保证音色统一。这样的练习实际上也是回归到一个最初的长弓练习,同时也说明了长弓的重要性。在练习是切记不要急于求成,加快速度,否则就会重蹈覆辙,白白浪费功夫。

四、切忌出现“大肚子”音

在作品中的特定情绪要求时,也会有“大肚子”音的出现,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的运弓,我们是要尽量避免。“大肚子”音,同样也是力度的原因。是在弓毛进行到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时,右手的无名指和中指给琴弓施加的压力(弓压)变大使弓毛与琴弦的摩擦力变大,再而恢复到之前的力度,致使出现了一个两端相对较弱,而中间强的音,琴弓呈“橄榄状”的运动轨迹。

这种情况在长弓练习时几乎很少出现,多数都出现在作品的演奏中,比如“大符点”和“连续大切分”中。笔者也曾有过这个问题,在演奏时,自己认为这样演奏会更能表达情绪,声音也会演奏的更加饱满。然而当自己录音听效果时就会发现,所有的“大肚子”音听起来都是“一瘸一拐”的,才认识到这样运弓的问题。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改正的习惯,因为并没有根深蒂固,只是在作品的演奏时,由于自己理解问题,出现的错误的认识。

该问题如何改正,笔者认为和上一点方法相同,方法正确的前提下,把容易造成错误演奏的乐句乐段单独的进行强化练习,便可改正。从基本的练习去到日后作品的演奏,都是在方法正确的基础上的,在不确定如何演奏时多听好的录音,不要闭门造车,不要画蛇添足。

一首完整的作品包括基本的技术和音乐的表现。而左右手基础的训练则决定着呈现作品的质量。在运弓中,即使是演奏同一个长音,技术相当的不同人也会有不同的表现,有些演奏的就是一个最为普通的音,而有些演奏的长音就会让听众听得出感情,最通俗地讲就是“好听”。习琴的过程不能只着重与作品的“大”“长”,基础的训练是不能被忽视的。

结语

以上所提到的运弓问题是我们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从以上问题中可见,最为基础的运弓包含了许多细致并且容易被我们所忽略的小问题,而这些小问题的出现,则容易扰乱我们正确的方法,出现本不该出现的错误。通俗地讲,运弓要“平、直、稳”,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过多次。并且,以这三點为基础,所表现在琴弓上的是弓速、力度、弓段,追求的则是扎实并且饱满的音色。那么在练琴的过程中,既然清楚运弓的正确方法,就要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练琴虽不需要什么逻辑思维,但依然需要我们动脑筋,不能敷衍了事,不能急于求成。运弓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日后对作品的处理。所以笔者认为,每次在练琴之前,都要练习长弓,这无关乎演奏技术的高低,而是巩固基础,为了更好的诠释作品做一个充分的准备。而在练习一首作品之前,我们可以通过多听去了解这首作品的风格和所表现的情绪。在演奏技术正确并对作品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再进行练习,这样才能完整的表现作品。

参考文献:

[1]居文郁.试论二胡运弓基本原理[J].天津:天津音乐学院报,2010(2).

[2]赵寒阳.二胡运弓的金三角铁律[J].北京:小演奏家,2018(1).

[3]王徽.二胡技术的发展及思考[M].中央音乐学院,2013.

[4]曹德维.二胡运弓技法之我见[J].北京:音乐学习与研究,1997(8).

[5]林俊卿.二胡运弓谈[J].北京:中国音乐,1995(12).

猜你喜欢

音乐表现运弓二胡
洞腔随想二胡独奏
浅析二胡运弓技术与方法
论二胡右手运弓技术在现代二胡曲中的运用
小议二胡艺术改良创新下的思考与实践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的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
古筝演奏技术训练和音乐表现研究
老头子的二胡
我的二胡梦
试论小提琴教学中运弓感觉的重要意义及方法
大提琴运弓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