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观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引发的几点思考

2018-08-30薛一凡兰馨

艺术评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失衡现代戏改编

薛一凡 兰馨

摘要:中国京剧艺术节是中国京剧界顶级的艺术盛会,首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于1995年举办,此后每3年举办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本届京剧节汇聚了各地区的名家和优秀作品,为京剧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观此节后有五点思考,一是现代戏占比上升,二是现代戏剧本创作由文学小说改编势头强劲,三是喜剧元素的缺失,四是剧目类型的失衡,五是传统戏是否该加入京剧节。全文对这五种现象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现代戏 改编 喜剧 传统戏 失衡

中图分类号:J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154-02

继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南京举办的16年后,京剧艺术节再次回到南京,在南京引发了京剧热。第八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历时20天,29台参演剧目、5台武戏折子戏专场和2台祝贺演出剧目,在南京及无锡的11个剧场演出62场,上座率达95%,观众达6万余人次。纵观本届京剧节笔者有如下几点思考。

一、现代戏占比上升,革命历史题材和主旋律题材戏占现代戏的77%

本届京剧节入选的29台剧目中,现代戏有17台,占比近60%;新编历史剧10台,约占34%。可看出新编历史剧的数量有所回落,现代戏增加明显,但是有个明显的倾向性,革命历史题材、弘扬主旋律、反映社会热点的剧目占比较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有《西安事变》《党的女儿》《浴火黎明》《江姐》《东极英雄》《烟台解放》《邓恩铭》《大钊先生》;主旋律题材的有《温世仁》《在路上》《脚印》《生死愿》《向农》。这两类题材的戏约占了现代戏剧目的77%,由两类题材剧目的表现内容来看,一是有雷同化的问题,二是概念化形式化的痕迹太重,三是主题在深度与新意上欠缺。相较之下,反映当代民众生活、对历史或对人性有独到见解,看完后能发人深思的剧目较少。

戏曲是“活”的艺术,是流动的艺术,反映当下社会也是它的职责,如果题材离百姓太远,不能反映大众的真实生活,大众与这门艺术就有距离感并且难以产生共鸣。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来说是人民的文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那么“人民”所指为何?时代不同其主体是否改变?随之文艺作品的创作倾向是否应有相应的调整?有学者曾探讨过该问题,“‘人民的新主体和新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只要你不冒犯人民的价值观,只要你的作品的价值观是在这些‘人民价值观范围内,你其实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进行创作或评论”①文中对人民的价值观问题也进行了相应的阐释“一方面是比较恒定的、经典和传统的价值观,如真善美、诚信等,另一方面,有些价值观已经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因此,这种变化中的价值观,反过来其决定了当下‘人民所需求的文艺。”②所以文艺创作要切中当下社会主流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提出了“两相”的要求,即所有的历史文化都必须在今天要做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当下的创作要紧贴现实生活,让观众能从戏中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而产生共鸣。对于如何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又不缺乏传统的京剧审美,如何运用现代的舞台艺术手段又不打破虚拟性,如何不被诟病太生活化像话剧,主旋律的题材如何写有高度且兼具艺术性,现代戏的创作面前困难重重。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现代戏很难做到两全,想做一部能登顶高峰的现代戏“难”,只能是摸索着艰难前进,像《美丽人生》就被冠以不是京剧、音乐剧、话剧、舞剧等标签,现在难说这种创新是否是对的,只能让时间磨洗、鉴别,但应给这种创新留有一席之地,不失为现代戏发展拓展思维的一种路径。

二、现代戏剧本创作——由文学小说改编势头强劲

现代戏中《青衣》《美丽人生》《落梅吟》三部戏均由著名小说改编而成,《青衣》《美丽人生》两部作品反映了当代民众生活且都对人性进行深层挖掘。从小说搬演到京剧舞台上,可以说这些戏都有一定创见。对成功的小说作品、话剧作品或其他艺术门类的作品进行移植改编不失为一种有效又快速的途径。作为不同的艺术门类,文学和戏剧(京剧)在呈现同样的题材时侧重点不同。从时间上来说,一部文学作品可以写每一天干了什么,一点一滴都写进去,洋洋洒洒几百万字,读者可以有很多时间阅读,而戏剧要在短短的几个小时在舞台上塑造一个人物,时间、故事情节都要浓缩,需要更注重人性的开掘。《青衣》改编自毕飞宇的同名中篇小说,整个形式力求与现代文化相适应。改编上不仅由小说的文学形象转换为京剧的舞台形象,在舞台形象的塑造上去掉原著中勾连的枝蔓,只保留了“主脑”,即以主演筱燕秋从艺的心路历程为主线,对其每个艺术生命的节点进行剖析,从而展现了一个对艺术有着虔诚信仰的京剧人和对生存有困惑的现代女性。《美丽人生》改编自方方的《万箭穿心》,这个改编既以文学形象为基础,又对其有所改造。原著《万箭穿心》内容主要是讲一个女人悲惨的人生,批判现实意味浓烈。京剧结合当下的主流价值观,在改编上本着给人以力量和启发,给苦难中的人光明和希望。这个改编首先是主人公“李宝莉”改名“李美丽”,剧名也改成《美丽人生》。纵观全剧,李美丽的人生并不美丽,但是她祈盼美丽的人生和自我救赎后的大团圆。原著中李宝莉自私自利从不替别人考虑,但在京剧中,这个人物得到了升华,在自我救赎的过程中开始换位思考,她坚韧、善良的本性也得以体现。人物的升华就在结尾处,李美丽为了儿子、为了赎罪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供儿子考上了大学,满心欢喜的以为苦尽甘来,然而儿子已不是他想象的儿子,儿子狠心将她抛弃,瞬间万念俱灰,想轻生,转念间却又想到自己为了赎罪吃尽了苦头,“不想让儿子背负同样的罪孽”而放弃了跳江。这段演绎感人至深,点了题又升华了李美丽,与原著所表现的悲惨区别开来。

三、喜剧元素的缺失

现在的剧目创作有正有悲,有立意、有高度,唯独缺少了“喜”的元素。戏曲素来都有“无丑不成戏”说法,李渔曾说过:“插科打诨,填词之末技也。然欲雅俗同欢,智愚同赏,则当全在此处留神。”丑角运用可以增加趣味性,而现如今的创作“喜”缺失严重。而就此届京剧节来看,喜剧元素更是凤毛麟角,由此也可发现“丑”艺术的没落。而《奇女无容》可谓本届艺术节中的亮点,是一部有情趣、有机趣的传奇喜剧,这种喜剧彰显了京剧传统的审美情趣。这部戏以观众为审美主体进行创作,文本简单流畅,没有太多烧脑情节,与观众互动多,比如丑角一句台词“老百姓最怕当官的说话不算话”,这句话打通了历史和现实的通道,也赢得观众一片叫好声。《青天道》中喜剧元素的运用也是可圈可点,剧中的反派胡宗宪之子胡来,从名字上亦能看出喜剧意味,作为丑角很好的调剂了这部戏,反衬了海瑞的睿智,还有甲乙丙丁四个官吏的运用,也为整部戏注入了诙谐的元素。

四、剧目类型的失衡

29台入选剧目中,现代戏有17台,新编历史剧10台,整理改编传统戏2台,可见本届艺术节依然遵循的是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和整理改编传统戏“三并举”政策,但是比例失衡。现代戏约占60%,新编历史剧约占34%,整理改编传统戏约占6%。从占比不难看出,整理改编的传统戏太少,一部是小生叶派新戏《天道行》,由传统戏《双合印》改编而成;另一部是厉派大武生戏《狄青》,根据1959年林彦、冯育坤、陈嘉章、鲁扬编剧的《狄青风雪夺征衣》改编,均受到观众热捧。两部戏秉承了京剧的审美特征,极具程式化、虚拟化的特点,并且两部戏的主演均文武俱佳。在创作手段上传统与现代艺术手段并存,契合完整。而提到《天道行》不得不提該剧的编剧、导演、音乐唱腔设计叶少兰先生,这种“三合一”式的剧目创作生产方式颇有“复古”的意味,对当下的编剧、导演、作曲三足鼎立的创作模式形成了对比,也为京剧的剧目创作另开了一条新路。

五、传统戏是否该加入京剧节

本届京剧节的传统戏就一出作为祝贺演出的《秦香莲》,《对角》因为其他的问题取消演出,由于传统戏的特殊性,在参评的操作性上会有一些困难,所以传统戏不参加评奖且寥寥无几。从第七届中国京剧节开始取消了评奖机制,这种“壮士断腕”的举措使得京剧节的功利性不那么强了,值得点赞。之前几届因为评奖的要求无法参加,现在不评奖了传统戏依旧很少,作为中国京剧节,应包括京剧各种类型,没有传统戏参加,似乎不应叫京剧节。着眼当下,京剧的传统戏在京剧剧目中还是占着很重要的地位,在市场中也占着主体地位,无论从赏析、借鉴还是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应该给传统戏足够的关注。几乎同时在香港举办的2017(香港)中国戏曲节,没有评奖机制,以传统戏为主,新编戏极少,相比中国京剧节完全不是一种味道,是否应该倾听一下观众的感受,适当调整剧目类型的比重,中国京剧节作为举国同庆的人民的节日,应该做到更加“众口”。

注释:

①庄庸,王秀庭:《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第11页。

②庄庸,王秀庭:《网络文学评论评价体系构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创新”》,第12页。

猜你喜欢

失衡现代戏改编
戏曲化妆造型漫谈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第26届年会在京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