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2018-08-30杨婷

艺术评鉴 2018年9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传承与创新

杨婷

摘要:《粤调》是作曲家曹光平2017年创作的室内乐作品,同时也是当代岭南音乐的经典代表之一。作品吸取了多种传统岭南音乐的音调特征,并结合了如多调性、十二音序列等现代的创作手法,展现了对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本文旨在通过对作品《粤调》的分析探究,为当代音乐创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岭南音乐 传承与创新 曹光平 《粤调》 音乐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009-02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血脉的区域文化之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移民过程,岭南文化除包含本土文化之外,还融入着迁徙过程中的多重文化,以及海外文化的特质。而岭南音乐作为岭南文化的有声载体,是中华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具备了中国大部分民族和地域民间音乐的文化因子。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传承,以及对多元文化的融入与创新构成了中华民族音乐的一枝独秀。

在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大背景下,当代岭南音乐如何在传承与发扬传统岭南文化艺术特色的同时融入多元文化影响下的创新特质,是岭南音乐发展的方向,亦是当代作曲家不断探索的课题。岭南音乐的代表作曲家曹光平教授通过多部不同体裁的岭南风格音乐作品,展现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的室内乐作品《粤调》吸取了广东粤剧《叹五更》乙反调、曲江民歌《落水天》、中山咸水歌《对花》以及广东音乐《荡舟》的音调特征,将岭南传统音乐元素与多调性、十二音序列等现代创作技法相结合,展现了作曲家深厚的创作功底与精湛的艺术造诣。弦乐四重奏《粤调》创作于2017年,作品力求表达岭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广东地区文化开放的新气象,这部作品2017年首演于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音乐厅。

一、结构特征

作品《粤调》运用了一种非常自由的结构设计,但具有较强逻辑性的整体结构力使其音乐发展进行得顺理成章。整部作品可划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尾声三个部分。结构上吸收了奏鸣曲式中一些组成部分的创作特征,但作了自由的处理。全曲有类似主部和副部的两个主题,但主题展开之后没有再现部,而是伴随一个较长的动力化尾声作为收束。

呈示部:A主题由第二小提琴完整奏出,中提琴与大提琴在下声部进行衬托,随后第一小提琴在高八度音区进行变化重复与展开。连接部由十六分律动的半音级进+同音反复进行动机构成,此动机贯穿全曲,调性节拍进行了多次转换。B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完整奏出,四个声部先后进行复调式的主题陈述,并由第一小提琴进行完满的主题收束。

展开部:第一阶段由中提琴声部引入插部C主题作为开始,随后通过四声部模仿复调进行展开。第二阶段为多个主题的展开阶段,其中最先由B主题结合连接部的同音反复动机进行发展,该阶段由14小节的拨弦齐奏和7小节的拉弓齐奏组成,音乐由弱至强,颇显张力。随后A主题材料进入,在经过一段十二音序列的三连音进行之后连接部及插部C主题材料结合展開,此阶段节奏密集紧凑、动力十足。第三阶段为在Adagio速度下的B主题材料和Vivo速度下的连接部、插部C主题和A主题材料进行对比的两次展开,该阶段逐步将乐思推向高潮。

尾声:该部分紧接着展开部高潮出现,无论从速度、织体厚度、音区及音量等都达到整首乐曲的顶点。该部分由十二音序列材料构成,一气呵成,承担了乐思第二展开部的功能。整部作品最终在极具动力化的音响氛围中完满收束。

由此可见,作品具有奏鸣曲式的双主题特征,展开部发展手法清晰,但没有再现部,由动力化的尾声结束,体现了较自由的结构特征。

二、主题材料及发展

《粤调》的主题材料别具匠心,作曲家曹光平选用了多种岭南地区传统音乐曲调作为这部作品的主题素材并进行发展。其中呈示部中的A主题取材于广东粤剧《叹五更》乙反调,主题突出了同音反复及三度+四度的跳进动机(见谱例1)。

谱例1:

该主题由第二小提琴声部奏出,随后第一小提琴在高八度进行重复展开。连接部主题取材于广东音乐《荡舟》,其中十六分音符的同音反复+二度级进动机作为整部作品的动力化因素贯穿全曲(见谱例2)。

谱例2:

连接部之后的B主题取材于大家熟知的曲江民歌《落水天》。该主题先由第一小题琴声部奏出,随后其它声部进行复调式模仿并发展(见谱例3)。

谱例3:

展开部开头出现的插部C主题取材于中山咸水歌《对花》,主题突出强调了五度+二度+三度的上行跳进动机(见谱例4)。

谱例4:

该主题由中提琴在中音区奏出,与呈示部的高音区结尾形成音色上的对比,随后由大提琴声部进行复调模仿。展开部的发展由上述的各个主题材料交替及交织进行,通过大量模进、裁截、复调等手法扩大了材料发展的动力化进程,使独立的音乐素材得以连绵不断的发展变化。作品尾声部分紧接着展开部出现,在高音区声部运用了现代化的十二音手法进行发展,承担了整部作品第二展开部的功能。该部分由不同声部以相同节奏型的复调进行为主导,体现了多调性的特征,增添了乐曲富于张力的展开性因素。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手法的运用

以展现岭南传统音乐作为初衷的弦乐四重奏《粤调》无疑是以传统曲调作为音乐素材。虽然作曲家在该作品的音乐创作中使用了多元化的风格与技法,但起主导作用的多个主题材料仍然采用了中国最传统的民族五声性风格。

作品的A主题《叹五更》乙反调材料以C商调式呈现,曲调轻快愉悦,与随后的链接段《荡舟》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急促级进的主题在十六分律动的节奏型中显得动荡起伏,为B主题《落水天》的舒缓音乐情绪进行了戏剧性的反差铺垫。B主题以F羽调式呈现,随后各声部进行转调模仿。插部主题《对花》在F角调式上初次呈现,旋律优美。整部作品融合五声民族调性、广东民歌中常用的五度、小三度助音及小装饰音的特征音调表现,对岭南传统文化、民间音乐元素的挖掘运用,体现了作品的对传统音乐的传承。

然而在这部作品中, 通过现代手法所形成的戏剧性音效和音响紧张度也较为突出。例如乐曲中使用的一系列指尖及弓尖轻扣面板、拍琴板等特殊演奏法,很好地增添了作品的音乐表现力;展开部和尾声部分集中使用的十二音序列发展手法为传统音调乐曲带来了音响上的紧张感,展现了音乐的张力;传统主体材料在发展过程中通过各声部间的复调展开,形成多调性和极具现代性的音响效果。

曹光平的室内乐作品《粤调》将多元化的传统岭南曲调通过西方现代创作手法进行描述与发展,突显了古为今用、中为西用的创作特征。独特的创作手法使作品在音乐传承中展现创新的魅力,是当代岭南音乐的典范之作。

参考文献:

[1]曹光平.从二十世纪世界音乐的变革看二十一世纪的音乐与音乐传播[J].中国音乐,1998,(01).

[2]王勇杰.民族风韵与现代意识的融合——曹光平无伴奏三声部女声合唱《天湖·纳木错》评析[J].人民音乐,2009,(08).

[3]祁彬彬.现代的、民族的、诗意的乐艺人生——记著名作曲家曹光平教授[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8).

[4]吴春福,王颖.充满浪漫情怀的多元交融——谈民族舞剧《桃花源记》的音乐创作[J].中国文艺评论,2018,(02).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传承与创新
赣州市创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现状和对策
试论英语专业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探析电视综艺节目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女书文化在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