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2018-08-29王国秘

大经贸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国化实践理论

【摘 要】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为了解决自身需要与外部世界的矛盾而进行的能动地适应与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是人类的基本实践。其中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一旦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关键词】 实践 中国化 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活动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本身。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的同时,也生产了自己的物质生活;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的主观世界,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在本质上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

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与时俱进是理论发展的本质要求

与时俱进源于我国古代“时变”思想。大致看来,“与时俱进”中的“时”指的就是客观事物的现时状态及其由该事物内部矛盾性所决定着的现时发展趋势(时势),它是客观情况的总和。“进”指的是人们的主观思想、认识、理论,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现存的时空及其变化发展的时势的变化而向前推进,即主观必须适应客观,反映客观,思想理论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与时”,即适时。“俱进”,即同时推进。合起来的中心意思就是属于人们主观范畴的思想、观念、认识、理论必须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相符合、相一致,做到主观和客观、知和行、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与时俱进喻示着理论要同特定的变化了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的社会实践需求相适应。与时俱进中的“时”要从社会实践的内涵去理解,所谓“时”实际上蕴涵了社会实践及其变化,包括实践条件和实践主体的变化。有学者指出,与时俱进的前提是把握好“时”,要善于“识时”、“适时”和“促时”。“识时”是说要看到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把握时代变化的脉搏。这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认识问题,同样是一个社会实践的问题。“适时”是说思想观念、生存和发展方式要适应客观实际的变化。“促时”就是采取有力措施,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促进时代的发展。

三、实践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的基础是社会现实性,马克思主义内在地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现存的事物出发,从事物的变化出发。这也是社会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变化中的作用点。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理论思维和理论创新总是历史的产物。

以社会实践的现实需求为根基,进而创新和发展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伊始就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首先正式应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他说:“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著必须有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革命战争年代,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斗争道路,建立新型的国家政权,是当时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时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修正了马克思关于城市武装起义的战略,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了革命战争年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事业。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依据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同时也是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首创精神、适时总结革命实践经验和实践要求的产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所处的新时代,面对的新问题,提出了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如“中国梦”、“四个全面”、“三严三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等。十九大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切理论观点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革命导师历来是按照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讲问题的。这些不同的时间、地点、条件要素共同构成了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时代化、本土化、民族化显示出社会实践的现实需要,直接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基础动力。“与时俱进”是对这一模式的最真切描述。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指导下,由于中国革命的需要,诞生了毛泽东思想;由于发展经济和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诞生了邓小平理论;由于中国发展质量的需要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需要,诞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战略思想。理论研究需要实践,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參考文献】

[1] 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06,(21).

[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 杨杰.与时俱进的前提是把握好“时”[J].岭南学刊,2002,(6).

作者简介:王国秘,女,汉族,1993年10月出生,山西省临汾市人,现为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中国化实践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