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东部地区生产者服务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

2018-08-29林雪

大经贸 2018年7期

林雪

【摘 要】 我国各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效率的影响有所不同,近年来,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很快,但不同省份之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本文利用东部地区九省市面板数据对东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对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 制造业效率 面板数据

一、东部地区生产者服务和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东部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国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条件较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优良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东中部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并作为我国政府组织国民经济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政策依托。沿海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十二个省(市)。1999年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把广西划分到西部地区。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辽宁省划归到东北老工业基地。同时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讨论的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和广东9个省市

1、发展规模及水平比较

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来看,广东、江苏和北京领先于其他省市,然而,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各地区总产值占比,以及其在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来看来看,江苏和广州均不是很高,北京与上海则排在前二。另外,从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地区总就业人数来看,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占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而言,北京与上海依然排在前二,这充分显示了北京以及上海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其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外,近10年来东部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基本呈增长趋势,北京,江苏以及广州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其他省市相对偏快。但东部九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虽然几乎都呈逐渐增长趋势,是各省市之间的发展水平却仍有很大差距,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最大的是广东省,最小的是天津市。

2、内部结构比较

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相对于全国来说,不管是在总量还是分行业,规模都在逐步壮大。但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程度的原因,东部地区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并不平衡。如江苏和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十分迅速,且总规模也比较大。而福建和天津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步比较晚,规模也相对较小。

从生产性增加值总体来看,广东省排在第一位,紧随其后的是江苏省和山东省,河北省、福建省和天津市相对较低,排在后三位。从生产性各细分行业增加值来看,金融业相对于其他四个细分行业,增加值增加相对较快,除河北省之外的其他八个省市在内,金融业多排在其他细分行业之前。金融业发展较好的地区广东、江苏、上海和北京的增加值都表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趋势,从侧面反映了我国上海、北京、广东的金融业在全国经济的地位。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和其他细分行业相比,发展相对较慢,可能跟其自身对专业知识和资本投入的要求有关。

3、行业效率比较

引入相对劳动生产率这个指标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的劳动力投入和产出的相对数,用以反映行业的结构效益,相对劳动生产率=产业GDP的相对比重/从业人员的相对比重。

可以得到,东部地区中,河北省(9.28)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最高,其次是福建省(7.33 ),第三位是天津(6.96 ),最后一位是北京。我们可以发现,福建和天津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虽不高,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却很高。

(二)东部各省市制造业发展现状比较

1、发展规模及水平比较

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排在其首位,占比41.25%,其次是福建(35.57%)和广东(34.36%),而河北省(9.O1%)和北京市(10.61%)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9个省市中比较中相对较低。从占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来看,东部地区九省市的比重都达到了50%以上,排在第一是是山东省达到了92.32%,其次是江苏省(87.26%)和上海市(78.2%),排在最后的是北京市(51.49%)。

从制造业占总就业人数来看,排名第一的是广东省(50.36%),紧接着是江苏(38.35%)和天津(37.58%)。从制造业就业人数占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来看,排在第一位的是北京(83.48%) ,其次是上海(82.54%)和天津(69.32%),排在最后的是河北省,占比只有31.76%。江苏省制造业总产值最多,排在第一位,其次是河北和山东,排在最后的是北京。

东部九省市的制造业大体上呈现出逐渐上涨的趋势,增长速度较快且总值最多的是江苏省,而北京市,逐渐将自身的制造业通过转移的形式,逐渐削弱自己的制造业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到第三产业。制造业总产值排在第二、第三的分别是山东和广东,但其中山东省的发展势头更强劲些。

2、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较

东部九省市中,广东省制造业效率最高,排在其他八個省份之前,其次是山东省和福建省,而排在最后的是北京市。东部九省市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之间相差甚大,表示东部地区内部经济发展不均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从东部地区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现状发展,可以了解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较高的是北京市、上海市,江苏和广东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很高,但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相对比北京和上海小。另外,生产性服务业虽然未北京和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这两个城市的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却有待提高。

从东部地区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各省市几乎都是金融业排在其他四个分行业之前,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比较靠后。

从东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现状来看,2015年江苏和广东制造业发展的平均水平高于其他的省份,河北省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东部地区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相差比较悬殊,排在前三位的是山东、上海和北京,而福建和广东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排名较为靠后。

整體看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来说,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相对较低,但各省市制造业占总就业人员人数的比重却几乎都比生产性服务业高。一些生产性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较高的城市,其生产性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相对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

三、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设定及指标的选取

1、模型设定

生产性服务业可以作为影响制造业效率衡量的指标,因此我们选取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作为重要的变量,同时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取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个行业代表生产性服务业,构建的模型如下:

lnlpit=β0+β1lnpsit+β2lnmcit+β3lnfdiit+β4lnhcit+β5clit+μit

其中,i代表省份,t为年份,β1为核心解释变量ps的系数,β0为截距项,μ为随机干扰项

2、数据来源及变量

本文实证分析中所涉及到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地区的统计年鉴。

相关变量有:

被解释变量:制造业效率(lp) 制造业效率(lp)

核心解释变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ps)

控制变量:制造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mc),FDI(fdi),人力资本存量(hc),城市化水平(c1)

(二)实证分析及结果

1、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伪回归,本文主要采用Breitung检验(相同根检验法)、ADF-Fisher Chi检验、ADF-Choi Z检验(不同根检验方法)和PP检验,均表明模型中涉及的变量是零阶单整,即面板数据是平稳的,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2、回归分析

经Hausman检验,最终模型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并且为检验回归的稳健性,本部分在实证时将解释变量逐一纳入模型中,得到回归结果如下表:

由回归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人力资本存量、城市化水平、制造业人均资产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效率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另外,随着控制变量的一次加入,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ps)的系数一直为正,说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效率有明显的提高作用。

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个单位,就可带动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0.159个百分点。回归结果验证了随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专业化分工的深化,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人力、技术和知识资本,直接提高制造业生产过程中的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

第三,制造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制造业效率就提高0.371个百分点。相对于生产性服务增加值来说,资本有机构成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它的劳动力的专业化分工会带来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会作用于资本有机构成,使其更好的提升制造业效率。所以从本质上来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也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不断发展的结果。

第四,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值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制造业效率就提高0.093个百分点。外商直接投资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通过对促进生产性服务的发展,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但相对于制造业人均固定净值年均余额、城市化水平、人力资本而言,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不是很明显。

第五,人力资本存量每增加1%,制造业效率就提高0.546%。提高效果显著,说明人力资本存量对制造业效率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即制造业就业人员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仅能够保证就业人员拥有必须的知识储备,而且有利于丰富就业人员的知识,增强就业人员综合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高素质人员在制造业的效率水平。同时生产性服务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促使人力资本的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高。

第六,城市化水平(c1)对制造业效率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对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ps),制造业人均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mc)、外商直接投资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fdi)和人力资本存量(hc)。这是因为城市化水平越高,基础设施越完善,从而提高带来了资金、技术和人才聚集,对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运用2006-2015年东部9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

近年来,我国认识到了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对其扶持力度不断加强,使得生产性服务业迅速发展。东部经济发达使省份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率己经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其中表现比较突出的细分行业是金融业,在东部九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中占比最多,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软件业比重比较低。整体而言,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己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制造业竞争力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还比较有限。该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产值占GDP比重偏低,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某些细分行业对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特别是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软件业等知识密集型行业在多个省市还没有形成规模。

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促进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所以东部地区应该更好的利用它们的生产性服务业所发挥的效果,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使之为制造业所服务。但东部地区必须转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并且对中小企业来说,更应该加强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联系。

根据理论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认为,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效率虽处于稳步提升状态,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处于落后地位。在经济全球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东部地区要抓住与跨国公司的联系,实现国际化的飞跃,另外还必须要依靠制造业的产业基础,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一些优势,使制造业企业的竞争优势得到进一步的飞跃。当今经济发展的两个潮流是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集团化,所以东部地区九个省市还必须注重贸易与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强与外资生产性服务业公司的合作,充分利用市场规律合理地配置资源,与生产性服务业形成互补的发展模式,促进专业化分工,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后就是加强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能力是目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是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樊文静,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悖论及其形成机理一基于需求视角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顾乃华,毕斗斗,任旺兵.中国转型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关系研究一一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6, (09) : 14-21.

[3] 张振刚,陈志明,胡琪玲.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J].科研管理,2014,(01):131-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