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与建管用评的整合

2018-08-28倪正辉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

倪正辉

摘 要 从建管用评视角探究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的路径及方法,提出以人为中心的遵循技术价值观更新规律的实践策略,诠释技术应用与服务、管理、环境和精神的整合,即:“建”服务平台,推进应用场景简捷化;“管”群体效应,助力有效应用群体化;“用”环境互动,促进常态应用生态化;“评”人的发展,实现常态有效持续化。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建管用评;信息技术;教育资源;技术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5-0001-03

1 前言

“建管用评”作为一种流程机制,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表现形态,同时是一种技术价值观。把“建管用评”流程环节作为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的实践路径,旨在借助流程机制加快形成这种技术价值观。为了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能与“建管用评”进行整合,对“建管用评”进行“二次开发”。

2 理念:坚守“以人为本”核心点

理念不同,思维就不同,实践的方法也會不同。好比导航可以引导你到达某地,可它不会告知你应该去何地。设定目的地是价值观的任务,当价值观明确了目标后,技术才有可能实现如何达到目的地。同样,只有正确把握了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才能保障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的实践活动能够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

“教育体系或教育方法的形成从何而来,是整个社会进步发展的结果而不是技术自身。”[1]把技术作为一个独立部分加以研究和应用,或者让教育适应技术等,即使有短时效果,却注定不可持续。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人在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审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信息化正是通过不断满足人的需要来校正自身航向,并不断变革自身价值观,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是一种能促进“人的发展”的信息技术日常应用形态,是一定阶段内“人的发展观”与“技术应用观”平衡统一的一种技术价值观;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与“建管用

评”的整合实践活动,应以人的需求为主线而展开,以人为本,讲究技术应用的恰到好处、平衡有度。

3 实践:覆盖“建管用评”全流程

“建管用评”的流程环节环环相扣、螺旋递进、四位一体,实践中以人为中心,通过采用“服务、引领、互动、关怀”等办法,把“整合”贯穿于“建管用评”的全流程,力求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与“建管用评”整合的全覆盖。

建:从项目建设走向服务供给,推进应用场景简捷化 传统的项目建设中,装备部门只考虑设备质量和运行稳定性,教研部门只关注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学校教师特别在乎的是使用时的简捷易用性,项目装备往往是运动性地批量进行,整体上较少考虑学校的使用环境和需求,很少会整合教师原有应用能力和现实教学中的应用状态,一般不会针对性地为每个学校制订个性化的建设和应用方案。需求是建的动因,整合并满足各方需求和关注点,常态化有效应用才会成为可能。为此,实践中以迎合、靠近人的需求为起点,提出借助技术,推进项目建设变成服务供给。

如为了运行稳定,防止非法关机造成系统或设备损坏,也为提高教师的使用体验,在建设多媒体教室时,通过集成技术实现一键通,开启和关闭各种设备只需一键。如此,借助技术提供了这种“教师应用时能淡化技术的策略场景(服务)”,既能保障运行的稳定可靠,又能提供简捷的应用平台,淡化教师应用时对技术的要求,进而为常态化有效应用做了铺垫。类似这样,理念上装备不仅是“建”,更是满足需求的服务,方法上通过用足技术、提高技术附加值以满足需求。可见,建设中技术与服务融合,有助于应用场景的简捷化。

管:从管理约束走向引领导行,助力有效应用群体化 技术价值观的进化过程中,个体受知识、文化、社会背景的限制,普遍存在路径依赖性,通常通过自我模仿,不断增强自身内部观念体系,从而沿着自我的价值观路径变迁。“研究结果表明,在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信息技术不再作为一种‘技术独立存在,而更多地承载了一种管理思想。”[2]显然,实现信息技术的常态化有效应用,需要管理。为提升管理境界,实现通过“管”而达到不“管”的目的,实践中根据技术价值观进化中的模仿机理,对具体应用环境提出适配的有效应用目标,并充分利用路径依赖特性,结合应用状况适时更新、逐步提升有效应用目标。这样,通过导向、贴近人的需求,探寻人的需求与技术的结合点,把管理约束变成引领导行。

如资源应用的起步阶段,目标设为“模仿使用,追求恰当”,理念上树立“恰当的时候用恰当的资源”,方法上使用“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整体上让教师“领会设计理念,感悟恰当意境,把握应用时机”,进而逐步增强有效应用意识。教师模仿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教材配套资源很少,也不能满足自己的实际教学需要,希望学校能提供更多适用的资源,于是顺势更新应用目标,倡导对资源的搜集归档,建立个人资源库;方法上可以充分利用“超链接”技术,注重资源获取的便利性,构建“教案+配套资源库”的备课模式;实践让教师逐渐明白,为了有效应用教育资源,建立这种个性化的资源库,更加需要对资源选择标准、应用场合和使用时机的正确把握,而且个人力量是有限的,个人资源库应当共享。如此这样,既保障了技术价值观的整体进化路径,又通过共享机制让应用者之间互相模仿,使技术价值观沿着导行路径在既定轨迹内逐步演变,并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群体技术价值观。

可见,技术与管理融合,通过动态更新应用目标,让技术应用与人的需求自然柔和地亲近,从而技术应用能有序推进,群体技术价值观可逐步形成,有效应用只用“导”而不用“管”了。

用:从应用技术走向优化环境,促进常态应用生态化 技术正在逐渐把人们的生活空间改造成一种新的环境,这种“‘环境意味着一个生态——资源、工具等的集合”[3]。与此相对应,应用技术已“不再局限于技术方面,而愈来愈重视人、信息、教育实践活动以及人与信息环境的相互关系”[4]。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应用技术,倒不如说是在为以“与人的关系”为中心的环境贡献学习生态,为“人自身的发展”生产知识。这种草根知识,不受学科限制,迭代更新能解决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因此,可以认为常态应用不只是一种技术使用形态,更是一种技术与教育的互动生态。

虽然人在适应这种环境、进化技术价值观的过程中,自然适应相应技术及其规则,同时在不断优化技术、更新规则和改造环境,但因为技术价值观的进化是一个量变到质变、渐变中含有突变的过程,所以,为了加快实现信息技术的常态化有效应用,加快实现常态应用的生态化,引进“渐进式质变”理念。它是一种“在肯定了系统演化的前提下,指明系统演化的途径不是唯一择定的,可以通过合目的的控制来实现质变的高级方式”[5],同时依据“公众参与能够借助自身立足于技术场域的特殊地位规约技术价值观的进化过程”[6]这一特性,利用学校运行机制,倡导全员全面参与(公众参与)生态互动。

如采用合目的控制的方法,覆盖全员全业务,逐步改造运行流程:管理上,为合理设置目标便于引领导行,用“校内数据”分析师生的上网习惯、应用喜好、备课特色等;技术上,投影灯泡易爆之类等问题靠技术解决,而不要求师生应该怎样、不能如何等;应用上,无须拘泥于课件,专题网站可用,各种轻应用也可用等;制度上,用技术手段树制度权威,如把上网行为的一些“不许为”变成教师想为也“没法为”等。如此这样,走进人的需求,与技术应用环境互动,适应、改造、享受技术,常态化应用技术。可见,技术与环境融合,有助于常态应用的生态化。

评:从评估绩效走向关怀生命,实现常态有效持续化 技术应用的有效与常态之间是否平衡适度,是教育信息化绩效水平的一种体现,因为物极必反、否极泰来,对技术应用“度”的把握,将直接影响技术应用的常态有效是否能够持续。例如:技术遵循流程规范,可是被精密流程整合的人常会出现抗拒或懈怠;人机交互、网络化学习等形式逐步提高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但师生的交流、顿悟、体验却在弱化;等等。

“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不是物,而是关注人在数字化世界中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7],实现技术应用的常态有效可持续,关键在于是否吻合人的需求,既要评估“目标达成情况,又要考虑目标达成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教育系统内部各个领域参与人员的行为表现”[8]。再深一层来讲,人的自身发展是无限的,所谓“绩效”,在这无限面前,只是有限的、一时的一种外在呈现形态,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必然是“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9]。这需要真切地在每节课、每门课、每阶段直至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从被动地为了绩效而走向主动地关怀生命,况且“解决技术对人的奴役的根本途径在于技术和人和精神的融合,创造新的秩序、范式与文化”[10]。因此,只有让技术与人的精神融合,与文化融合,才能构建“技术和人和精神”互融的平衡境界,才能构建教育信息生态,实现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的可持续。

4 结语

借助教育信息化“建管用评”四位一体的流程环节,加快形成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这一技术价值观是可行的。以人为中心,遵循技术价值观更新的基本规律,可以实现信息技术常态化有效应用与“建管用评”的整合,方法上可以是:迎合靠近人的需求,让技术与服务融合,“建”服务平台,推进应用场景简捷化;导向贴近人的需求,让技术与管理融合,“管”群体效应,助力有效应用群体化;适配走进人的需求,让技术与环境融合,“用”环境互动,促进常态应用生态化;吻合融入人的需求,让技术与精神融合,“评”人的发展,实现常态有效持续化。

参考文献

[1]王帆.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本质探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9-25.

[2]胡安安,黄丽华,凌鸿.基于文化视角的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述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3):98-104.

[3]郑太年,马小强.学习环境的设计:对话Michael F.Hannafin教授[J].中国电化教育,2010(2):1-6.

[4]余胜泉,赵兴龙.基于信息生态观的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J].中国电化教育,2009(8):33-40.

[5]张彦.论质变的渐进方式与高级方式[J].江苏社会科学,1997(3):67-71.

[6]荆筱槐.公众参与规约技术价值观的功能解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12):44-47.

[7]马德四,蒋鸣和.试论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形态[J].教育发展研究,2007(6):72-74.

[8]张喜艳,解月光,魏俊杰,等.教育信息化绩效特征结构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1(8):24-27.

[9]张诗亚.论教育发展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J].教育评论,2001(2):4-7.

[10]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講[J].中国电化教育,2011(7):1-6.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