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自由贸易港特色功能定位研究

2018-08-24

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试验区湖北港口

(武汉商学院 武汉 430056)

自由贸易港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贸易形式。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变,世界贸易从保守走向了开放,各国开始探索发展自身经济的方法,许多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禀赋条件对开放形式做了很多创新,尤其是在设立自由贸易港区上,花样繁杂,形式多样。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对如何发展自由贸易也进行了很多尝试,从最开始的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试验区。很多城市,如大连、天津、上海等城市都曾经提出过建设自由贸易港的规划,但是受到当时社会基本情况的限制,未能建立。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国家在财税体制、海关监管、金融市场等诸多领域的改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的日趋完善,建立自由贸易港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郑重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尤其强调了海南探索自由港的建设。

对于武汉来说,规模上是长江中下游的特大城市,经济上中部城市一枝独秀,是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承担者,自身条件上拥有丰富水资源和四通八达的交通航道,各个方面都有建设自由贸易港的客观基础。且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三大片区中就包含武汉片区,武汉在开放探索上获得了政策支持。如果能够建成武汉自由贸易港,将助力武汉经济的发展,并为内陆开放提供更多的经验。

根据世界上著名的自由港的发展经验来看,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与其根据自身的区位、禀赋等条件进行准确的定位密不可分。不同的港口在基础条件、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对于其他港口的成功经验不能强行照搬,在对自身情况的了解的情形下,以清晰的发展目标为矛,准确的对港口自身进行定位,才能因地制宜,更好的建设,因此对武汉建设自由贸易港进行功能定位至关重要。

一、建设武汉自由贸易港的背景情况

(一)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区的区别与联系

自由贸易港最早产生于欧洲,在地理大发现之后,欧洲开启了世界海上贸易,至此世界上的自由贸易港的数量越来越多。虽然如此,但在国际上对自由贸易港并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自由港一般有以下几类,一类是完全自由港,指任何商品进出港口都免收关税;一类是有限自由港,对绝大多数商品不征收关税,但对一些指定商品仍然征收关税。对于自贸港所包含的区域来说,一般有如下几种:一种是不划定特定区域,以保税物流园区、运输路线组成的网络体系;一种是港区及其毗邻的部分区域;一种是港口所在城市全部为自贸港区域。

我国要建设的自由港的形式,以2017年汪洋副总理在《人民日报》刊发的文章《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中自由贸易港的概念为准,即 “自由港是设在一国(地区)境内关外、货物资金人员进出自由、绝大多数商品免征关税的特定区域,是目前全球开放水平最高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在实际生活中,自由贸易港与自由贸易区经常是混合式的出现,这两个概念也十分容易混淆。自贸港和自贸区虽然在某些方面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比如都是开放区域,但是在功能定位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地域上,自由贸易区不受地域限制,而自由贸易港只能设在港口或港口附近;二是在开放程度上,自由贸易港的开放度更高,不仅能够实现绝大部分货物的自由流动,对资本和人力的自由流动也限制较少,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要素自由流动的自由贸易。

自由贸易港一般来说面积较小,加工余地较小,但物流发达,要素流转容易,自贸港若与自贸区互相取长补短,联动支持,必然能起到提升国际竞争力、试验区升级发展、为产业升级创造优势的作用。因此在自贸港和自贸区的定位上应即互有不同,也相互呼应。

(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的背景

改革开放至今已40年整,我国保持了30年的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但自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总量日趋变大,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经济危机影响持续,经济发展风险凸显,虽然从国际看,和平与发展的总体趋势没有变,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深入化,金融危机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依然长期存在,世界经济在复苏艰难、增长乏力。我国面临着经济体量变大增速放缓、经济结构亟待调整等多重挑战。

为了应对新常态下的挑战,我国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可以说是对传统的海权提出挑战,自新大陆发现之后,海上贸易以其独特的优势而兴起并成为世界贸易的主流,同时成就了很多发达国家。时至今日,海上贸易依旧扼住全球的经济咽喉。如果能够通过“一带一路”的建设,打通欧亚大陆陆运的障碍,便可重建贸易体系。因此内陆贸易如何发展至关重要,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应运而生。国家从沿海到内陆设置了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商品到货币逐步探索要素的自由流动。内陆自贸区的建设将成为开放的桥头堡,全面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

自由贸易区通常设立在港口或港口附近,尤其以经济发达国家居多。20世纪60年代后期,一些发展中国家学习美国的经验,发展自由贸易区,起初是建立特殊工业区,再逐步发展为出口加工区。在我国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也经过了几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特区建立,这是对成立自由贸易区的首次探索,接着在经济特区内建立了出口加工区。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2007年天津在东疆保税港区一期封关后将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定在了自由港建设上。在党的十七大,自贸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上半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草案)》拟定并上报至国务院审批。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紧接着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国广东、中国天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7年3月31日,国务院相继发布了中国辽宁、中国浙江、中国河南、中国湖北、中国重庆、中国四川、中国陕西,涉及七个省市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2018年,习总书记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宣布支持海南全岛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

(三)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基本情况

2017年4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中国(湖北)自贸试验区的实施范围119.96平方公里,涵盖三个片区:武汉片区70平方公里(含武汉东湖综合保税区5.41平方公里),襄阳片区21.99平方公里 (含襄阳保税物流中心 〔B型〕0.281平方公里),宜昌片区27.97平方公里。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为中部经济的崛起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表一 自贸区基本情况对比图

二、武汉自由贸易港功能定位分析

(一)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

在《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中中央明确了国家对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目标是形成国际标准的贸易体系,建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园区。这个自由贸易园区应该是完成了产业集聚、有着完善金融服务、监管到位便捷、各类创新创业活跃、具有极强辐射作用的,能够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和中部崛起起到推动作用的新型园区。其战略定位在于成为中部有序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成为内陆对外开放的新高地。其中对武汉片区的功能划分为武汉片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武汉市本身有的重工业基础上聚焦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智能制造上,现代服务业集中在贸易、金融、物流以及各种专业服务上。

(二)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对比分析

国务院在各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通知中对每个自贸区进行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具体见表一。

从实施范围来看,各自贸试验区的面积大致相仿都在119平方公里左右,最小的是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有116.2平方公里,最大的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120.72平方公里。

从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上来看,每一个自贸区都一个基础定位即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建成高标准的自贸园区,此外一些自贸区还有一些特殊任务。沿海的自贸试验区一共有六个(不包括海南),除了天津外全部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涵盖范围,这些省市在开放上明显步子迈的更大,开放的程度更深。上海作为全国在开放上走的最远的城市,在自贸试验区的定位上体现的非常明显,肩负着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探索新途、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上海自贸区力争建成为开放程度最高的自贸园区,尤其是在金融上实现突破,争取货币自由兑换等。广东自贸区的定位主要在于建成国际高标准自贸园区,而不仅仅是高标准园区,同时促进粤港澳融合。福建自贸区的定位在于促进与台湾的交流,尝试与台湾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另外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浙江自贸区定位在于对标国际标准建设自贸区,同时专注于在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上实现自由化。天津自贸区的定位在于建设国际一流自贸园区。

内陆自贸试验区有五个,其中重庆、陕西为一带一路战略覆盖范围。同其他自贸试验区一样,内陆的五个自贸试验区的基础定位也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建成高标准的自贸园区。此外重庆自贸区的定位在于成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陕西自贸区的定位更多的侧重于文化交流方面。四川自贸区的定位为国际通道枢纽区。河南自贸区的定位集中在建立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成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

将11个自贸试验区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沿海的开放程度是最高的,被寄予的希望也是最高的。上海承担了最多的期望,作为第一个试点,上海肩负着金融开放,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尝试,是货币流动的先试先行。广东则侧重于粤港澳的融合,福建侧重于与台湾的融合,争取在这几个地区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浙江则侧重于大宗商品的自由流动。可见,沿海诸省中广东,福建凭借着区位特点,尝试与中国特殊区域进行全方位的融合;浙江尝试要素中的商品自由流动,而上海则是货币的自由流动。

中部诸省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的崛起,连接一带一路东部和西部的城市,促进东西部的交流,所以在自贸试验区的定位上多以物流中心,交流,承接产业专业为主。在开放上没有沿海程度高,全国在整体上形成开放的梯队趋势。自由贸易园区建设只是高标准,而非沿海的国际高标准。湖北在其中主要是承接东部产业专业,另外在高新产业上形成新的聚集,而河南主要是作为东西部的重要承接部分,承担物流枢纽的作用。四川与重庆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主要是以一带一路战略门户出现,力争成为国际开放的枢纽以及东西交流的纽带。

(三)武汉自由贸易港定位的原则

1.武汉自由贸易港定位应考虑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

武汉自由贸易港的提出是在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的基础之上的。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是中央站在国家的高度,统筹考虑全国的情况,针对每省的情况做出的综合判断。武汉自由贸易港虽然在区位上,因为客观因素未能与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完全重合,但是其建立的目的,都是为了国家整体的发展贡献力量。武汉自由贸易港的建立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开放,为了扩大和巩固湖北自贸区的改革成果,为了当地企业更好的转型升级创造条件。因此作为支持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发展的重要手段,武汉自由贸易港从定位到建立,都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定位。

2.武汉自由贸易港定位应针对武汉市自身的定位及特点

武汉市作为中部唯一的副省级城市,具有九省通衢的区位优势。宽广平坦的江汉平原,纵横南北的铁路网线,贯穿城市的长江汉水,人杰地灵的武汉有着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禀赋资源。此外在经济上,武汉也有一定的优势。2017年武汉市全年生产总值达13410.34亿元,比上年增长8.0%。三产中尤其是第三产业增长迅速,占比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3.3%。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迅速,智能制造工业、生命健康、信息技术营业收入增长均超过18%,其中智能制造工业总产值增长达22%。在对外经济方面2017年比2016年增长23.2%,其中一般贸易的增长速度达到30.6%。交通运输完成的货运量比上年增长14.6%,货物周转、旅客周转增长均超过7%。可见,武汉经济在经济危机之后还是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增长,产业转移也有了一定成效,第三产业的增长迅速,战略性产业的也涨势喜人,贸易一定程度回暖,一般贸易的增长远超加工贸易。总体的运输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在此背景之下,武汉自由港的定位要充分利用武汉的自然资源,针对武汉市的建设目标,以期能够更好的完成产业转移,促进战略性产业的集聚,服务外贸的任务。

综上所述,武汉自由贸易港的定位可以考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有序承接产业转移、集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配套交通,尤其是针对多式联运降低审批程序,简化联运手续,并且尝试突破港区限制,在联运区内享受关税优待。

三、武汉自由贸易港建立可能面临的困难

(一)面临其他省市的竞争

从国务院发布的总体方案中,对湖北自贸区的定位定在了承接产业转移,并没有交通枢纽建设,而对邻近的河南明确表示其定位为建立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现代物流体系,成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而对重庆和四川也表示希望其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开放枢纽。虽然湖北省在区位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四通八达的铁路网,沿江的重要港口,还有国际航线众多的空港,但是在国家的定位上,并没有在枢纽运输上对湖北有着笔墨。

此外武汉建立自由贸易港还要与沿海城市竞争。内河运输能力远逊海运,2016年武汉通过整治长江河道,港口建设等诸多手段,目标将武汉港的货物吞吐量提升到2万亿吨每年,而同期的上海洋山港的货物吞吐量是6.4万亿吨每年。在建设自由贸易港上,国家已经明确表示要支持海南省建立自由贸易港,海南省作为一个岛,在海运上具有先天优势。

武汉在探索内陆自由港的建设上,政策上缺乏支持,建设上面临挑战,困难重重。

(二)省内港口的协调

湖北省内的城市基本都遍布在江河两岸,湖北自贸区所包含的襄阳和宜昌分别是汉江、长江沿岸的著名港口。武汉市内本身也具有多个港口,各个港口主攻方向均有差别,如何协调港口与港口之间的关系,科学配置区域内港口集疏运体系,规范港口市场,提高竞争力,避免寡头垄断和路径依赖,是摆在面前的重要问题。

(三)应对自然灾害

武汉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江汉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度地区,中间低平,类似碗状,且地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年降水1150毫米到1450毫米,易发生冰灾,水灾。到武汉看海已经成为全国人民调侃的著名段子,仅2016年7月,暴雨灾害至少导致武汉市城区受淹3个,接到受淹33个,乡村156人,受灾人口845868人,农作物受损面积144111.56公顷,倒塌房屋4087户9758间,直接经济损失259032.6万元。在汛期,常因暴雨导致轮渡停航、部分交通瘫痪。因此在武汉自由贸易港建立时应考虑这些因素,尽量在不超预算的情况下,提高抗灾能力,减少因不可抗力导致的物流瘫痪。

猜你喜欢

试验区湖北港口
The rise of China-Chic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驰援湖北
港口上的笑脸
18个自贸试验区
湖北武汉卷
各试验区先行先试 探索创造模范做法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